继几年前余额宝一夜成名之后,支付宝旗下又一款明星产品横空出世。那就是刚刚推出不久的相互保,上线10天就收割了1000万用户,这种超常规的发展速度令业界震惊。
关于相互保产品本身,在保险行业有着不小的争议。比如说:相互保的产品属性到底是保险还是网络互助,1毛钱保重病究竟是不是炒作的噱头,年龄限制让用户沦为保而不险的牺牲品等等。姑且抛开产品本身的争议不说,为何相互保能在短时间内收割如此众多用户?
相互保的关键:支付宝已成为强大生态体系
相互保能够一炮而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重病保障几乎是所有人的刚需,市面上对低价保障服务需求非常旺盛。国内的重病医疗费用非常高,不是普通人所能承担。而传统的商业重病险又价格不菲,导致国内重病险的覆盖率较低。前几年曾经兴起一段时间的网络互助,虽有所覆盖但份额极小。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为相互保留下了足够大的空白市场。
2、相互保的营销做得非常成功。BAT三巨头中,公认阿里的运营能力最强,其中营销更是遥遥领先。相互保能够在短时间内狂揽千万用户,也与此息息相关。1毛钱保命、免费领取30万,这些强烈对比、震撼人心的宣传语,的确非常诱人,让人以为这是超低门槛的公益事业。
不过,这两个都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我以为,相互保之所以能够一炮而红,是因为其背后的支付宝是一个拥有数亿用户的超级平台。
之前阿里通过淘宝这个超级流量池,孵化了众多的重量级产品,其中就包括支付宝。而现在,支付宝接过了这杆大旗。在多年不懈的努力下,支付宝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第三方支付工具,而是成为连接各种交易场景的超级生活服务平台。
在支付宝APP上,用户不但转账付款,还可以充话费、打车骑车、交水电费,点外卖、看电影,买理财产品、买彩票、买保险,几乎无所不能。除了不做淘宝的电商业务外,支付宝已经把业务延展我们各个生活场景之中。目前拥有数亿活跃用户,是阿里仅次于淘宝的第二大APP,但其用户忠诚度却比淘宝高得多。
我们在朋友圈看到相互保的宣传,但相互保真正的精准推广其实是在支付宝APP上。自有平台极低的推广成本,最大程度的集中曝光,再加上长期培养起来的用户信任感,使得相互保能够快速占领精准用户的心智,这才是相互保快速成功的关键所在。
这就是支付宝的可怕之处,移动支付巨头通过不断增加交易场景,吸纳商家加入,逐渐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生态体系。表面看,大多数其他金融科技企业与支付宝并无直接的业务竞争,但实际上支付宝精心打造的生态体系对它们形成了围城。只围不打,暗中一步步紧逼,从场景、流量上围困死对手。只要是面对C端的金融业务,都有可能被余额宝、相互保这样一夜突袭。
金融科技竞争加剧,抢先构建服务生态布局
支付宝的市场野心,行业内的明眼人已经看在眼里。一些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样意识到生态体系的重要。不只是支付宝在跑马圈地,它们也在加速抢占消费场景和用户时长,企图建立起自己的本地生活服务生态体系。这主要是利益冲突的结果,因为银行当前的零售转型与支付宝的业务扩张交错在一起,双方争抢的是同一批客户。
早期银行纷纷推出自己的网上商城,目的多是切入电商市场,以强化自己在支付市场上的地位,对抗来自于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工具的渗透。后来随着支付市场格局落定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多数银行将网上商城融入到移动APP中。整体而言,银行APP还是以移动支付和账户管理的工具属性为主,并没有意识到把产品定位为本地生活服务平台。
布局本地生活服务生态最有成绩的,应该是招商银行。其旗下的掌上生活原本主要是为服务信用卡用户推出,旨在向用户提供便利生活的金融服务。这样一来,掌上生活与招行APP形成了双子星战略。前者侧重于生活场景消费,主打高频的本地生活服务;后者以移动支付工具属性为主,用内容来带动理财、投资等金融业务。后者用现有用户优势扶持前者快速扩张,而前者长大后则借流量和商家优势来反哺后者,促进基础银行业务的成长。
今年2月份官方消息称,掌上生活绑定用户超过5000万,日活用户超600万,俨然跨入到超级APP行列。按艾瑞网的监测数据显示,今年9月份掌上生活的月度活跃设备数为3028万,与美团、饿了么基本相当。在上海等城市,掌上生活的用户活跃度非常高,在当地占有较大的份额。通过服务生态体系的构建,招商银行不但满足了用户的延伸需求、巩固了现有市场份额,还实现了流量循环利用和自给。
另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则是平安集团的壹钱包。与招商银行略有不同,平安的主业是保险而非银行,没有相对高频消费的庞大信用卡和借记卡用户基础。因此它推出支付钱包,作为打通集团客户体系的工具和平台。
壹钱包除了支付相关业务和商城之外,还大量接入了集团内的其他业务,比如保险、信贷等。整合集团业务基本成功,让壹钱包在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地位快速上升,其交易总额仅次于支付宝和财付通排名第三。壹钱包和支付宝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处,它们的关系就好比京东和阿里,壹钱包是自营模式,而支付宝是第三方平台模式。平安的业务主要集中于金融行业,生活服务覆盖面不足,壹钱包光靠自有业务远远不够,今后应该继续对外开放合作。
此外,并非只有银行和保险业对支付宝的生态体系扩张保持着高度警惕,新兴的金融科技企业也嗅到未来的风险,有所行动。前不久,凡普金科上线了自己的生活服务平台——凡秘。
据悉,凡秘未来的发展愿景:凡秘未来会打造成一款生态型产品,在用户的生命周期中,凡秘可以长期满足他们的购物、出行、社交、吃喝玩乐游等日常消费意愿。在大多数金融科技公司还在大力转型专业化、面向细化市场深挖潜力之时,凡普金科率先上线生活服务平台,看来其出发点与招商银行和平安集团的战略应该是类似的。
上线生活服务APP,凡普金科的策略升级
凡秘APP上线看似有些跨界,而且可能会消耗掉一定的内部资源。但仔细分析,这么做是有必要的,对于凡普金科来说此举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
1、从产品思维到用户思维,从封闭走向开放
凡秘APP全新上线,与原来的金融信息服务相整合,主打生活服务。这表明凡普金科的竞争策略全面升级,从原来传统的产品思维,转向更先进的用户思维。以前凡普金科经营各种借贷产品,现在则向经营用户转变,围绕用户的场景需求提供全面服务,不仅限于原有的金融科技范畴。在经营模式上,凡普金科也一改之前的封闭走向开放,变得更加积极。凡秘不但接入了京东、网易严选等优质电商资源,还接入资讯、小视频等休闲类内容。
2、构建生态体系,打造自我流量生产能力
巨头对流量的垄断加剧,其他企业不但获客成本日益提高,还面临着现有用户和流量的流失。上线凡秘可以帮助巩固流量来源,打破移动巨头的垄断,为自己创建一块自有流量根据地。
坦白说,与巨头相比凡普金科的实力偏弱,短期内并没有在本地生活市场上挑战对手的能力。凡秘生活服务平台上线,更现实的是整合现有的用户资源,锁定基本盘不被支付宝等外来生态体系侵袭。在盘活之后努力打造一个自己的小气候。这样就有望逐渐具备自我流量生产能力,从而摆脱巨头对自己的流量封锁,并最终像招商银行的掌上生活那样反哺各个产品业务。
3、有利于统一公司旗下多产品,强化整体品牌形象
凡普金科旗下有爱钱进、钱站、凡普信、任买、凡普快车、会牛、两个狒狒等多个品牌,分别面对不同的市场。多品牌有它的好处,能充分适应市场的差异性,但也带来了品牌零散、不利于宣传的弊端。推广一旦分散,结果难免就是花钱多效率却不高,在市场上的品牌形象不突出,难以占领用户心智。凡秘的上线,有利于统一公司体系下的各个产品,强化整体品牌形象。估计未来凡普金科还将进一步整合产品,甚至合并、统一品牌,以提升整体效率。
金融科技+生活服务,或是未来趋势
从上面的市场趋势来看,面对消费者的大型金融科技企业,都在有意强化金融科技+生活服务的结合。通过高频的生活服务,将用户锁定在自己的生态体系之内,带动自身金融业务同步增长。从支付宝、掌上生活到凡秘,莫不如此。当支付宝涉足生活服务以来,金融科技+生活服务便成为市场竞争者的必要生存手段。如果不能及时跟进,支付宝、招商银行等金融巨头就有可能通过生活服务的渗透,实现对其他金融科技企业用户的吞噬。
在巨头围城之下,凡普金科上线凡秘的思路颇有创新。相比PC互联网的大开放,如今在移动互联网之下,通过APP构建相对封闭的信息孤岛,反而更加容易实现。这意味着,中小企业布局生态体系也有可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小气候,相对独立于外面市场的大环境。退可以守住现有的市场份额,进可以孵化新的产品寻求突破,从而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
国内拥有着庞大的用户基数,不同区域市场差异很大,加上移动互联网的群聚效应,即便是细分市场仍可达到足够的经济规模。因此,即便是面临着巨头生态体系的围堵,只要决策迅速和执行到位,像凡普金科这样的二三线金融科技公司在市场上仍有着不小的机会。
【作者介绍:蚂蚁虫,科技评论人,专栏作者。微信公众号:蚂蚁虫miniant-cn)】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