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李虹含
究竟是银行漠视当事者个人权益,还是当事者恶意构陷银行?一些关键环节究竟是即成事实还是凭空的捏造?除了两方的纠纷,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关注这起事件作为一次金融犯罪案件的根本性质?
近日,重庆林先生投诉民生信用卡中心重庆分中心一事引起广泛关注。林先生称该分中心在2008年未能彻底处理好他身份信息被冒用开卡一事,且在十年间一直未主动联系他跟进处理,导致其因他人冒名办理的信用卡多次逾期而产生信用污点,并影响到急于办理的一笔贷款。此后林先生向银行要求赔偿和开具“责任归属银行方”的书面证明……
这一事件经媒体报道后,一些评论将矛头指向了民生银行信用卡,而银行方面则一直没有正面回应。近日,本文作者从一些渠道获知了银行对此事件的说法,却与先前报道中林先生所说的信息有不少的出入。
究竟是银行漠视当事者个人权益,还是当事者恶意构陷银行?一些关键环节究竟是即成事实还是凭空的捏造?除了两方的纠纷,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关注这起事件作为一次金融犯罪案件的根本性质?
事件关键点:主要问题早已解决,当前纠纷关键在赔偿
据银行方面的信息来源,实际上林先生反映的情况,银行在今年的5月已经处理完了。银行免掉了这张卡的所有欠款,而且帮林先生删掉了人行的信用记录。但这两件事其实银行做的十分“委屈”。因为到目前为止,银行根本没办法认定林先生所说的冒名办卡一事是不是事实。
2007年的办卡记录显示,当时办卡人提供了林先生本人的身份证、工牌复印件、家庭地址(已证实为林先生奶奶住址)以及林先生父亲的姓名等这些资料,已经完全满足了当时银行业的审核、发卡条件。如果说当初是冒名办卡,这种程度的资料盗用是相当惊人的。
而银行之所以还是给林先生免了欠款,并删掉其人行信用污点记录,全然不是因为默认这个事实,而是当时林先生着急要贷款,这件事时间也很久了且难以认定。出于对消费者的保护和理解,银行方面答应了林先生的要求。据银行方面的消息,当时林先生对这个处理结果还是满意的。但林先生随即提出要10万的赔偿,还让银行开书面证明,承认这张卡是冒名办理的,且是银行的责任。情形的反转,让银行方面不能接受,拒绝之后,随后就有了后来事件的媒体发酵。
另一疑团:申请过“非本人办卡”认定,银行却找不到记录
按林先生的说法,2008年他收到催款单后发现有人冒用自己的信息办了信用卡,而且已经逾期,当时他就曾到当地民生银行风险中心提交过申请,还去当地公安部门报案,但却没有被受理。做完这些,林先生以为后续就是银行的事了,再没过问,直至申请贷款被拒绝,才发现十年前这事没处理妥当。
但银行方面却没办法核实林先生的描述,因为银行查找当年的记录,根本找不到林先生办理业务的任何记录。而且,林先生自己也无法说清楚前往银行的具体时间,还弄错了银行当年的办公地址。因此无法确定林先生曾办理过这一申请。让银行方面疑虑的还有另一方面,林先生陈述的过程不大合乎常情,如果发现自己被冒名办了信用卡,且有欠款,怎么可能事后不查证处理结果,反而十年置之不理呢?
而对于林先生所说的,十年间银行对其不闻不问,甚至没电话联系让他还款一事,与银行的说法出入很大。2007-2010年间,因该卡逾期严重,银行多次电话联系本人还款,但均未联系到。2010年间,银行亲访办卡预留的地址(林先生奶奶家),后又通过电话联系到林先生的母亲,但林母不愿意提供林先生的联系方式。这让银行当时颇为怀疑遭遇恶意办卡透支而逃避还款的情况。
银行和用户——一起金融犯罪案件的两个受害者
据了解,在与林先生沟通未果的情况下,银行方面建议林先生通过司法程序解决问题。目前,办卡资料上的笔迹鉴定结果刚刚出来,并非其本人笔迹,但这也只能说明当年非林先生本人签字,并不能排除他对当年办卡完全不知情。毕竟办卡时提供的多则真实信息很难解释为被动泄露。
纵观这件事的发展,林先生陈述的遭遇值得同情,银行的顾虑也有理有据。如果合理假设这的确是一起盗用信息办理信用卡、并恶意透支的金融犯罪事件,那林先生和银行的纠纷,无疑就是两个受害者之间的伤害,真正的罪犯尚在逍遥法外。
每一时期,银行业各类业务的处理,都存在监管要求和执行规范,这是金融体系内的合规要求。这意味着,银行照章办事,就是履行了法定的责任。在这件事件上,银行的审核和发卡、后期的催缴程序、查询征信、报送人行信用数据库等行为,都是合规的,也是必须的。在林先生向银行提出协商要求后,银行在程序上不能认定确系冒名办卡的情况下,给予林先免除欠款、销卡、删除个人信用记录污点这样的处理,也是比较有人情味的。而这些处理措施,也使银行蒙受了资产损失,从资产损失而言,银行已经是这起金融犯罪事件中实际上的最大受害者。
打击盗用信息金融犯罪,用户和银行应学会合作
金融领域的作案手段,可以说是紧随着金融管理水平的进步而变化的,虽然越来越严格和规范的监管使犯罪的空间越来越小,但作案的手段也越来越花样百出,防不胜防,尤其是信息盗用类的案件。这类案件,往往是通过侵害银行的监管体系达到侵害用户权益的目的。一经发生,银行和用户就成了一对难兄难弟。
对于立案侦办,银行和用户两方都有可能贡献有价值的线索,有些方面配合得当,自然能够为公安系统提供较好的支持。但如果当事者认不清关键所在,很容易在处理上本末倒置。用户既不了解银行的业务规范,又不能清楚认识自身作为首要受害者的义务,而急于诿过于银行。这种情况下,银行虽然也是受害者,但在自身合规的基础上,很容易丧失积极配合用户的意识。原本应当携手的合作者,变成了纠纷的双方,使得打击犯罪这件事,彻底的跑题了。
应对金融犯罪的侵害,用户作为首要受害者,要有主导意识,不能在认识上等同于一般金融服务的业务纠纷,用户应当以法律渠道为主要途径,充分发挥好协调行政执法部门和金融服务部门的作用,为立案侦办创造好的调查取证条件。与此同时,金融服务部门也应当提高作为受害者的意识,在引导、配合用户行动上积极作为。只有用户和银行有效协作,才能让犯罪者插翅难飞,接受法律制裁,从而在根本上保障用户和银行双方的权益。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