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起发生乘客被司机杀害的安全事件,让滴滴再次陷入信任危机之中。继8月25日推出道歉声明之后,滴滴昨天再次发布声明:从今日起下线顺风车业务,并免去两位高管的职务。相比前天纯公关性质的声明,滴滴昨天的表态看起来更有实质行动一些。
下线业务对于互联网企业影响甚大,通常来说企业不会主动为之。主动下线全国的顺风车业务,滴滴此举有些出人意料之外,那么它打着什么样的算盘呢?
下线顺风车无助问题解决,滴滴打的是什么算盘?
此次安全事件,有媒体总结出了滴滴的七宗罪:对预警视而不见、客服反应迟钝、缺乏警方联动机制、默认公开用户信息埋下隐患、平台审核存漏洞、紧急删除微博回避问题、一家独大缺乏动力。下线顺风车看似果敢有担当,但只是暂时性的举措,没有提出任何有实质意义的整改措施,并非有效的解决方案。既然如此似乎没必要推出这个方案,但滴滴另有算盘:
1、快刀斩乱麻给公众一个交代,为事态降温
事件爆发后迅速成为焦点话题,网友对滴滴屡次出现乘客安全事件,却没有实现整改一事非常不满意。这一次事件的舆论影响,要比三个月前的空姐事件还要大,滴滴品牌形象出现了极其严峻的信任危机。如果没有明确的实质性的处理意见出台,事态将继续升温发展,滴滴将面临更大的压力,甚至难以渡过这场危机。滴滴必须有所行动,给公众一个交代,因此昨天滴滴断然宣布下线出事的顺风车业务,免去两位高管的职务。这样给外界的感觉,它已经在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展开了实质性行动,意在讨好各界以降低事态继续升温。
2、断臂求生,牺牲小利益保住主营业务
和之前的只是批评指责相比,这次事件各界强烈关闭滴滴的极端观点频频出现在网上。关闭滴滴观点得到相当多人的支持,愤怒的网友纷纷在各大资讯平台APP留言表示希望滴滴倒闭,相关留言的点赞数高得惊人。尽管后面我会讨论这种可能性很小,但也足以让滴滴感受到空前舆论的压力。
近年来滴滴在外卖、汽车后等方向进行了业务扩张,但其主营业务还集中在网约车上。而网约车业务又分为传统快车和顺风车两部分,这次出事的是顺风车。暂时放弃顺风车业务保住主营业务,这招断臂求生差不多算是目前滴滴的最优解决方案了。主动下线顺风车业务虽然损失很大,但毕竟只占了滴滴出行业务8%,而且顺风车几乎没有同行对手,其中部分业务还会回流到传统快车业务上来,比起外界呼吁的关停滴滴来说影响要小得多。
3、以退为进,暗暗向各界施加压力
这个意图相对比较隐性,但不代表滴滴没有类似的想法。暂时下线顺风车业务,会让一部分用户感知到平台下线之后带来的不便,进一步认识到如果关停滴滴将会给自己和社会带来更大的不便。滴滴试图通过切身利益的变化暗暗向各界进行施压,以改变一部分人关停滴滴的激进观点,转向加强行业监管这样更符合滴滴利益的温和诉求。
但必须指出的是,滴滴下线顺风车业务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此次安全事件中,有媒体总结出了滴滴的七宗罪:对预警视而不见、客服反应迟钝、缺乏警方联动机制、默认公开用户信息埋下隐患、平台审核存漏洞、紧急删除微博回避问题、一家独大缺乏动力。下线顺风车看似果敢有担当,但只是暂时性的举措,没有提出任何有实质意义的整改措施,并不是有效的解决方案。
用脚投票让滴滴倒闭,抱歉目前这是不可能的
在微博、微信群和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上,另一种呼吁卸载抵制滴滴的声音也非常强大。他们认为,既然滴滴回应毫无诚意,整改也没有进展,那么大家不妨用脚投票坚决抵制滴滴,让它业务下跌最后不得不倒闭。
这种想法很好,但遗憾的是没有实现的可能,因为滴滴在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用户没有用脚投票的选择。
大多数滴滴用户,都是普通的白领工薪一族。抵制滴滴一两天或三五天,他们或许可以做到。但让他们长年累月地抵制下去不现实,毕竟大家都要正常上下班和生活,而网约车已经成为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滴滴则几乎成为网约车的同名词。
举例说,相当部分滴滴订单是加班后回家的出行需求,那时公交地铁往往都不方便,而短期内出租车和其他网约车供给弹性极小,无法满足用脚投票后的庞大市场需求。同时,目前其他中小玩家纷纷走上职业专车的差异化之路,价格也比滴滴贵了不少。
也就是说,用户不打滴滴之外的选择很少,抵制滴滴意味着用户要付出极大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这显然非常不现实。事实上,三个月前的郑州空姐事件,也有人提出过要抵制滴滴,事实证明丰满的理想难敌骨感的现实。既然只能短暂抵制几天,那么对滴滴的业务影响就非常有限,难动根基。
想让滴滴倒闭另有办法,消费者用脚投票其实还不如监管部门一纸命令来得更快。只要监管或司法部门出面,责令各地政府撤销滴滴的网约车经营许可证,一下就能让滴滴关停业务。但这么做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社会成本极高,其概率同样非常小。
滴滴现在为全国上亿用户提供每天的出行服务,同时还创造了数千万个就业机会。由于网约车行业集中程度过高,滴滴一家独大,没有体量相当的竞争对手来吸纳消化下岗司机。强制让滴滴倒闭,大量的网约车司机集中失业,会给当地带来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在目前整体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单单从社会稳定和经济就业的角度出发,监管部门不可能采取这种痛快一时却痛苦一世的草率做法。退一步说,倘若真的关停滴滴,在真正面临着就业压力和出行难问题时,今后不出意外地会有大量的反思文章和言论出现。
拆分滴滴难度太大,不如开放市场引入竞争
滴滴屡次出现安全事件,有人解释激情犯罪难以避免。固然这是事实,完全杜绝激情犯罪是不可能的,但平台可以通过完善机制把安全风险降到最低。近来曝光的各类安全事件,人们非常不满意的是滴滴没有真正重视用户安全问题,更遑论将用户安全放在首位,且一直未能从完善平台安全管理机制来解决问题。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根源还是滴滴的市场垄断地位。众所周知,垄断企业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提高包括安全在内的服务质量,因为它知道无需改进同样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
于是,有人提出了分拆滴滴以破除市场垄断的想法,依据是国家反垄断法的第四十八条: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实施集中的,由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实施集中、限期处分股份或者资产、限期转让营业以及采取其他必要措施恢复到集中前的状态,可以处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分拆企业在中国也有过先例,比如早年中国电信就因为垄断地位,而这么被分拆为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
不过,真正要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困难,中国电信的分拆是通过行政命令实现的,因为它是国企;而滴滴是民营的股份制企业,单纯的行政命令在程序上似乎并不妥当。分拆滴滴最合适的办法,可能是通过反垄断委员会或商务部介入,由它们起诉到法院再判决其分拆。
国内反垄断执法机构一说过于笼统,实际上反垄断委员会、商务部、市场监督总局、发改委都具备其中一部分相关职能,但似乎又都不够权威,处于九龙治水谁都管但谁都管不了的状态,很容易陷入相互推诿的困境。早在当年滴滴和优步中国合并时,就有人质疑将形成市场垄断,2016年商务部也表示过要调查云云,然而两年过去一直没有下文。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想要推动这个方案走下去目前看起来难度非常大。
因此,与其分拆滴滴来破除垄断,不如开放市场引入竞争更加现实一些。
在自由竞争的状态下,国内互联网行业往往会形成七二一、六三一、五四一的市场格局,比如电商、外卖、移动支付都是如此,像滴滴在网约车市场独占九成份额非常罕见。滴滴之所以形成市场垄断地位,有资本推动的因素,也有各地政府的行政管制因素。
近年来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了网约车准入制度,而时间点碰巧是在滴滴合并优步中国之后。各地政府的初衷显然是想规范网约车市场管理,但这不妨碍滴滴成为了事实上的最大受益者。因为一家新的进入者想要和滴滴竞争,就必须全国各城市一个一个地申请准入许可证。且不说申请审核过程如何艰难,即便能申请成功也要付出旷日费时的时间成本,这是一般投资者所耽误不起的。非常明显的一个例子,美团进入打车市场时,曾经一度倍受用户和司机期待,但却因为迟迟申请不下来各地牌照,而无法与滴滴同场竞争。
因此,只有开放市场准入,才能让市场恢复自由竞争的状态。在外来竞争的刺激下,滴滴和未来的市场领导者为了讨好消费者,才有可能不断地做出改变,提升包括安全在内的服务质量和对手竞争。
开放市场、加强监管,双管齐下可治好网约车
其实,滴滴的平台监管责任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加强对网约车企业的行业监管才是社会成本最小的解决方式。尽管滴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平台主体监管问题,但这些问题并非无解,都可以从制度和管理上来进行解决。
在美国,同为网约车的优步就要安全得多,乘客在APP上发出安全报案后,警方最快可以5分钟赶到现场。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我想,从技术角度上来说,滴滴平台实现优步的解决方案并没有太多的困难。只要滴滴有足够的决心和适当的投入,与交通、公安等部门配合就完全可以。前者滴滴内部可控,后者问题也不大,这次部门联合介入已经表明了态度,而滴滴在GR方面能力也是不差的。
我不赞成一刀切的关停处理意见,但完全同意必须追究平台的失责,并予以严惩。比如这次案件发生在浙江乐清,当地监管部门就有权力责令滴滴暂停全部出行业务(而不仅仅限于顺风车业务)一段时间,要求达到整改合格后才能重新上线。否则依靠滴滴的自我整改,很难见到成效,下线顺风车业务也只是一时的权宜罢了。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地方政府减少准入限制,开放市场竞争。说实话,我不太明白为何网约车许可证也要逐级审批核发,网约车市场早就过烧钱抢份额的野蛮生长阶段,地方许可证除了体现当地行政干预市场之外,其意义何在?为什么不能统一在交通部申请全国性的网约车牌照?
只有把用脚投票的基本权利还给消费者,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才能发挥它应有的巨大作用,引导企业为用户提供更安全、更优质的服务。如果滴滴继续顽固不化,那么用户用脚投票淘汰它就好了,市场上又不只有你张屠户一家在卖猪肉,你牛什么牛?
【作者介绍:蚂蚁虫,科技评论人,专栏作者。微信公众号:蚂蚁虫miniant-cn)】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