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AI同传造假事件,科大讯飞到底做错了什么?
近日,科大讯飞造假事件被炒得沸沸扬扬,其中不乏舆论媒体添油加醋以及吃瓜群众盲目跟风,导致事件热度居高不下。不仅引来了业内业外人士对科大讯飞的质疑,甚至引发了一场关于人工智能到底能否代替人类工作的争论。
一场由“误会”引发的舆论风波
9月20日,名为“Bell Wang”的知乎用户在平台上发布了一篇标题为“科大讯飞,你的AI同传操(qi)作(zha)能更风骚一点吗”的文章,文辞犀利地指出:当天举办的2018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国际会议上,科大讯飞的同传翻译并非由AI系统进行翻译,而是通过语音识别会上的同传翻译师的语音,将其转录为文字展示为字幕,并且由科大讯飞的机器将文字内容读出。他同时指出,科大讯飞的行为已经对其造成知识产权的侵犯,并且有虚假宣传和欺诈的嫌疑。
但科大讯飞事后指出AI同传目前仍无法做到完全由机器单独进行,科大讯飞强调的是人机协同和人机耦合,即AI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技术,能都帮助人类在同传过程中降低失误,提高准确率。并且,在宣传和展示过程中,科大讯飞从来没有传达过由AI进行同声传译的消息,在当天的会议上,科大讯飞更是注明了“讯飞听见”的字样,这是科大讯飞的语音识别技术,并非智能翻译技术。
名为“Bell Wang”的同传工作者由于在会前没有收到科大讯飞会引用其翻译内容的相关通知,误以为科大讯飞有意要误导与会者,便愤愤不平地曝光了该事件。他的文章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媒体大肆渲染,群众则跟风吐槽。整个“造假事件”像一张多米诺骨牌,一经倒下,便引发众多危机,使得舆论风险、公关危机、资本背叛通通压在科大讯飞身上。
一个“误会”、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够引发一场声势浩大的舆论风波,背后则有很多的因素。首先是,人类在面临人工智能即将取代大部分岗位的事实面前,表示出恐惧和无奈,试图在一些AI仍无法完全参与的岗位中(如同传工作)找回人类的尊严;其次是,市场长期以来对科大讯飞保持着高期望,对其AI研发工作极度认可,即便科大讯飞没有宣传其技术能够进行AI同传,但人们的潜意识里面却认为它能够做到;再次是,此次舆论风波其实是科大讯飞长期以来积累的“民怨”的一次爆发,科大讯飞长期被指责市值过高而盈利能力太弱,造成公司风险居高,而其过度依靠政府补贴的行为也让许多人感到不齿,并且随着科大讯飞逐渐扩张,在技术研发上变得越来越浮躁了。
科大讯飞到底有没有盈利能力?
由于科大讯飞顶着“人工智能”的光环,又站在强大的风口面前,因此它从创业开始一直到上市以后始终受着资本的青睐和追捧,投资者甘愿为“人工智能”这四个字盲目投钱,科大讯飞也利用着这四个字为资本市场讲了无数的好故事。这导致的结果就是科大讯飞的股价和市值变得畸形,其市值一度接近千亿元,可无论从盈利能力来看还是从战略发展来看,科大讯飞的体量都远远达不到千亿。
近日,科大讯飞受“造假风波”影响,股价加速下跌,由2017年的最高价49.75元/股跌倒30.1元/股,跌幅达65.3%,市值缩水410亿元。但即便如此,科大讯飞仍有630亿元的市值,依然是畸形的。
数据披露,科大讯飞2013年到2017年的营收分别为12.53亿元、17.75亿元、25亿元、33.2亿元、54.44亿元,营收每年都保持着高增长,并且从2008年上市到2017年,其营收已经上涨了21倍。但科大讯飞的高营收却没有给它带来高利润,其净利润增速从2013年到2016年几乎每年都在递减,而2017年更是出现净利润下滑的现象。从2008年上市以来,科大讯飞融资额高达52.07亿元、借款额达7.92亿元,但其盈利规模却没有与融资规模相匹配,科大讯飞自2008年上市至今实现的净利润仅23.38亿元。并且,财报显示的净利润也暗含“水分”,如果将政府补贴和投资收益从净利润中剔除,那么科大讯飞每年至少亏损上亿。
科大讯飞作为一家技术公司,本身在盈利能力上有着较大的劣势,但在创业至今20年间以及上市至今10年里竟然没有探索出有效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对于一家公司来说,想要实现更好的盈利,必须探索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平台和生态的跨越。而科大讯飞发展了近20年,仍然停留在技术层面,为其他公司和其他品牌的产品提供底层的技术支持。相对销售产品和搭建平台和生态这两种模式,提供技术的毛利太低。而且,科大讯飞的营收主要集中在教育、政法、医疗、智慧城市和开放平台上,这些领域多为低频,而且远离C端用户,难以变现,同时也受到政策的强影响。而科大讯飞对B端企业的业务也面临着风险,曾经科大讯飞与腾讯有过合作,由科大讯飞为腾讯提供智能语音的技术,但随着腾讯、百度、阿里等巨头进入人工智能赛道,科大讯飞不仅失去与巨头合作的订单,还面临着被巨头们抢食的局面。
科大讯飞也开始浮躁了
作为一家从高校里走出来的公司,科大讯飞在早前更专注于研发技术,自从2016年老罗在发布会上展示了讯飞输入法之后,名气才大增。此前的科大讯飞,对资本、对商业、对营销并不太关注,但近几年来,可能由于投机者对AI概念的炒作升温,导致科大讯飞也变得浮躁了。
就拿这次“造假事件”来说,如果科大讯飞更专注于技术层面的研发、珍惜研究成果,那么就不会过分吹嘘,而是谨慎地展示应该有的研究成果,将所有的细节展示给媒体,而不是遮遮掩掩。近几年来,科大讯飞对技术的吹擂的确有些过了,这种行为无论是对公司还是对整个行业都是不利的。
从数据来看,科大讯飞自2014年起,每年的营销成本都在增大,从2014—2016年的销售费用分别是2.4亿元、3.76亿元、6.49亿元,这些费用更多的是用来营销造势,并非技术推广的必要支出。与营销成本形成对比的是研发投入,2014年-2016年的研发投入分别是5.18亿元、5.77亿元、7.09亿元,其增长幅度远远低于营销成本的。而且作为一家技术公司,研发投入居然与营销成本齐平。
接下来,科大讯飞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百度、腾讯、阿里、搜狗这些巨头虽然入局较晚,但是他们手上全都掌握着海量数据,而对于人工智能的研发,特别是语音业务,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外,这些巨头本身有着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的主营业务,能够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来研发技术。科大讯飞在技术上的优势会逐渐递减,而其商业模式如果不能完成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平台和生态的转变和跨越,那么它手上的牌只会越打越少,最终无牌可打,那么就只能面临退赛的悲剧。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