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斑马融资16亿说起,让人跟车多聊两句,有多重要?
“BAT抵达车联网”,是最近引发无数媒体关注的一个“风口话题”。
在热闹的讨论中,我们知道了这个火热的赛道上有BAT等科技巨头,还有传统车企,造车新贵,以及解决方案提供商,一时间风起云涌好不热闹。
但如果我们从头琢磨一下,可能会发现今天对车联网的讨论,多少有点“失焦”:所谓车联网这个赛道,究竟在争夺什么?而BAT进场与不进场,到底有什么区别?各家科技巨头与车企在车联网领域的进度各有什么不同?
这些问题的答案,很可能藏在一个很多司机今天还并不重视的角落里:人车对话。
人和车聊天这事儿,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咱们先来思考这么一个问题:给车连上网,到底干嘛用?
声音是不可代替的交互:车联网赛道的真正轴心
我们知道,所谓的车联网,是泛指通过汽车端的信号传输装置,接受网络信息与服务的技术解决方案。包括车辆远程控制、远程安全、驾驶场景下的网络服务等多个领域——也就是所谓的让车变成一个终端。
而今天热络的车联网产业,普遍关注的是两个问题:
1、改善驾驶效率与体验。比如用户可以基于互联网技术控制汽车、辅助驾驶等等。
2、获得驾驶外的增值服务。比如用户通过车载网络获得的导航、内容、天气、支付服务等等。
那么重点来了,这两种服务到底要怎么赋予驾驶者呢?
都集成到手机上…开车玩手机好像不对?放在车载屏幕上,让用户触屏控制?哪有人那么闲没事停车触屏一下再开?而且既然都停车了,那干脆玩手机好不好?
所以有种说法,叫做车上最没用的设备就是屏幕。可以说,在车联网的商业想象中,让用户放弃方向盘来获得网络服务,是一种反人性的设计。那么网络服务、驾驶服务怎么才能无缝对接给驾驶者呢?答案只可能是人车语音交互。
让驾驶者通过语音来控制一部分不方便控制的车载设备,再通过语音交互来获得外接互联网服务,是车联网场景中唯一成立的交互模式。可以看到,再初期试水之后,无论是车厂还是科技企业,都将矛头对准了人车对话交互这一块“车联网枢纽”。
而在车载语音交互的成长过程中,科技巨头陆续进场与独角兽崛起,就变成了一个合乎技术逻辑的事情。
我们可以看到,车载语音交互不长的历史上,已经涌现出了以下几种“江湖流派”:
安卓改装流:国产车的常规套路
最早认识到语音交互价值的,当然是汽车企业本身。而最早布局车联网系统的,也是一批以自主品牌车厂为主的车企,他们普遍通过改装原生安卓的方式来搭建自己的“车载UI”。
而在这套交互逻辑里,也涌现出了原生版本的车载语音交互。
这种 “原生态”语音交互系统,一般由车企自己开发,实际技术供应商往往是长三角、珠三角的小工厂,因此没什么技术研发成本。一般来说形式是一个安卓系统改装的操作平台,然后用户可以在车载系统上安装各种各样的APP,形似一个安装在车上的安卓平板。然后用户可以使用某些APP中的语音控制,来控制FM、地图等应用。
吉利吉客、比亚迪DiLink等系统算是这个流派中相对成熟的。这类车企自制系统,优点是成本低廉,可以某种程度上作为营销噱头。
但缺点也十分明显:由于必须进入APP内部的语音交互,所以用户说什么其实与车无关,只是控制APP而已。而且往往交互逻辑中有大量需要触屏操作的地方,用户在行驶中必须经常触屏,对交通安全也是个隐患。
总体而言,改装安卓流派并不被看好。所以,有AI技术撑腰的科技巨头们来了。
车载音箱流:科技公司进场人车交互的开端
今天更多主流车企,开始注意到了车内语音交互能够带给驾驶者诸多便利,甚至可以说是车载显示器唯一合理的解决方案,于是主流车企+车载语音技术开始热络了起来。而科技巨头以自己的语音技术优势,切入车联网领域,就变成了顺理成章的情况。
比如国内著名的Apollo小度车载系统,国外亚马逊的Alexa,都可以作为车企的语音交互解决方案来进行合作。
比如说,今年早些时候,宝马已经宣布将与亚马逊的Alexa合作,在新出车型中搭载车载语音助手。驾驶者可以与语音助手直接对话,查询地点、选择想要收听的内容,以及相应的综合服务。而用户可以选择是否需要搭载Alexa。
这种模式,从技术逻辑上来看,可以被理解为在整车完成后,把语音助手集成在车载交互中,嵌入到车辆的网络交互设备里。说白了,有点像在汽车中安装一个智能音箱,只是在交互形态上和使用目的上与家用音箱不同。
还有一种科技企业的进场方式,是向车企的车联网项目输送技术。比如东风风神与百度DuerOS、博泰共同打造过WindLink 3.0。百度在其中扮演AI语音技术输出商的角色。
目前,国外的亚马逊、微软,国内的科大讯飞、百度DuerOS,都有相应的车载交互体系,已经被搭载到很多车辆当中。
这种嵌入式的车载音箱流,优点是基本以成熟的AI语音交互系统作为底本,能够产生不错的对话体验。无论是方言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还是对用户的数据学习,都比原生态版本强出一大截。
相应的问题是,这类系统由于大多是后装或准后装模式,无法与汽车建立底层的机械联系,所以能够带给用户的操作比较有局限性。说白了,这更像是车企为由需要用户准备了一份锦上添花的礼包。
但如果语音交互向走的更远,车企与科技企业似乎必须走的更近才行。
整车前装流:AliOS与斑马的新故事
在读者相对更熟悉的无人驾驶领域,我们已经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抛开车厂玩科技,基本是条死胡同。
在人车交互领域同样如此,假如离开了车企的制造基础,那么科技企业带来的AI技术,就像是在车内摆放了一盆可有可无的装饰。
只有科技企业与车企更紧密合作,将人机交互的可控范围加大,车联网技术才可能带来真正的驾驶升级体验。这或许也意味着,车载网络交互系统,必须有后装改为前装:让传感、控制与网络设备,与车辆本身融为一体。
今天来看,科技巨头正在向这个方向挪动脚步。9月13日,阿里与上汽合作打造的斑马网络宣布完成首轮融资超16亿人民币,由国投创新领投,成为人车交互领域的第一家独角兽。
独角兽的诞生,往往意味着一个新方向的开始。而斑马网络的新方向之一,就是结合AliOS的整车底层平台,为合作车企提供前装人机交互系统。
前装的直接价值,在于能够让语音交互控制车上更多的部件。比如车窗、雨刷、天窗、空气净化器等等。
另一个价值在于,前装可以在车上安装更多传感器与麦克风阵列,让人控制车的同时,车也可以主动感知到人的存在。由此能够分清谁在说话、判断每一个人的状态等等。
此外还由一个区别在于,科技企业假如只提供技术解决方案,那么车联网连接的将还是一般互联网内容,无法获得专属于车的支付、内容、旅游等产品服务,这也是斑马网络为车厂提供的另一个价值:连接阿里生态。
当然,整车前装OS系统,人车深度语音交互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一方面大量车企并未适应这种模式,因为想要获得更好的语音交互体验,系统需要直接接入车辆的机械控制中枢,这在很多车厂看来是有安全隐患的。
但整车前装,科技企业与车企深度合作的路子很可能会越走越远。今年 Google I/O 大会开幕前,Google 还宣布了与沃尔沃的合作,双方会合作打造不同于安卓的车载智能系统。科技企业走向与车企的平等合作,AI语音交互成为车辆本身的一部分,在方向上应该没有什么疑问。
当然了,我们更期待的,可能是语音交互成为驾驶的全部。
无人驾驶流:人类还在等待的人车对话
显然,车联网技术真正在等待的,是与无人驾驶的合流。虽然这个目标在今天来看还远,但从技术逻辑上看,车辆语音交互有一天会成为全面取代手动的交互模式。
就像今天有些车主会坚持认为,我用手控制挺好的,为什么要说话控制车?这其实涉及很多驾驶习惯问题,难以一概而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假如最终我们只用说说话,车就可以准确舒适地把我们带到目的地,那么与车的对话将具有绝对价值。
这个逻辑所形容的,是L4级别无人驾驶中的语音交互。这个层级里,车辆将抛弃方向盘,也就是说驾驶场景已经被取代。但如何获得更舒适的出行体验、选择道路导航方式、紧急情况下的制动,今天看来还是需要人类进行主动干预的。而干预的方式,应该还是以人车对话为主。
今天已经有很多无人驾驶项目,开始研发无人驾驶场景下的人车对话机制。这种场景下,用户需要下达的命令往往是复杂抽象的,有点类似我们做出租车时给司机的建议。那么要让无人驾驶系统具象化这些建议,并落实成出行模式,就需要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深度语义理解能力作为支撑。
作为无人驾驶的必备配套技术,这个领域目前已经汇集了中外各路AI豪杰和车企,但同时也存在大量机会。让人车可以像乘客和司机一样对话,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车载语音这条赛道,究竟在比什么?
综上所述,车联网这一局棋,某种程度上来看,真正在考验的是车载语音交互的技术解决能力和综合服务体验。
因为驾驶时的网络服务必须围绕声音进行,那么声音能够获得的权限越大,交互技术越精准,生态服务越充沛,消费者的体验也就会越好。
这一场关于人车对话的赛跑,无论是科技巨头,还是新晋独角兽、造车新贵,都必须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
1、AI语音技术的体验分:AI语音交互、IoT系统、云计算,这些技术体系进入汽车,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对科技企业拿出的技术解决能力是有严格要求的。车载场景不同于家居,有复杂的干扰环境,和必须快速执行命令的性能要求。如何让人车对话时,可以更好地完成远场唤醒、方言识别、特殊语序识别,是接下来AI公司需要继续努力的。
2、与车企合作的亲密分:如果我们认同语音交互控制车辆部分越多越好,前装优势大于后装这个逻辑,那么人车交互体验就是建立在科技企业与车企的紧密合作基础上。而在今天,即使是已经全面领先的斑马和AliOS,也面临客户群不够多、合作品牌相对单一的问题。如何让高端车、合资或者外资品牌车也部署“中国智造”的AI交互系统,或许还是任重道远的工作。
3、外接生态的服务分:对于车主来说,真正的价值撬点可能并不在语音控车上,而在于车载系统能够提供的导航、内容与综合服务生态,是否真正带来了体验改变。而这对于人机交互技术的提供者来说,还是相对困难的。而外接生态相对成熟的互联网公司,似乎在这个逻辑上更有胜率。只是BAT相比,B缺乏生态,T生态单一,只有A的生态最立体。
技术、车企合作、综合生态,人车交互产业或许正在跑着一场铁人三项。但在无人驾驶真正到来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中,车载语音交互都会是汽车场景技术与体验进化的主旋律。在语言的迷宫下,人和车以另一种方式相遇了。
而就车联网而言,一个探寻的时代,也许会从语言与声音的魔法中,慢慢开始它的觉醒。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