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数字化和网络化:解救传统印刷的一剂良药?
在各行各业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大环境,以及来自智能手机和电子书快速兴起的冲击下,传统印刷该如何转型,才能满足新时代的人们?唯有将互联网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印刷行业的发展当中。
其实,早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就对印刷行业的发展规定了“数字印刷与印刷数字化工程”和“绿色印刷”两大发展重点,之后,众多印刷行业巨头纷纷响应号召:
2012年,虎彩印艺宣布与惠普集团开启战略合作,正式进军数字印刷领域,大力发展“印刷+互联网”的创新商业模式;2014年,裕同包装科技紧随时代潮流,正式启动了数字印刷项目,并迅速组建起由包装、印刷、互联网行内资深人士组成的核心团队;2015年,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进行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对未来公司转型数字网络印刷做系统的铺垫。
此后,我国的数字印刷技术便进入了快速上升的时期,据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编制的《印刷业“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当中“十二五”时期的主要成就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CTP装机量超过1万台,数字印刷机装机量接近9000台。传统印刷加快转型升级,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印刷与文化、服务等领域加快融合发展,印刷电子商务平台超过300个。
那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传统印刷行业是如何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呢?
众人智慧的结晶,传统印刷企业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在2006年浙江义乌宝德彩印有限公司和美国柯达图文影像集团在义乌举办的“数字化高品质解决方案”的研讨和演示会上,柯达图文影像的工程师戴吉农先生曾通过现场采集的图片做了一个关于柯达印易通软件远程传版的如下演示:
通过互联网进入宝德的印易通系统,建立一个作业活件,将刚刚采集好的图片置入模板进行编辑处理,生成PDF文档以及可视拼版方式。同时,通过印易通的快速预览技术的屏幕打样,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了解到编辑人员的工作进展,从而用户可以在远程对图文设计情况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让编辑人员实时进行设计调整,从而达到实现客户设计意愿的目的,最终确认后,通过互联网下订单,进入生产流程。
但是,仅仅是将印前、印刷和印后的工序数字化和网络化,还未将传统印刷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印刷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转型,就好比一台电脑只更新了硬件,却还在使用过时版本的系统软件一样。
这种印刷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仅适用于特定的系统和数字印刷机,一旦换用其它系统和印刷机,就可能会发生系统不稳定,或数字印刷机无法识别的情况。
虎彩印艺在2012年与惠普集团共同合作推广印刷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过程当中,便遇到过数字印刷机无法识别记录了印刷信息的电子文档的情况。所以,如何将作为印刷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流程中传递信息的电子文件标准化,成为当时传统印刷全面向印刷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转型的头号问题。
随后为解决这一难题,作为唯一一个加入CIP3国际组织的中国公司北大方正发力,积极响应28字印刷技术发展方针,致力于将包含了最新标准格式JDF文件的国际CIP4标准在中国大力普及,最终推出了基于CIP4标准的北大方正网络印刷流程。
这种流程不仅包含了将印刷流程整合为一个整体的作用,而且实现了将生产内容和管理信息与软硬件设备结合起来,继而把从最开始的客户签署合约到最终成品交货的整个过程全部整合到了一个流程当中。
随着印刷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由点到面的大力发展,其“数字印刷+互联网”运转模式的特点也逐渐凸显。
“数字印刷+互联网”接任传统印刷的优势所在
那么接下来,我们谈谈印刷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对于传统印刷,它的优势体现在哪里:
其一,作为印刷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流程中传递信息的唯一媒介——PDF或JDF电子文件,其制作与编辑的难易度,相比传统印刷中的版材制作要低得多,同时,在通讯与传输上也更加方便快捷。因此,雅昌文化集团甚至基于这些文件建立起了数字博物馆,并同时建立了自己的大数据库,通过互联网帮助文博机构发挥文化传播、社会教育的功能。
其二,数字印刷+互联网更方便人们对自己期望的产品进行追踪。一件传统印刷品的制作需要经过各种各样的工艺过程,而对于一件追求精致的印品,其制作的工艺更是复杂。比如进行数字网络化之前的宝德彩印,以往的传统印刷,客户需要随时到印刷工厂对每个工艺进行挑选和后续追踪,但是随着柯达印易通的引进,客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时刻追踪自己的印品情况,随时随地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改进。
其三,随着新时代人们思维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私人化、个性化与定制化,这就意味着可变性、快速性与短版性更符合当代人们的需求。对于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印刷,它便于人们通过网络对自己期望的成品进行私人定制,不仅是体现在承印材料的多样化,印刷信息的可变性使连续不同画面的印刷也成为可能。
例如,在2006年5月10日,中国集邮总公司正式开办了“邮票个性化”服务,为普通公众远程印制具有个人色彩的特殊邮票,使得人们自己的照片出现在邮票上成为可能,满足了数百万集邮者的定制需求。
但是,印刷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诸多优点的背后,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金无足赤,数字化、网络化印刷也有待各方完善
那么,目前数字化和网络化印刷还存在哪些问题呢?
首先,较高的设备成本费用。目前用于线下印品印制的数字印刷机及相关的管理系统,大多是来自国外技术的引进,高额的引进费用对于像东风、裕同、雅图仕这样的行业巨头来说,尚且要三思而后行,可想而知,对于年盈利较低的印刷企业来说只能望而却步。
再者,长版印刷价格高昂。与传统的印刷相比,数字印刷在长版生产活动当中,其单张印张复制输出的成本要高一些,所以导致目前的数字印刷仅局限在短版印刷领域。进一步讲,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印刷目前还被禁锢在大型企业的某一狭小的业务当中,比如雅昌的艺术印刷博物馆、中国集邮集团的定制业务等,不能代替传统印刷或是形成较大的规模。
最后,目标大众的市场开发程度较低。提到印刷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对于大部分群众来说是一个很陌生的词汇,但其主要受众又恰好来源于那些个性化、私有化很强的普通大众,不像东风、裕同传统印刷的目标客户——专业的出书人、报社和教育书籍发行的相关部门等对印刷领域具有一定相关的了解,所以就产生了有需求无市场的尴尬局面。
面对诸多问题的挑战,印刷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又该走向何方?
数字化和网络化印刷未来发展的必择之路——云印刷
在我国,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社早就于2011年首次正式启动了面向印刷行业的中国首个数字化和网络化印刷云服务平台W2P平台。得益于云服务,数印行业可以为客户实现随时下单、快速交货的愿望,似乎云印刷的出现为数字印刷又提供了一条康庄大道?
然而,从科印网了解到,东风股份的“云印刷”业务于2015年下半年才开始展开,至今仍处于业务布局的阶段,另一家行业巨头美盈森正通过推动非公开发行股票事项,为未来包装印刷互联网及智能包装物联网业务战略实施提供保障,如此看来也仍旧处于初期投入阶段,而上海绿新子公司和天津长荣健豪云印刷科技有限公司更是在探索云印刷的过程中出现了负净利润的情况。
印刷界的行业大佬尚且如此,那是不是“云印刷”根本不适合中国印刷企业未来的发展呢?
答案是否定的。
2014年,天意数码快印有限公司创立了其自主的“云印刷”服务平台,该电商平台通过与众多的小微电商平台和图文快印门店合作,将大批量的短版印刷品归结到一起,再将其送到印刷基地进行分类和生产,最后通过第三方物流公司配送到客户所在地。
这样的电商运营模式完美体现出了“云印刷”按需服务的巨大优势,柔性化的生产模式为企业缩减生产成本做出了很大贡献。天意有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2016年财务报表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105.53万元,实现预定的中期经营计划,较上年同期增长4.27%。实现净利润518.2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5%。
可见,“云印刷”成了天意的一个发展跳板。“云印刷”的未来趋势还是有不小的发展空间和优点的。
首先,出错率的降低。由于“云印刷”允许客户自己在线对印品进行定制下单,所以免去了商家对原稿进行排版和校对的工序,这一特点不仅降低了纠错率,还节省了商家的纠错成本。像天意公司实施的模板定制以及统一的在线管理,省去了设计人员印前的重复校对纠错工作。
其次,配送成本的降低。因为天意“云印刷”的合作对象是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小微电商平台和图文快印店,当有客户在网络下单后,企业可以分区域的进行客户网络订单的分配,然后将集中某一区域的订单在附近的合作单位进行印刷,最后配送运输,这种方式有效降低了公司的物流成本。
最后,销售效率提高。传统印刷的销售主要依靠业务员与客户之间的沟通,这种被动的方式不仅成功率较低,还限制了企业的客户规模,而“云印刷”是通过网络接单的,大大拓宽了客户群体,化被动为主动,大幅提高了销售效率。
目前印刷行业正处于转型“数字印刷+互联网”的关键时期,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将来的云印刷必定会在时效性、便利性和效益性上全面超越传统印刷。相信随着各大印刷企业在“数字印刷+互联网”领域的不断探索和追求,最终都能享受到云印刷的优势,让云印刷为印刷行业铸就新的未来。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