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市场重新洗牌之后,我们更应关注小牛电动什么?
在许多人眼中,许多年之后,当我们回眸2018年的两轮电动车市场,或许会将这一年视作这一行业的分水岭。年初,历经十余次反复修订,工信部等四部委向社会公布《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5月,新国标政策正式落地,为电动车这一良莠不齐的旧市场,注入了久违的新秩序。
依我之见,新秩序的第一受益者,无疑是不同城市的电动车消费者,当一切标准不再模糊,自然会降低风险概率——而切换至企业视角,当一切不再鱼龙混杂,也势必完成对市场的重新洗牌,企业必须对各环节提出更严苛的要求,甚至重新推敲自身的产品定位。
而在“洗牌”过程中,易被忽视的是,新秩序的建立,还有另一个潜在受益者,那就是目前最具野心的行业领导和变革者——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如果说新国标的出台,意味着挑战与机遇共存,那么对于行业领导和变革者来说,天平无疑会愈发倾向于机遇一端。
这不难理解,追溯商业史,很多次行业标准的突然跃迁,对当时的行业领跑者都并非“坏签”:从企业角度,当新风暴来临,原本脆弱的中小型企业,势必面临被环境淘汰的风险,能够继续进化的,在大概率上是那些更懂得顺势而为,有能力完成自我蝶变的头部玩家。
而从行业角度,整个电动车市场也不会因为标准自治和监管缺失,长久停留在草莽阶段,上演劣币驱逐良币的戏码,就像牛电科技CEO李彦所言:“我们实际上希望各个城市能进行规范的管理,这种规范的管理反而会把这个行业做的越来越大。”
事实上,行业领先者,往往也是对趋势觉察最敏锐者,拿牛电科技来说,在大多数同行尚处迷茫之时,他们就已率先跻身首批符合新国标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之一,上个月底发布了定位为功能型轻便智能锂电踏板车的UM,这款车型以轻量化为设计初衷,其中超轻版和顶配版车架采用6061航空铝T6材质,重量只有39KG,远低于55KG的新国标限定值;此外,悉数对比《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的参数细节,你会发现,它几乎是一款完全符合新规定要求的电动车——某种意义上,在政策过渡期率先破旧立新,是小牛对于新标准一次掷地有声的回应,从市场反馈上看,无疑也会激发出巨大的先行者优势。
其实谈及小牛电动,我倒是觉得,除了对新国标这一变量的应对自如,媒体更应聚焦之处,是它在品牌光环的包裹下,赋予了自身一层更高级的价值定位:这家公司的愿景,并非成为“全世界销量第一的两轮车公司”,用牛电科技设计副总裁刘传凯的话说:“我们希望人家说我们小牛是一个生活方式的品牌,是你每天可以‘共同呼吸’,能够跟你的生活真正建立关系的品牌,这才是我们感到骄傲的事情。”
媒介与图腾
不知你是否察觉,虽然身处于两轮电动车这一环境中既有的“生态位”,但从2015年诞生至今,小牛更像是一个突变出来的“新物种”,形成这种观念认知,一方面是源自产品本身,在电动车这个曾稍显沉寂的行当,设计与科技的双驱动力,让小牛颇有一种横空出世的感觉;另一方面——也许是更重要的一点,在许多人眼中,小牛已经脱离“代步工具”的狭隘范畴,而是跃升为一家品牌公司,代表着一种更自由,独立——且凭借个人力量“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生活方式。
小牛最新发布的UM系列,就印证了这一点。“轻装上阵”的slogan,既是物理层面的产品初衷,亦是一种更轻快的生活态度,就像牛电科技创始人及副总裁胡依林所言:UM目标人群为年轻一代,他们品位独特,热爱生活,又伴随着学业或初入职场的压力,他们渴望更少的压力,希望生活和工作都应该是自由愉悦的。
事实上,在小牛身上,这种由品牌光环投射出的生活方式属性,从细微之处可见一斑,譬如在UM发布会上,虽然小牛或许是全行业最有资格大谈设计与科技的公司,但整场发布会下来,无论李彦还是胡依林,都并没有一味地对自家产品无限赞誉,更没有像许多国内手机厂商发布会一样,时刻溅出各种廉价的“带货”色彩,而是花许多时间,分享了“牛油(即用户和铁杆粉丝)”的故事——要知道,目前小牛电动的全球用户数已经突破50万,累积骑行里程13亿公里(意味着减少了将近30万吨的碳排放),其中不乏单次骑行里程14000公里,以及累计骑行里程达80000公里的忠实铁粉。
而在我看来,这些忠实“牛油”的另一个名字,无疑就是2018年最炙手可热的商业概念之一:“超级用户”。
在这一概念的提出者,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眼中,“超级用户思维”是从向外扩张的新用户获取,到向内而生的已有用户关系深度经营,是用户思维的深化,社群思维的迭代,甚至是全新商业规则下的新物种方法模型和估值体系。
而小牛的一系列举措,充分暗合了上述理论:从骑行必备的头盔护具,到生活文化品T-shirt和徽章;从牛油文化符号,到线上线下各种社群交流渠道(许多是都是“牛油”的自组织);从品牌联合定制到跨界品牌战略合作,小牛一次次以电动车为载体,勾勒出他们所宣扬的生活方式。
事实上,作为一家品牌公司,小牛与“牛油”的互动故事,很容易让人想到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关于“企业存在目的”的定义:“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并留住顾客”。要知道,在许多商业思想者眼中,在物质极大丰裕的时代,产品的角色定位,正在从承载具体功能,转变为巩固用户与品牌之间关系的“纽带”——从这个意义上,包括UM在内,小牛发布的一系列产品,都是他们与用户产生情感共鸣的媒介与“图腾”。
当然,在“粉丝经济”大行其道的商业舆论环境下(至少对这个词的定义还模糊不堪),必须提及的是,与那些信奉“社群运营”的公司不同,在小牛眼中,社群只是优质商业的结果,并非原因——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社群经济”缔造者是苹果,但你何时看到苹果“运营”社群?所以无论是之前的产品,还是这次的UM系列,小牛深谙一点:好产品,是品牌公司的逻辑基础,亦是千古不破的商业本质。
品牌公司的荣耀
而在好产品的根基之上,代表着自由独立,“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品牌调性的小牛,也勾画出一条愈加重要的商业逻辑:在今天,很多消费者不仅是在购买产品和服务,更希望从中得到其他附加值——这意味着,任何有志于被称作“伟大”的品牌公司,都要赋予人们的生活以特殊价值,输出某种关于人性美好那一面的价值观。
事实上,纵观“后工业时代”的人类商业史,真正伟大的品牌,都不是简单地“卖东西”:苹果的精神内核是改变世界的创新精神;星巴克是在表达人类“第三空间”的独特价值;无印良品是在宣扬日式极简生活方式……许多时候,人们购买的不只是你的产品,而是你的信念,这是只属于品牌公司的荣耀。
如今,在低调许久的两轮电动车领域,品牌光环日趋夺目,愈加成为一家“生活方式公司”的小牛,也想让更多用户,爱上购买它的“理由”。
而在我看来,这种更大的自我期许,无论是对小牛自己,还是整个行业,都是一条更对的路。从最现实的角度,众所周知,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型国家,在普通大众的观念认知里,汽车比电动车更“高级”的鄙视链,在短时间内很难被产品本身打破(哪怕产品已足够出色),仅凭产品本身很难完成某种“观念升级”——而击碎这条鄙视链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置身于消费升级的宏大背景下,将电动车的价值叠加在更高级的生活方式之上。
目前看来,小牛做的不错。未来,倘若小牛的品牌价值进一步放大,其所倡导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深入人心,甚至成为欧美发达国家那样的常识,对于中国电动车市场——乃至整个交通出行领域的发展,都无疑是幸事一桩。
李北辰/文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