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用基因开食谱,到底靠谱不靠谱?
最近一则新闻又吸引了人们对基因关注的眼球。据外媒报道,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公司雀巢正在日本进行一项试验DNA的计划。公司会给消费者一个可以在家里使用的DNA搜集工具,在搜集了消费者个人的DNA之后,再辅以其自动提供的吃东西时的照片,雀巢可以对个人的DNA进行分析,然后提出相应的饮食建议。
事实上,通过检测基因的方式来给人们开食谱不是雀巢的独家专利。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基因的秘密被越来越多地破解了出来。人们可以利用基因检测种族、患病风险甚至是预测个性等。在此之中,基因营养学是基因研究应用的一个重要分枝。
英国的DNAFit、加拿大生物科技公司Nutrigenomix和美国的电商公司Habit同样也在通过基因检测来为人们提供制定食谱的服务。毕竟,万能的基因连种族都能破译了,制定个食谱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吧?
不可否认的是,基因研究确实是一项关乎人类自身命运的重大生物计划。而正是其长期以来被渲染的“人体密码”的名头,让基因这个东西在某种程度上被“神话”甚至成为了一部分人的信仰。所以,别有用心之人打着基因的旗号行坑蒙拐骗之事也屡屡见诸报端。
那么问题来了:利用基因开食谱,是不是也一样不靠谱呢?
是什么让基因食谱成为了可能?
过去(当然,现在也是),人们认为基因是一项非常高端的东西,将其列为高科技的行列,与自己似乎没有什么关系。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想要测测基因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儿。比如抽血,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才可以操作完成。
而随着基因采集技术的发展,基因采集正变得越来越方便和廉价。研究证实,唾液中的DNA和血液里的DNA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时候,二者测序结果是完全一致的。血液测DNA是最准确的,也就意味着唾液也可以获得准确的基因结果。
而唾液的采集可比血液方便多了,只要用采集管好好保存就可以,而且相对来说价钱也便宜得多。这就让基因采集变成了一项普通人可以承受的事情。
另一方面,算力的提升也让这种关于基因和个人习惯的大规模分析成为了可能。基因测序是需要高性能计算的,由于基因数据往往非常庞大,因此对算力的要求也比较高。比如一个人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能达到几百个G,以前要完成对这么大数据的分析,需要超过30个小时的不断分析。而在各种芯片算力的加强和云计算的加持下,对一个人的全基因组测序可能只需要两三个小时就能完成。
也就是说,原来两天能干完一件事,现在两天能干15件,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而且,算力条件的提高可以应对更繁重、复杂的数据对象。
但只有检测条件进步的一厢情愿,并不能激起企业投身于开食谱这件事中。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当温饱甚至小康都已经不是问题的时候,人们更注重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脑子里有心思,手里又有闲钱儿,定价又消费得起,听着又那么高端,这就给了企业一针强心剂:市场有需求,不推出还等什么呢?
技术允许,消费者需要,基因开食谱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病从口入不假,基因减肥不真
生活中的一大常识就是,饮食合理可以帮助你避免许多疾病。既然是为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那基因食谱自然也少不了这方面的功效。
比方说,我们明明知道吃一些垃圾食品是对身体不利的,或者自己的体质对其有排斥之处,可是往往控制不住自己。我们不是不想改变,可是再坚强的决心和意志在美食面前都不堪一击怎么办?
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的研究者们在去年发表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其通过对828名欧洲男女的遗传基因和以问卷形式获得的饮食信息进行分析,发现基因在个人的食物选择和饮食习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此,下一步就可以针对性开发新的精准治疗方法,以饮食和治疗相结合的方案,去降低不健康饮食而带来的患病风险。
而此前的研究表明,一些基因会明确提示患某种癌症的风险。比如美国好莱坞演员就通过基因检测获知自己患有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很高,于是毅然决然选择做了切除手术。当然,即便是不做手术,在得知这一风险之后,在饮食中注意搭配一些对相关脏器有益的事物,也是会有积极的作用的。
研究基因和疾病的关系,从而进行饮食的调整,从逻辑上来看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提到用基因的方法来减肥,你会不会更加心动呢?
基因减肥就是通过对你的基因进行检测,然后知道为啥别人胡吃海塞依然身轻如燕,而你却喝口水都胖。然后再给你制定一套减肥食谱,听起来效果一定比减肥茶好吧?
澳大利亚一家名为myDNA的公司最近就告诉你:这事儿靠谱。话说其集合了一批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药剂学、运动饮食学……一批专家,联合研制出了基于DNA检测的饮食计划。只要59英镑,你就能破解自己的减肥密码……
花人民币500块钱就能解决减肥问题,你让那些花了5000块钱甚至更多,或者挥汗如雨的朋友们怎么想?
从目前的市场反应来看,这事儿应该是不太靠谱的,至少效果绝对没那么好。而且早在2014年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们就发现,基因对肥胖的影响其实很小。并且既有的研究表明,肥胖是与自己的饮食、环境、运动量、工作性质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想要用基因的方法一劳永逸,难怪你瘦不下来……
所以,基因食谱主打健康市场,我们也承认其确实与人的健康有一定关联性。利用基因制作食谱,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健康有积极影响。但在目前研究尚处于基础阶段的情况下,慎重一点未必不是好事。
基因骗术多,食谱可别成为了下一个
但仅从以上两点出发,我们仍然不能轻易地就给基因制作食谱这事儿下一个死结论。作为一个新兴项目,其是否能很快地从实验室走入市场,或许还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 基因和饮食之间是否真的有固定的因果关系。很多公司为了赚钱,往往会出现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即将仅仅是影响关系的二者夸大为必然而唯一的关系。比如认为基因检测到身体某种食物有排斥,就认为去掉这种食物然后换成身体基因比较适合的食物就可以搞定健康了。事实上,其可能尚未弄清楚是否还有其他因素的作用,就匆匆下了结论。
也就是说,饮食并不一定是影响健康的唯一决定性因素。而基因制作食谱显然是一种默认了二者之间固定而唯一的因果关系。
我们有理由怀疑,企业这样做很可能有巨大的市场利益推动的成分。毕竟换一种食物又不会死人,万一有效果还能收获一个广告,何乐而不为呢?
2. 基因食谱是否会沦为一种打着科学的幌子招摇撞骗的江湖骗术?不可否认的是,基因科学在经过近三十年的攻关之后,正在从神秘的科学塔尖逐渐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当中。很多普通人会由于各种原因对基因的作用产生不由自主的心理夸大,将其看做新时代的灵丹妙药。
正是这种心态,让诸多江湖骗子有机可乘。基因检测预测人的一生这么扯的事情都有那么多人相信,基因食谱这看起来更靠谱的形式自然也有笼络更多人心的可能。
所以,基因食谱从科学上来说还仅仅只迈出了一小步,如果在短时间内就有产品推向市场,消费者们就必须要好好考虑一下了。
实际上,基于个性化定制的基因食谱实际上是一个大工程。我们注意到,基因食谱的一个特点就是“定制”。根据对每个人的基因情况进行采集,再针对性列出饮食搭配建议。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仅仅是做个基因检测,然后给人们提供建议,企业显然赚不了什么钱。费那么大工夫,收获那么小,不划算。那为什么企业仍然要进行基因采集呢?
此举将可能引起一场食品产品的进一步细分。跟以往一刀切式的事物生产不同,企业在获得了大量的私人饮食基因资料之后,可以在此基础上研制更符合健康的产品。简单来说,食品不再标榜含有什么成分,而是体现出适用哪种类型饮食基因的人群。人们购买食物的依据发生了变化,企业生产的依据也发生了变化,而这也将成为食品行业的一次大规模的革新。
当然,这样的场景显然离现实还很遥远。我们非常愿意承认基因当中也隐藏着饮食和健康的密码,以便自己能够以此获取保持健康的钥匙。但在技术成熟之前,我们也不能贸然相信或“以身试法”,毕竟我们想要的,是一个非常“靠谱”的食谱。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