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Surface Go走进校园,看中国教育场景的数字化转型

原标题:从Surface Go走进校园,看中国教育场景的数字化转型

我印象很深,去年一次教育行业峰会上,在谈及技术进步与教育发展的关系时,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曾表示:“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是1+1大于2的关系”,他进一步诠释道:人类诞生文字之前,教育靠的是口口相传;后来,印刷术的发明,让知识传播触达更广范围的受众;再后来,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轮番登场,彻底改变了人类教育的样貌,让教育的手段和效果变得更为多元。

而如今,遵循着相似——甚至更猛烈的共生关系,由新技术引领的数字化浪潮,同样席卷至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混合现实……你听过的任何一项革命性技术,都正在重新勾勒教育场景的轮廓;以创造力为驱动的创新科技,正在深刻影响人类创造力的源头之一,教育问题。

而教育领域的数字化革命,无疑与更具适配性的革命性产品有关。一个最近的例子发生在中国:8月28日,新学期来临前夕,微软正式发布面向中国教育用户的Surface Go,并宣布携手北京八一学校打造“微软创新学校”,从局部开始,推进中国教育的数字化转型。

在我看来,相比于一款硬件设备的发布,媒体更应聚焦之处,是这所“微软创新学校”的创立——以及微软在中国教育领域的一系列努力,或许是窥见中国教育数字化升级的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知道,在真实的教育场景中,“技术进步”与“教育进化”的齐头并进,并非像很多其他行业那般言必称“颠覆”,更理性的做法,是不断丰富教育场景的维度,在原有体系下进行变革和叠加。

这是一条更对的路,而这一切,还要从技术本身谈起。

双向加持

时至今日,已很少有人怀疑,由微软开创的二合一平板电脑形态,是适配各种教学场景的最佳形态,键盘与手写笔的自由搭配,能更灵活地满足不同学习场景——事实上,自2012年6月诞生至今,不断蓄力的Surface已演化为一个庞大的产品家族,包含Surface Hub巨屏设备,Surface Studio桌面一体机,Surface Book笔记本电脑,Surface Pro二合一电脑和Surface Laptop笔记本等多样化产品,基本满足了一个求学者从讲堂到书房,从应试教育到个人兴趣的全方位需求。

而作为“微软创新学校”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新亮相的Surface Go则是目前尺寸最小,重量最轻的Surface产品,机身B5纸张大小,重量522克起,相比于学生书包里的沉重课本,Surface Go远谈不上是什么负担,考虑到其便携性和出众的性价比,你可以把Surface Go理解为一本自由度极高的“智能课本”。

在软件方面,作为一款与教育场景高度适配的产品,Surface Go支持众多面向教育用途优化的软件应用,例如内容丰盈的Office 365工具组合,支持交互式分享的OneNote课堂笔记,能够创作立体图片的画图3D等。此外,师生还可从官方下载更多经过认证的教学应用,内容涵盖数学,自然,物理和化学等多个科目。

其实不难发现,作为一款兼顾生产力和创造力的设备,Surface Go能完成对学生和教师的双向加持:一方面,新技术的福祉,能极大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这个后面还会说到);另一方面,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驾驭PC平台及软件应用,从最现实的角度,在“人与机器共同进化”的大势所趋之下,对手机之外最新技术工具的驾轻就熟,无疑能尽早增进学生的“机器智商”,进而提升未来的竞争力。

精良的“装备库”

当然,教育场景的数字化变革,仅凭一款产品远远不够,而是需要更多技术产品的合力锻造。

于是我们看到,在微软与八一学校的未来期许中,双方将以“微软创新学校”解决方案为蓝图,充分调用Surface Go,HoloLens,Office 365和智能云Azure等微软悉心研发的精良“装备库”,推动它们在教育领域迅速落地。

事实上,许多人有所不知,许多年以来,微软一直在非常低调地在用新技术赋能中国教育领域,他们扎根于基层,针对最真实的现实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中国教育土壤的个性化解决方案(今年2月,微软公司和微软亚洲研究院共同获得教育部颁发的“最佳合作伙伴奖”,这是微软连续第十二年被授予该奖项)——譬如,此次与各个教育部门合作打造的“微软创新学校”数字教育解决方案,就致力于让“未来课堂”,“STEAM课程”,“MR 课堂”以及“3D 工坊”等四大教育教学应用场景率先落地。

具体而言,所谓“未来课堂”,即是凭借Surface Go或其它Windows 设备及OneNote等Office 365 工具集合,为师生打造更高效,更具互动性的协作体验:学生可以用触控笔在OneNote上自由勾画笔记;老师可以通过OneNote课堂笔记本备课,布置和批改作业;双方还可以对课堂重点知识进行同步与共享,将传统的讲义和笔记,进化为无缝衔接的互动体验。此外,在教师一端,Office 365 教育版的Forms还可为教师整合和提供学生的反馈结果,形成对学生学习成效的洞察,在Power BI和人工智能服务的辅佐下,学校还可以分析学生表现,在“一对多”的客观教育条件下,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因材施教。

而正如同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所言:“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分布不均”,这所“未来课堂”,已经陆续在现实中落地。譬如,天津汉沽九中就希望释放OneNote的巨大潜能,将其用作课堂电子白板,教师的共享网盘,学生作业本,小组的习题册以及学校管理者的一站式管理平台;汕头大学则将Office 365与既有IT信息系统深度整合,为师生与校友提供更顺应未来趋势的云端信息化服务。

告别“未来课堂”,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STEAM课程”。

众所周知,或许是暗合了中国中产阶级家庭对于“素质教育”的向往,最近几年,昔日尚属小众的STEAM教育持续火热,在资本市场和价值取向的合力塑造下,STEAM正在中国迅速生根发芽。

而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其实可以做到更多,譬如通过Surface Go等Windows设备,以及Office 365和Azure智能云,可以充分发挥微软STEAM课程的优势:酷豆编程实验室通过图形化界面学习计算机编程基础;Microbit课程可以被视作一次关于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启蒙运动;微软探索系列课程跨学科融合机械,电子,科学,数学技术,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用数据可视化探索社会与自然的重大课题。

而在我看来,“最新技术+教育场景”更大的一抹亮色,其实来自混合现实技术(MR)的应用,MR直观且互动性强的特性,能为教育场景叠加一个更斑斓的维度。

具体到微软,HoloLens全息眼镜设备,Windows 10操作系统,加之合作伙伴提供的丰富教育内容,共同构建了一间设施完备,内容丰裕的“混合现实课堂”,在这间充满魔力的课堂,老师能从枯燥生涩的二维图文教学中解放出来,转变为三维可视化教学新模式;学生也可轻松收获立体学习,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以多维视角解决问题的能力。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3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微软中国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内针对高校及中高职院校启动虚拟现实技术教学应用培训及实验室建设项目。目前,微软“混合现实课堂”已成功走进中小学基础教育领域和职业教育领域,在绵阳外国语小学,广州第十六中学等学校率先落地。

最后,再来了解一下3D 工坊。

意如其名,这项解决方案致力于增加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并且提供将创意落地的机会和场景:Windows 10提供了对于3D设计、展示、打印的全方位支持,学生不必再费心于掌握建模技巧,即可自由搭建3D模型,大幅降低了学习成本;还可通过Surface Go等Windows 10设备,配合触控笔、Surface Dial等创意工具,将自己的创意通过3D 打印制作成实体。目前,3D工坊也已落地于广州美国人学校和广州第十六中学等校园。

理性,建设性

事实上,梳理微软在中国教育领域的技术深耕和场景赋能,你会发现,在更具使命感的宏观层面,他们也一直希望用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民主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消弭因地理界限造成的教育公平问题。

要知道,更像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均的某种写照,中国西部地区教育资源极度匮乏,在这边土地,你一定听过太多伤感的乡村教育故事。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困境,微软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合作,利用Office 365和Kinect体感技术,打造出一套简单易操作的实时远程教学解决方案,通过Skype for Business建立虚拟课堂,利用Kinect体感动作捕捉,实现了直观生动的实时远程教学互动,从而将发达地区的优秀教育资源引入偏远地区,帮助降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质量差距——目前这套解决方案已经在青海乐都县和贵州松桃县成功应用,成为当地日常教学的一部分,超过600名学生和60多名教师因此受益,并将逐步推广到新疆吉木乃县的50多所学校。

嗯,我当然知道,在中国,教育资源配置是一个复杂系统问题,它与包括户籍在内的中国其他社会问题互相牵连,在现阶段很难单靠技术改变太多群体现状——但谁又能说,哪怕是作为一束微光,“远程教育”不会照亮山区里某位孩子的前程呢?

其实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作为一家世界领先的平台与生产力公司,微软一直致力于成为中国教育信息改革的创新者,多年以来,他们不断通过整合自身技术优势,真正将技术扎根于校园土壤,最大限度帮助每一个学生,每一位老师,释放他们全部的教育潜能。

在我看来,这种释放无疑有着特殊的社会意义。众所周知,当今舆论场,教育是最能撩拨公众情绪的话题之一,它几乎是中国向前奔进过程中挑战与机遇的缩影。而面对这一问题,不同于“翻转课堂”等新鲜概念在中国教育环境中的难于落地,微软是以更实际,更“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不断用最新的技术,修缮现有教育载体的细节,用更“理性,建设性”的方式,丰富中国教育场景的维度。

我知道,中国教育的底色,是一场令人乏味的“军备竞赛”——但令人欣慰的是,现在,通过创新技术的加持,它真的可以变得有趣一些。

李北辰/文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8-08-30
从Surface Go走进校园,看中国教育场景的数字化转型
原标题:从Surface Go走进校园,看中国教育场景的数字化转型我印象很深,去年一次教育行业峰会上,在谈及技术进步与教育发展的关系时,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曾表示:“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是1+1大于2的关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