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别痴心妄想!子弹短信登顶App Store榜首跟“颠覆”微信没关系
来往、易信、米聊等诸多IM类应用都曾有过“挑战”微信的故事,但随着“大浪淘沙”之后,“挑战者”们纷纷销声匿迹,微信依然坚挺,腾讯Q2季度财报显示,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10.58亿,比去年同期增长9.9%,在月活8/9亿的基础之上,微信的月活仍在增长,并未停止。
微信推出距今已有7年多的时间,不少人认为,微信已经到了“七年之痒”,一方面,用户的好友关系链已经非常稳定,另一方面,微信自身变的越来越重,用户对于微信已经呈现出疲倦的态势。
所以,当罗永浩宣布推出子弹短信应用的时候,朋友圈都“炸锅”了,一些人纷纷开始对子弹短信的畅想。果不其然,子弹短信很快就登顶苹果的应用商店App Store榜首,微信朋友圈里也出现一些好友发出的子弹短信ID二维码,用户可以直接扫码加好友。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子弹短信登顶App Store榜首后,对微信“腻”的人发出了声音,比如“微信慌了……”、“子弹短信将颠覆微信……”、“人们正在逃离微信”等等,各种对子弹短信看好的消息扑面而来。
罗永浩在微博上发布回应称:“1.没有挑战微信,只是做一个在意沟通效率的人群的细分领域而已。2.子弹短信不是锤子科技做的,是快如科技做的,我们只是其中一个投资方。3.腾讯投资部貌似已经在接触快如科技了。”
看来只是网友们在“高潮”,而罗永浩对于子弹短信很淡定。
与App Store的超强表现相比,子弹短信在安卓系的表现就很差强人意了。百度手机助手+360手机助手+ PP助手+豌豆荚上的下载次数未超过10万次,应用宝上的表现最佳为19万次,华为应用市场为14万次,小米应用市场未上架。在几大安卓应用商店里,“子弹短信”均未得到显著banner推荐,热搜词推荐里也未出现“子弹短信”的关键词。
百度指数显示,“子弹短信”关键词8月21日的移动搜索指数为23680次,8月22日的移动搜索指数为16070次,8月24日的移动搜索指数为48009次,8月26日的移动搜索指数为40322次。把子弹短信当做任何一个“创业型”的新产品来看,其表现非常好。
可外界对子弹短信的评价/期待是,其能够“颠覆”微信,这里面有对微信的反感因素,同时也有对子弹短信的期待因素。
但郭静的互联网圈认为,子弹短信要想“颠覆”微信,基本上是痴心妄想了,其原因在于:
1)微信的关系链已经非常稳定。就像人们生活的“水电煤”一样,微信已然是用户在移动端生存的“水电煤”,就算你减少使用微信的频率和使用时长,但你最终还是得用微信去跟好友们沟通。
当关系链已经被微信给“绑定”,用户要想转移到其他社交产品上,几无可能,举个例子,你的微信好友数量为200人,其中包含父母、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等,如果只是你一二十个好友用子弹短信,那么其余的人怎么办?可能,你经常联系的好友也在用子弹短信,但是当你突然想要联系某人的时候,他没有子弹短信,最终你还是得用回微信,好友与好友之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除非,你并不打算社交,否则,社交关系在微信上,你想转移是不可能的。
目前来看,子弹短信成长的势头非常迅猛,但在中国7.51亿网民大基数之下,子弹短信的用户量仍然微乎其微,没有庞大的用户基数在,便不会有用户关系链存在,“颠覆”微信只能是笑话。
2)微信不只是IM工具。子弹短信的根子还是一款短信应用,可现在又有几个人会用短信呢?绝大多数短信内容都是垃圾营销广告短信,要么是银行扣费短信,短信的场景越来越小。
微信并不只是一款IM工具,群聊、朋友圈、微信支付等,都是用户经常使用的功能。而子弹短信目前的形态,更像是一款IM工具,子弹短信确实比普通的发短信工具要有意思,甚至比微信的对话窗口看起来更方便,可是在“更多功能”上,其跟微信差的“十万八千里”。
3)当用户的“好奇心”消失以后,子弹短信的留存率堪忧。就目前来看,用户之所以用子弹短信,除了想要逃离微信外,更多的还是对子弹短信的“好奇心”,毕竟罗永浩的影响力摆在这里,罗永浩在发布会上怼“子弹短信”说的神乎其神,难免会有人心痒难耐,去试用一下,目前有这种心思的用户数量绝对不少。
可问题在于,一旦用户的“好奇心”消失后,子弹短信该怎么办?任何产品最终都是拿来用的,当用户发现其在子弹短信里的好友量过少,就算对子弹短信好奇,也试用的差不多了,难道用户自己跟自己聊天吗?在后期的留存率上,子弹短信的情况让人堪忧。
如果只是想要找信息交换的替代品,很多工具都可以做到,可在社交过程中,大家的顾忌会很多,比如两个人在某商务活动交换名片的时候,难道会说,“我们加一下子弹短信号吧?”,万一别人没有下载的话,还得下载个子弹短信的App,完了还得注册一下,万一会场的信号/WiFi信号不好,就下载不了了,这种时候多尴尬,还不如直接加微信号方便。
互联网产品对互联网产品的颠覆非常非常罕见,最可能的是一代一代的迭代,而在社交、搜索、电商这些基础互联网服务中,要想做颠覆,就更无可能了,在互联网世界,不要轻易谈“颠覆”。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