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艰难旅程未终结,快钱又遇“新战事”?
国内移动支付这场战役,从1999年概念的出现,到2011年之前的缓慢前行,经历了长达十年以上的蛰伏期。这期间,移动互联网信号覆盖范围不够广、智能手机普及率不高,以及运营商、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产业上的相互掣肘,成为了移动支付行业前行的壁垒。
2011年之后,行业壁垒渐渐消失。资本的垂青、市场的利好、技术的软硬条件得到升级,移动支付行业发展驶入快车道。经过多轮的厮杀较量,头部平台支付宝、财付通的市场份额短期内难以撼动已是不争的事实,另有一些中小平台分食所剩无几的空间。
时间倒回2004年,当网上支付行业渐渐热闹起来的时候,身为第三方移动支付老玩家之一的快钱抓住了这波机遇,搭上最后一班车。短短一年多时间,快钱快速跻身行业内的老三,增长速度高达300%,也成为了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头号玩家。
但有着成立时间长、银行接口齐全等优势的快钱,在第三方支付这条路上走得并不稳当,其以实际行动,书写了一个老牌第三方移动支付企业的艰难旅程。
借力万达,市场交易规模显著提升
与支付宝等移动支付企业不同,快钱本身在支付场景上不具优势,对移动互联网的探索也缺乏经验。这是导致其规模增长乏力的一个弊端,长此以往,快钱极易面临被移动支付市场边缘化的危险。
“窘境”下的快钱在2014年迎来了新的曙光,当时正处万达建立电子商务初期,快钱凭借在移动支付领域的解决方案、市场份额等优势,被万达以3.15亿美元收购68.7%的股权,成为其电子商务生态体系中一员。
被万达收购之后,多年以来独自作战的快钱瞬间光环加身,也为其带来诸多益处。万达丰富的全国商业地产、购物中心、院线、酒店、商超等丰富的金融场景,以及高频的支付场景,均能为快钱带来持续的输血效应。
同时,与万达的合作,也是快钱迈向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一步,此前其在移动互联网方面的弱势深受诟病。
艾瑞咨询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第三方移动支付企业交易规模报告中,快钱凭借万达丰富的支付场景优势,交易规模得到显著增长,在同类支付企业中排名第七。要知道在此之前,同样来自艾瑞咨询的报告显示,2014年第二季度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的市场份额中,除了支付宝独占鳌头,其余企业的份额均不高,快钱则榜上无名。
现如今,快钱已经成长为一个综合化的支付平台,并且有了较为完善的支付产品线。全渠道合作中,其所取得的成果也较为丰硕,比如保险领域。数据显示截至去年与快钱展开合作的保险公司达60余家,年交易量超千亿元。并且在行业内排名前20的险企中,快钱产品覆盖率高达95%。
市场渗透率不高,快钱前行困难
不过万达庞大的线下流量和支付场景,并没能将快钱托到应有的高度。
来自益普索中国发布的2018年上半年第三方移动支付用户报告显示,财付通用户渗透率为85.4%,支付宝为68.7%,京东钱包为9.5%,而易宝支付、联动优势、快钱等支付平台,渗透率全部低于5%,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没有及时跟上移动互联网的步伐、市场渗透率的低下,均与快钱缺乏先天流量优势有关。但后期借力万达也没能使其挣脱这一魔咒,部分责任得归咎于整个移动支付行业。
众所周知的是,国内移动支付行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许多第三方移动支付企业苦于寻找差异化路线,奈何想象空间有限,移动支付业务陷入集中且单一的尴尬窘境。平台所能想到的支付场景,其他竞争者同样在虎视眈眈,走出一条差异化支付路径的诉求极难满足,同时这种外部环境也为企业的市场扩张带来了一定难度。
与此同时,这个市场的马太效应也在进一步加剧。易观发布的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监测报告显示,在支付宝与财付通两大巨头的碾压下,许多中小玩家市场份额少得可怜,如交易额占1.33%的壹钱包、1.09%的联动优势,易宝、快钱的市场份额则分别只有0.67%和0.65%。
不难看出,快钱自身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探索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效,奈何行业发展近乎触到了增长天花板,加上巨头的实力碾压,市场渗透率再难提升,企业前行困难。
快钱的遭遇,只是众多中小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冲刷的一个缩影。与此同时,快钱在第三方移动支付这股大浪潮中,也迎来了两大新的挑战。
移动支付两大圈地之战
可以窥见,移动支付行业从诞生到蛰伏经历了十年以上的时间,但在多方利好条件的支持下,爆发似乎只是一瞬间的事。抛开支付宝和财付通两大巨头,对快钱等中小平台来说,能够练就一身抵抗洪流的本领,也证明其具有一定的硬实力。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往后能永久保持地位稳固,行业变数一直存在,玩家们绞尽脑汁巩固自己的市场份额,降低被冲刷掉队的风险。现如今,国内移动支付的圈地之战,正在向以下两个方向靠拢。
一、市场下沉
益普索中国对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市场调查结果显示,移动支付在国内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的用户渗透率均高达90%以上。这一现象的背后,不论是出行、医疗,还是餐饮、教育、装修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经被移动支付覆盖,场景扩张难以实现。
同时也预示着,移动支付在经济发展程度较为靠前的城市已经相对成熟,未来国内市场除了巩固目前的市场份额,将目光投向下沉渠道成为企业们共同的选择。
比达咨询发布的《2017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线下消费的移动支付比例为65.5%,农村地区为47.1%,并且一直在保持稳定增长。但一个现实情况是,目前移动支付在一些偏远县城、乡村等地区普及率还不是很高,有极大的拓展空间。自然而然,这些地区也正在成为移动支付企业们市场下沉的主场。
不同的是,市场下沉要比在经济发达地区困难许多。受限于年龄、教育程度、用户习惯等因素,一些偏远县城及农村地区的人们对移动支付的接受程度还不是很高,对这一新事物的安全性心存疑虑。
可以发现,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移动支付场景扩张的步伐并不像人们说的止于三四线城市,而是在向更加偏远的区域渗透,但难度也可想而知,市场推广较为困难。
二、海外扩张
这些年,移动支付在国内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出海”成了部分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们的必然选择。
在国内,移动支付企业近乎触到了增长天花板,走向海外并不是一件新鲜事,部分企业甚至在十年前就已经有所行动。相对于国内已经趋于固化的市场格局,海外市场的人口红利,以及国人出境游等热度的提升,都是移动支付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因素。
拿支付宝来说,其业务已经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支持20余种货币支付;微信同样实现跨境业务覆盖超过40个境外国家和地区,可直接交易的币种超过13种;而银联卡所受理的国家和地区范围则已经延伸到168个;包括快钱及其他一些中小第三方支付机构中,业务涉及跨境支付的不在少数。
但无论在东南亚还是欧美国家,海外扩张并不会像国内那样顺利,摆在企业面前的还有许多不利因素。风俗文化、支付习惯、支付监管,以及互联网配套设施完善程度等差异性,导致许多走出去的移动支付企业难以适应新环境。
移动支付这股全球化浪潮已经袭来,但由于支付企业出海之后受到境外国家的种种规则限制,企业怎样将商业模式成功推向市场,这条支付差异的鸿沟如何才能跨越,企业海外扩张版图的计划能否顺利进行,这一切都是个未知。市场不同,所采取的策略也不一样,但有一点,玩家们海外扩张的脚步不会停歇。
备付金交存比例逐月提升,企业开辟增值业务迫在眉睫
综合来看,移动支付国内市场虽然已经趋于成熟,但面向B端市场仍旧有极大的渗透空间,一些细分垂直领域也成为中小平台极力挖掘的重点。而对于快钱及其他中小机构来说,往后的发力点就是提供多样化的增值服务,以及在避免与巨头直接对抗的同时,向更垂直细分的场景拓展。
进入2018年,移动支付又迎来一大新考验。为降低客户备付金分散存放带来的风险,央行近期发布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通知,要求自2018年7月9日起,支付机构的客户备付金交存比例将逐月提升,至2019年1月14日实现100%集中交存。
通知实施后,支付机构原先利用客户备付金赚利差的“好日子”即将迎来终结,并且那些原先依靠利息收入生存的支付机构将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可能会重新回到亏损状态。
但话又说回来,100%的备付金交存举措,从长期看来对整个第三方移动支付行业是利好。这将降低部分企业对备付金利息的依赖,动员企业主动开辟其他增值业务,为行业收入多元化贡献力量,也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的支付体验。
整体而言,随着消费升级的加速,移动支付早已驶入发展快车道。在此情况下,支付市场远没有到达饱和的程度,而对于支付宝、财付通,以及快钱等中小支付机构来说,第三方移动支付的考验期会一直持续下去,至于谁能在多轮战争之后还屹立不倒,综合硬实力才是最好的证明。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