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袁国宝:IPO观察|一大波公司赴港上市,港股或步大A股后尘?
继小米、猎聘、映客成功登陆港交所后,据说还有一大波TMT领域的独角兽“跃跃欲试”,其中有美团、沪江网、宝宝树、找钢网等等,这标志着互联网公司新一轮上市潮已然来临。
对于这种趋势,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表示极为乐观------“逐步到了收获的季节了,现在只是开始,后面还会有更多的公司登陆资本市场。”实际上,这种壮观的场面前些年也出现过,不同之处在于,之前赴美上市的公司很多,但在这波上市潮中似乎大家都偏爱香港。
一、允许“同股不同权”,赴港上市最大的障碍已消除
所谓“同股不同权”,又称“双层股权结构”、“AB股结构”,AB股的表决权大有不同,一般情况下,A类股一股相当于一票投票权,B类股一股相当于十票投票权。B类股一般由管理层持有,主要包括始创股东及其团队,通过持有B类股,即便管理层股份被稀释得差不多,依然拥有绝对的表决权。A类股一般为外围股东持有,此类股东看好公司前景,甘愿牺牲一定的表决权作为入股筹码。通过这种模式,管理层在公司中只要占据5%以上的股份,即可获得50%以上的投票权。
实施AB股结构最典型的企业就是阿里巴巴,马云说过,通过资本去控制一家公司是不恰当的,所以,即便马云持股不到10%,依然稳坐钓鱼台。当年阿里上市时,最先考虑的就是香港,无奈香港不允许“同股不同权”,阿里只得赴美上市。为何此前香港不在这个问题上松口呢?原因是在港股历史上曾出现过部分AB股企业侵害小股东利益的现象,为此AB股制度被废除,“同股同权”一度被视作香港金融界的核心价值观。
因为错失阿里,港交所至今仍很后悔,加之近年来采用AB股架构的互联网企业越来越多,港交所再次面临难题------如果依然禁止AB股企业上市,可能会错失更多优质企业。经过谨慎研究之后,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发布文件支持同股不同权,7月9日,小米成为第一家在港上市的AB股企业。不难看出,正是为了争取到小米,港交所才打破了对AB股企业的禁锢。
二、相比美股和A股,赴港上市门槛更低还是更高?
除上述因素外,之所以一众企业喜欢赴港上市,还存在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港交所上市门槛更低。以映客为例,这家公司之前试图在A股实现变相的“借壳上市”,最终未能成行,对此事知名财经评论家向小田一针见血的做了如下评论。简单来说,就是映客借钱给宣亚来收购自己,通过“左手倒右手”的把戏推动映客变相IPO。在监管趋于严格的今天,这种操作方法显然是很难通过的。
如果这类企业不能在A股借壳上市,那么是否可以直接上市呢?这就涉及财务方面的问题了,众所周知,业绩不达标的企业是没办法登陆A股的。国内很多巨头,包括之前的京东和如今的美团,在IPO时可能都达不到A股的业绩要求,甚至未摆脱亏损。所以,这类企业只能选择美国或者香港,这两者从门槛上来讲,孰高孰低?
根据部分媒体的报道,港交所在接纳同股不同权的公司时,相关拟上市公司的最低预期市值不少于400亿港元,如果预期市值低于400亿港元,申请人在最近一个财政年度必须录得10亿港元的收益。显然,美股对亏损类企业有着更大的容忍度,这也是虎牙直播选择赴美上市的原因之一。
因此,我认为对AB股企业来说,A股上市门槛大于香港上市门槛大于美国上市门槛。不过必须补充一句,在IPO完成之后,美国证监会对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更为透明、严格,而香港要宽松一些,企业面临的压力更小。
三、除上市门槛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左右企业选择?
除上市门槛之外,还有诸多因素左右企业选择上市地。众所周知,在美国上市的互联网巨头最多,而在香港上市的较少,港交所数据显示,过去10年在港上市的新经济行业公司仅占香港证券市场总市值的3%,而纳斯达克、纽交所以及伦交所该比例分别为60%、47%和14%。因此,近年来很多独角兽赴港上市,原因就在于香港同类型的公司相对较少,题材更容易受追捧。在这一点上,腾讯显然做了最好的示范。
对小米来说,这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小米赴美上市,在苹果的压制下,美国的投资者会怎么看?小米是否能得到理想的估值?再一个,小米“硬件+新零售+互联网”的铁人三项模式能否被华尔街所理解?一句话,小米若赴美上市,恐怕需要不厌其烦的向美国的投资者进行解释,而在香港上市这一问题就大大缓解,因为小米在国内的地位还是相当高的,商业模式也很容易被大陆的投资者读懂。
从资本层面上讲,对外,香港交易所相对开放,可以引进外资;对内,借助深港通,内地资金也可以参与进来,两全其美。近年来A股不断走熊,地雷股层出不穷,导致大量投资者逃离A股,转向美股和港股。其中,大陆居民投资美股操作起来很麻烦,且受外汇管制,可投资额度相对较小,在这种背景下,港股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四、批量上市背后,港股是否会步大A股后尘?
不过即便港股在资本层面存在一定的优势,如此一大波公司赴港上市,也让我产生了港股是否会步大A股后尘的疑问。上面提到,在上市后,香港的管制比美国宽松,这一点,从频繁出现的“老千股”身上便能看出一二。
在百度上搜索“香港 老千股”,排名第一的仍然是很久以前我看过的一篇文章《香港老千股如何亏99.99%的可怕经历》,这里面讲述了某公司如何通过不断下跌、不断合股、不断折价大比例配股洗劫股民财富的事实,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老千股在港股中并不是一例两例。相比之下,A股确实还没这么恐怖,即便遭遇退市股,也不可能像此文作者描述的那样------“亏90%仅仅是个开始”。
更重要的是,从大部分网友的评论来看,他们对港股的看法也极为消极,如下图所示,这是一个我认为相对客观,同时又不乏深度的评论。在这位网友看来,港股的问题很多,唯一的好处就是便宜。
不过在今天来看,对这位网友未来10年将全部转向A股和美股的观点我表示保留,美股仍是最好的投资去向,但A股就未必了。去年A股的IPO规模创下历史新高,有超过400家企业完成上市,在巨大的股票供应量之下,A股走出了一波靠大盘蓝筹支撑的假牛市。今年虽然IPO的规模有所下调,但面临的不利因素更多,比如中美贸易大战、巨大的解禁量、毫无征兆的闪崩暴雷、上市一年业绩变脸等等,让投资者亏损累累。
撇开老千股不说,从股票供应与市场走势的关系来看,说实话,我很担心港股会步A股的后尘------在大量IPO后,港股可能很难避免“集体雪崩”。这种担心并不多余------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7月10日,A股共新增64家上市公司;美股共新增121家上市公司(包含14只中概股);港股新增上市公司108家,比去年同期增加50%。普华永道预计2018年将有220家企业赴港上市,全年集资总额预计将达到2000-2500亿港元,使香港有望再次成为全球最大的IPO市场。
如果与A股按照时间线进行纵向对比,这种差别更为明显,如下图所示,不难看出,在大部分的时间段内,A股新增上市公司数量一直遥遥领先,而今年,这种局面将被彻底逆转------需要特别提示的是,2013年A股低于港股原因在于2012年10月~2014年1月A股连续15个月停发新股。
大量IPO导致资金分流严重,数据显示,截至7月10日,在港股新增上市的108家企业中,73家企业存在破发的现象,破发率高达67.6%,其中,有34家企业跌幅超过30%,有8家企业跌幅已超过50%,形势不容乐观。
五、流血也要上市,争取最后的套现机会
显而易见,在大量IPO的背景下,港股日子也并不好过,那么对企业来说,为何流血也要上市呢?因为他们要争取最后的套现机会。
不得不说,这次小米IPO带了一个好头,很多公司都想趁着小米的热度赴港IPO,毕竟同股不同权这个口子被打开后,香港对这类企业的需求将如同“泄洪”一般暴涨,在这个节骨眼上IPO显然是天赐良机。
更何况很多企业的钱也确实烧得差不多,后续想再融资变得极其困难,上面提到有大量企业正在排队,我不知道这里面到底有多少是优质企业,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错过这波上市潮,要等下一波至少又得花几年时间,有多少企业能撑过去呢?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对部分创业者、投资者来说,只要能成功IPO,进行套现,他们的使命就完成了,由于港股上市门槛比A股更低,从这个角度看,或许港股的韭菜比美股和A股更好割。
若事实果真如此,我将为港股的股民感到悲哀。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