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月前,阿里以95亿美金收购饿了么的消息沸沸扬扬,皓哥也在分析中着重提及了后者在本地生活、即时配送和支付入口上给阿里带来的战略价值。收购之后,两者便如外界推测般,开始整合变动,相关进展一直未对外披露。
上周末,上任120多天后,饿了么新任CEO王磊首次发声。除了在包括外卖市场在内的本地生活平台争夺中释放出“不可能输”的言论外,他同时提到“抢占50%的市场份额”和30亿元两个数字,直接喊话几乎唯一的竞争对手,也让人印象深刻。在美团紧锣密鼓排队上市之际,饿了么这一动作不得不让人深思。
撰文 | 钱皓,陈国国亦有贡献
排版 | 七寒谷
一、50%,是数字游戏还是“野心”?
50%通常是一个分水岭,而饿了么以此份额为目标,则在市场竞争、行业发展、新零售等维度的映衬下,显得意味深长。
越过50%份额的临界点,饿了么将重新夺回战争主导权,且对即将上市的美团而言,无疑会产生挤压效应,使其进退维谷。
50%之于外卖战场意义犹如战争的分水岭,一旦能突破此关键位置,势必将压缩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夺回主导权,定义新的游戏规则。届时,商家会倾向绝对领先的平台,投入产出比更高,获得的商业回报也更好,而消费者也会因之受益,可供其选择的商户也更多元化,供需两边形成良性增长的正向循环,竞争格局也会进一步向领先者倾斜,马太效应加剧。
原本以为格局已定的外卖市场,现在狼烟再起,对于筹备上市的美团无疑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倘若重金跟进,直接影响利润面,改变其整体亏损持续收窄的轨迹,也将在打车业务偃旗息鼓下,更加难保600亿美元估值预期;如果不跟进则意味着市场份额有可能被蚕食鲸吞,行业话语权将被极大削弱,影响长期业务布局,毕竟外卖之于美团不仅是流量入口,更是其一项核心业务。
投入无上限将赋能产业升级,尤其是较低的抽佣率让利商家,降低用户消费成本,继续培育外卖市场。
据《2017年度美食消费报告》显示,整个外卖行业比重在持续上涨,不过也不到3000亿元的规模,在将近4万亿元的全国餐饮市场中渗透率不到10%。显而易见,外卖市场还在早期阶段,未来仍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在王磊的公开发声中,和30亿元投入绑定的标签是“不设上限”,在这种庞大的资金注入下,行业不可避免地又一次迎来大补贴潮。更为关键的是,饿了么的补贴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简单餐饮补贴,至少看上去是以更高视角俯视整个“早期”的外卖市场,开始对整个行业进行赋能和升级。具体而言,这次的30亿将分别用在市场补贴和服务、物流体系的升级上。在充足的弹药下,饿了么的抽佣率也低于竞争对手的10%,通过让利于商家,最终让用户享受到更具性价比的服务,从而继续培育市场规模。做大蛋糕池,才是当下更优的战略选择。
生态博弈是本次争夺战的关键,饿了么背后承载着阿里新零售重任。
自阿里收购饿了么一锤定音后,饿了么的任何举动和竞争环境便再已不是从前在“外卖”市场的上单打独斗,而是阿里新零售大局下的一个重要支点,未来有潜力撬动整个新零售生态。正如王磊所言,饿了么带来一个新客,相当于为支付宝带来一个新客,为手淘带来一个新客,并且之于新零售的同城物流基础设施价值也不言而喻。
而这次饿了么主动掀起新的份额争夺战,意欲抢夺三四线城市,推动新零售战略渠道下沉。这对于阿里而言,饿了么将在更广阔的市场上为新零售布局提供神经网络,和更为发达的基础设施,成为新零售的核心入口,其高频特征也为支付、消费金融等业务提供了铺垫。可谓阿里布道新模式的先遣部队。
所以,从表面上看50%是饿了么的一个重要目标,从深层次看,它同样是整个阿里的一个目标。
二、内外一体,阿里驰援降维打击对手
崇尚狼性竞争,是饿了么的团队文化之一。而随着阿里文化和高管的输入后,这一倾向便更为强烈。这次围绕50%份额的中短期目标,饿了么也开启了内外兼修的备战模式。
对内调整业务组织架构,依托阿里庞大的资金和生态优势快速进入“战时状态”。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围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核心因素,饿了么整合多条业务线,推行区域经理负责制,并采取前台交易和中台物流的对接模式,改变以往两条线各自为战的运作机制。这一调整让每个区域主管都能针对本土情况提出解决方案,提升了工作沟通效率,更符合本地生活服务的弱网络效应的规律,有利于业务拓展。
同时,背靠阿里,充分发挥集团作战的优势。饿了么每月需要6、7亿运营成本,而此次再掀战事,无疑需要更多资金,而阿里作为互联网巨头,储备丰富的资金池足够支撑饿了么长线作战。王磊在访谈中也表示,30亿只是一个开始,后期还将视对手投入更多的资金。在业务层面,其也在流量端、会员端、供给端与阿里加速融合,进一步丰富阿里服务生态。
目前,其与阿里健康合作,并与手淘外卖完成团队融合,逐步与口碑在到店服务商完成KA商家资源对接,助推了支付宝的金融、收单增长。不难想象,之后当你晚上在优酷看剧时,便能通过页面上的饿了么给自己伺候一顿“深夜食堂”。
对外巧借天时锤炼团队,运用平台流量、技术、配送体系优势有效赋能各合作方。
众所周知,极端天气是生活噪音,却是外卖行业的福音。这种订单旺季十分考验外卖平台的运转机制和团队协作能力。而饿了么发起夏季战役,将成为团队整合和运行机制的试金石,提升作战能力,在庞大的单量中加快与阿里生态的融合;同时,资金涌入也能帮助其在上涨市场需求中切到更大的蛋糕。可谓,一石二鸟。
夏季战役所锤炼的平台流量、技术、配送等各层面上再提升,也将更好实现对整个行业的赋能,从而吸纳更多的资源。
在行业端,饿了么将利用已整合的生态优势,以“未来餐厅”孵化上乘餐饮品牌,不断扩大配送服务品类,对咖啡、火锅、饮料、买菜等依次升级。以近期合作的星巴克为例,饿了么用自身优质配送装备和专属外卖骑手,服务传统企业实现跃迁升级。
而对商家而言,饿了么在提供的流量、配送服务基础上,将运用阿里生态加上供应链、SaaS、金融服务,实现对线下门店的反向改造;对骑手而言,其将通过蜂鸟智能调度系统和智能接单耳机等硬件设备,优化送餐线路的同时通过众包完成订单求助,实现人效与收益的共同提高。
而对消费者而言,饿了么与阿里双方的数据打通后,将能根据用户个人口味、身体状况精准推荐膳食方案,并在餐饮分级体系下选择无人配送还是优先专送,实现快速用餐。
反观竞品,也先后推出未来餐厅、无人配送开放平台,以期在竞争优势上保持“二楼打一楼”的优势。孰不知,早在2016年,饿了么便闭关修炼“未来餐厅”,而无人配送服务也在线下试水,特别是阿里生态下的菜鸟物流带来的优势共享,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其优势。
三、本地生活服务入口,阿里志在必得
2017年双11期间,阿里CEO张勇对于新零售的业务延展如此阐述:“从线上走向线下,从城市走向农村,从国内走向国外,从衣食住行走向吃喝玩乐。”
如此包罗生活百态的宏愿,绝非单一业务能够支撑起来,而是要由点及面,以生态思维衍生出完整体系,任何有悖于此的竞争对手都要沦为配角。
而饿了么这次发声,不仅向外界宣告了其争夺外卖绝对话语权的雄心壮志,也体现了阿里新零售的强人战略意志。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随后其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先后攻灭荆南、湖南、后蜀等国。在渡江攻灭南唐时,面对后主李煜的求和,他仅回复:“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面对美团战无边界的不断试探,阿里显然不想在新零售生态之下,还有其他玩家深入腹地。
而今天,饿了么以30亿为先锋,再次于业内攻城拔寨,围绕第一市占率的目标几乎不计上限的投入,全力以赴抢夺最大的本地生活服务入口。本质上,这是在为阿里新零售战略服务。过去,美团不断延伸生活服务业务线(如闪购业务),仿佛伺机袭击阿里的珍珠港。作为回应,阿里必想一招锁喉,而饿了么此时出击,则扮演了“关岛军事基地”角色,敲山震虎。
同时,此举更符合阿里缔造生态竞争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借助跨生态协同,弱化了饿了么盈利的考量,对竞品形成了降维打击。
业内有一种观点,认为一些公司被阿里收编后,业务和行业地位出现下滑,有人就此怀疑阿里整合不当。然而,如果从阿里“放长线钓大鱼”的思维出发,重新思考业务与生态的关系,不以单业务一时得失为考量,只为全局长远利益为目标。或许这样,你才能明白阿里生态的良苦用心:唯有生态方是核心价值。
以天猫精灵为例,依托阿里完备的生态体系,迅速成为行业翘楚。其出彩背后则来自多条业务线的协同作战,AI借助达摩院赋能,内容借助阿里大文娱,销售渠道借助了阿里新零售。众人拾柴火焰高,强大的生态组合下,自然要强于单一业务形态的竞争。
同理,饿了么作为新零售的战略支撑点,阿里对其并无强烈的盈利诉求,可以在扩大市场份额上集中火力。而以外卖业务为营收主力的公司,且作为单一组织也难以实现盈利、份额两全其美,往往容易顾此失彼。如此一来,饿了么此次燃起战火,实质上是借助阿里全生态优势对竞品进行降维打击。此招,极其高明也。
四、结语
关于新零售,罗振宇在2018跨年演讲如此注脚,“新零售是在用户认知中打一场效率之战”。
而阿里过去一年风风火火的新零售浪潮中,已在巨大体量上带来激增的市场需求,高效的即时配送体系更加珍贵。此时锐气正盛的饿了么无疑将成为阿里打赢这场战争的先锋军。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