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和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这对咖啡界知名蓝绿CP,相约而同,又一起搞事情。
8月1日,瑞幸咖啡在北京宣布推出轻食,并且在今年年底之前一律五折优惠。
8月2日,星巴克宣布与阿里战略合作,采用阿里系的饿了么提供外卖服务,与盒马打造外卖星厨。
记得上一次两家咖啡过招,是瑞幸指控星巴克非法垄断竞争,当时星巴克拒不接招,显得十分被动。
这一次星爸爸沉默之后,选择与阿里爸爸合作,应该是憋了很久之后,主动出击的一个大招。星巴克目的很明显,打击被路透称之为其最糟糕噩梦的瑞幸,拯救被视为救命稻草的中国市场。几年前对外称要切入外卖咖啡市场,却迟迟没有动作,如今瑞幸咖啡、连咖啡等互联网咖啡先行进入,但是顾客忠诚度相对较低,如果后起直追,星巴克说不定可以扳回一城。
瑞幸咖啡则在挑逗了星巴克之后,继续奔跑。这一次上线轻食,瑞幸的目标也很明显,切入轻食领域,增加SKU,并且利用半价优惠,继续扩大对新用户的吸引力,同时巩固和激活已有用户的活跃程度。
这一次交锋,星巴克看上去傍了个大腿,来势汹汹。不过,瑞幸依然显得棋高一招。
短期内,瑞幸的轻食促销对消费者肯定是更有吸引力,毕竟半价优惠来得实在。我有一个朋友用过几次瑞幸咖啡,就告诉我说,咖啡喝起来都差不多,鸡肉卷超好吃。昨天中午,在望京SOHO楼下的瑞幸咖啡,我想去试试瑞幸的轻食,去晚了居然卖光了。所以,虽然推出轻食不是直接对星巴克,瑞幸咖啡又一次占了先手。
长期来看,星巴克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其实依然存在,那就是星巴克到底在中国卖的是什么?
我喝星巴克也有十多年了。记得第一次在北京喝星巴克,是在长安街上建国门附近友谊商场边的星巴克,味道怎么样早已经忘记了,但是对星巴克留下的印象依然很深。
星巴克店面环境干净、整洁,面积宽阔,座椅沙发舒适,还带着一丝异国风情泊来品味道的文化氛围。所以,星巴克从一进入中国,卖的就是一种体验,而不是咖啡本身。
咖啡,从来也不是咖啡店里令消费者到店的东西。公司楼下原来有一家上岛咖啡,可是上岛的咖啡从来没有太多吸引力,那里的咸鱼茄子煲才是我的最爱。太平洋咖啡更搞笑,喝意式浓缩给你的是纸杯,简真是对咖啡的侮辱。
所以,星巴克成为人们在家、办公室之外最重要的“第三空间”之一。这其实也是星巴克的经营思路。按照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自己的叙述,20世纪80年代之前,即使在美国,人们一般也只是在晚餐之后才会享用咖啡。到了90年代中期,美国人可去的室外公共场所依然有限,就是小餐馆、为数不多的本土咖啡馆和图书馆。
中国人当然传统上没有喝咖啡的习惯,但是霍华德所说的第二个问题在中国也同样存在。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去星巴克大概有几种情况:把见面地点约在星巴克,因为星巴克容易定位; 在每个大型商场,没什么地方休息,只能去星巴克; 谈事情,不是很正式的商务见面,星巴克是可选之地。记得在朝阳门外丰联广场楼下的星巴克,最早甚至有一间大的会议室可供顾客租用。
因此,在不怎么喝咖啡的地区,星巴克这种经营思路十分成功,最受欢迎,而在咖啡文化根基较深的地区,星巴克往往经营不是很得利。记得几年前在澳大利亚,不论在悉尼还是在墨尔本,星巴克的店铺数量都很少,因为澳大利亚城市街头有很多意大利人开设的咖啡店,这些咖啡店的咖啡品质优良,远远超过星巴克工业标准化生产的咖啡,而且咖啡店主一般都是从业多年,熟悉周边的顾客,从而让自己的咖啡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回到中国,星巴克的第三空间这个功能,随着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城市里公共和休闲空间的扩展,其独特性是在逐步下降的,因此吸引力也越来越小。这才是星巴克面临的最大问题。与阿里爸爸合作推出外卖咖啡,并不会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有任何帮助。如果只是为了喝咖啡,从味道上星巴克没有什么优势,价格上更贵,实在看不出为什么人们要用星巴克外卖。所以,推出外卖打瑞幸,星巴克其实是找错了对手。如一句中国俗话说的,星巴克这很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