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这儿有只“蟑螂”修理工

原标题:请注意:这儿有只“蟑螂”修理工

司机朋友们都知道,汽车半路抛锚是令人非常糟心的一件事儿。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动又动不了,吃又没吃的,只能在路边等着干着急。若干个小时之后,救援车现身的那一刻,简直像天降救星一般令人感动。

别问笔者怎么知道的,笔者只记得那天灿烂的晚霞和皎洁的月光……都很好。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司机最后都练就了一身修理的硬功夫,跟久病成医是一个道理。

但这身硬功夫在未来可能不管用了。随着技术的进步,汽车的做工越来越精密,各种机械的、电子的元件越来越多,再加上未来很大可能出现的无人驾驶汽车,上面装备的各种传感器、激光雷达、识别设备……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高科技,老司机们可能除了换轮胎,其他啥也干不了。

要让汽车不出事儿,这几乎不可能。但出个毛病就要去修理厂,老司机们什么也做不了,似乎又有点儿伤自尊。能不能想点儿招呢?

别急,你可能需要一个“蟑螂”修理工。

放一只“蟑螂”,爬进发动机里

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这只“蟑螂”,跟修汽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它是用来修飞机的。

英国著名航空发动机公司罗罗联合哈佛大学、诺丁汉大学的科学家们最近公布了一项微型机器人研发成果。为了能够彻底改变发动机的维护和维修方式,他们正在研发一款“蟑螂”机器人,其能够爬进飞机的引擎,然后进行作业。

这些“蟑螂”机器人都配备了摄像头和3D扫描仪,进入发动机舱之后,所到之处,一览无余。在这些“蟑螂”机器人的帮助下,技术专家们不用拆开引擎就可以了解其内部损坏情况。以前需要五个小时才能完成的检修任务,未来估计将可能只需要五分钟。

但由于体型和发动机进入发动机路径的限制,研发人员们还专门为其研发了一款蛇形机器人,目的是把这些执行任务的“蟑螂”机器人送到发动机中心。并且,这些大小只有10毫米的蛇形机器人也可以执行一些其他任务,比如修补受损的热障涂层。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没解决,那就是这些蟑螂目前还太大,发动机的有些部位钻不进去。所以,研发者们计划再把它们缩小一点,最终能够达到15毫米以内。这样可能蛇形机器人运送着没那么累了吧……

有了这只蟑螂机器人,其对飞机引擎的修复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当引擎出现复杂情况时,发动机专家就得千里迢迢地奔向飞机所在地,既耗时间也费成本。而有了这款微型机器人,专家们可以远程查看发动机的数据,从而实现对发动机的维护和修理。并且,一些简单的维护任务,完全可以交给机器人来解决,技术人员只需要冲杯咖啡悠悠地看着就行。

据开发人员表示,目前的“蟑螂”机器人开发只不过是初步的一个雏形,其还要进行尺寸、功能等各个方面的完善和技术攻关。即便是一些简单的应用,最快也要等到两年之后。全面投入应用的话,可能还需要等个挺长一段时间的。

蟑螂算什么?我们有毛毛虫

实际上,“蟑螂”并不是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修理工。作为“技术工人”的重点培养对象,微型机器人早已迈步在宽阔的蓝领大道上。

作为“修理工”,微型机器人最广为人知的应用应该是在医疗领域,比如利用纳米机器人进入血液中清除病毒,或者吞噬癌细胞等。但是今天我们的关注点并不在这里,而是切切实实跟钢铁、机械打交道的微型机器人。

说到这里,可能你跟我的眼前浮现的是同一幅画面:一个小伙子穿着蓝衣服、脸上是黑色油污、手上拎着个扳手或钳子,一口白牙对着你傻笑……

当然,真实的微型机器人修理工可不是这样。比如以下几种。

1. 管道修理工。早在2011年,苏州大学的五名学生就联合研发了一种微型管道机器人。这种机器人被设计成了毛毛虫的形状,浑身长满了毛毛般的刺。其设计目的是深入到核电厂蒸汽发生器的管道内进行安全状况检查,以避免核泄漏事故。该机器人直径仅20微米,其所需的电量由自身蠕动的时候刺和管道壁的碰撞而来。

后来这些学生觉得修理硬管道不过瘾,于是转而做修理软管道研究——血管机器人。那会儿笔者也在读大学,可是在干嘛呢?想不起来……

2. 飞艇修理工。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臭鼬工厂开发了一款微型机器人Spider,主要用来修理飞艇。飞艇这玩意儿最关键的就是上面的“大气球”了。所以,气舱能否保证严格的密封可以说相当重要。如果发生漏气情况,修理工们就得一点一点去找漏洞,然后再进行修补。如果漏洞不止一处,还得继续检查,直到找完为止。

Spider就是肩负着找漏洞这一光荣的使命而来。其设计原理也很简单。Spider被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装了感应器在气舱里待着,另一部分在气舱外通过LED灯照射。能够透过气舱捕捉到光源的地方就是漏洞。

听起来,就像是手工补胎:把轮胎打满气,然后放进水盆里一段一段地浸进去,哪一段有气泡冒出,哪一段就是漏气的地方。

3. 工具制造工。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与其给人一把工具,不如给那人一个工具模子。他想要啥,就自己造个啥出来。

斯坦福国际研究所就在致力于开发这样的微型工厂平台,该平台可以容纳成百上千的微型机器人进行协调工作。研究者们的计划就是可以为不同的使用目的而打造定制化的平台,然后配备相当数量的标准化机器人,根据指令进行工具制造。

比如你要打一个钩子,就只需要设定一个制造钩子的指令,机器人们就会接力赛般一路小跑地将液体材料搬运到制定位置,直到所有的材料能够堆成一个钩子的大小,然后凝固。听起来好像很过瘾。但我一个3D打印机就能完成的事儿,要你干嘛?

当然是有用的。这个平台的机器人特点就是“小”,其定位能达到200纳米的分辨率。孰优孰劣,估计没有什么可争议的了吧。

想象一下,以后无论是车子出毛病还是家里的管道有问题,你随手扔进去一个机器人,问题解决了;甚至在半路找不到合适的工具的时候,把这个微型工厂一铺,机器人们叮叮咣咣就给你造一把顺手又尺寸合适的扳手,岂不美哉?

修理工们面临失业烦恼?不存在的

很明显的是,一旦这些微型机器人研发、应用都变得成熟,其产生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

比如对车主来说,自动修理机器人将可以帮他们节省一笔修车费用,省下的钱可以加个好点儿的机油、贴个隔热膜什么的。毕竟在人力、房租成本不断上涨的今天,可能要换的零件并不贵,但手工费就不好说了。在美国,花五千美元买辆车,出个事儿可能修一把就要两千美元。所以你看很多美国家庭车库里啥都有,自己一顿敲就解决问题了。

另一方面,对汽车制造商而言,其完全可以把这些自动修理机器人设置为汽车标配。除非要大修,一般的问题都能用这个工具包里的机器人解决:要么是机器人亲自上阵,要么就造出来个工具或者零件之类的。甚至其可以在发动机等关键位置直接内置固定的微型机器人,专门用来监测运行和损坏情况,以进行即时预警和相关处理。比如罗罗公司在开发“蟑螂”和蛇形机器人的时候,同时也在开发一种可以永久安装在发动机内部的检测机器人。这样一来,一般小打小闹的汽车故障,司机们就可以自行解决了。

那么问题来了:饭碗都被“蟑螂”们抢了,修理工们岂不是要失业?

首先可以肯定地回答:这不可能。

一方面,微型机器人用于发动机等修理毕竟只是个开始,罗罗公司明确表示至少两年才能实现初步应用,至于真正投入使用,更是遥遥无期。况且这还只是航空发动机。并且即便最终研发出了实用性很强的微型机器人,其为了收回如此长时间的研发成本,必然要维持一段高位的收费运营。所以,短期之内,修理工们完全不用担心自己会被替代。

另一方面,微型机器人和修理工之间与其说是“替代性”的“你死我活”的关系,不如说是相互补充的互助型关系。更确切地来说,是机器人帮助修理工。无论是“蟑螂”还是毛毛虫,亦或是Spider,其主要承担的是检查任务,以及少量的修理任务。涉及到复杂的机械原理的时候,微型机器人由于体型限制本身也不具备“大刀阔斧”的条件,关键时刻还是得老师傅出马。

因此,有了这些微型机器人当“修理工”,真正的修理工们不仅不会失业,反而会因为机器人的使用而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从而能够集中精力做大活儿、挣大钱。而对司机而言,看过晚霞看月亮的苦逼经历,可能也就会少了许多吧。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8-07-25
请注意:这儿有只“蟑螂”修理工
原标题:请注意:这儿有只“蟑螂”修理工司机朋友们都知道,汽车半路抛锚是令人非常糟心的一件事儿。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动又动不了,吃又没吃的,只能在路边等着干着急。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