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精卫
K12校外教育,本质是商业,目的是盈利。
好未来、新东方,代表了过去20年校外K12教育创业的高峰。不管一对一、一对多,抑或美术书法乐器课,还是上课的讲师有多好,其中商业逻辑都极其简单:按时付费。
这个模式的本质是,家长是在为老师的时间和机构的课程买单。
那么,家长或者学生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最直观的来说,是分数或者素质的提高。所以,在商业逻辑上,卖家供给和买家需求完全不是一回事,因此,过去20年校外K12创业的逻辑并算不扎实。
为什么在不扎实的商业逻辑下,依然有多家上市公司?一起教育科技CEO刘畅给了锌财经四个字的回答:感觉有效。
现实中“不学会更差”的焦虑感,是过去20年家长一直买单的最大原因。
从机构校长走出来的刘畅,几乎是以自述的方式完成了锌财经长达三个小时的采访。在他看来,前20年的校外K12创业赛道,已经被完全占领,弯道超车几乎没有可能。
那么,接下来20年,校外K12教育的创业机会在哪里?
在刘畅看来其实很简单,就在于让“供给=需求”这个商业逻辑成立:从贩卖时间,到贩卖效果;从“感觉有效”,到“真实有效”。
1
为“感觉有效”买单的家长
我是觉得,其实上一个时代的公立学校是共性教育,上一个时代的培训机构也是共性教育。
但共性教育所带来的价值非常有限。
在我从业教育的十几年里,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秘密。
我自己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尺度来衡量我们学校的教学结果,我把学生半年前的在校期末排名和后半年的期末排名进行比较,看学生实质进步的情况。
答案是30%。只有30%的人提分了。
这里又引出另一个现象。100个学生被送到机构来,虽然只有30个学生有提分,但大部分机构校长,当然包括我自己在内,却能让70%-80%的家长完成续费。这个问题,我们问过那些家长:期末没进步,为什么还要选择继续到培训班学习?
家长回答:没有更好的了。甚至还有很多家长认为,既然别人家的孩子进步了,我家小孩没有进步,说明是我家小孩自己的问题。如果不来学,还可能退步。
所以,70%的家长是在为他们的焦虑感买单。
家长有这种心态的时候我就明白了,其实教育在过去整个20年的过程叫“感觉有效”,所有的公司都在围绕着四个大字来运营的。
什么叫感觉有效?就是让消费者形成一种来这家机构就必然有用的感觉。
举几个例子。一进大厅,每个培训机构上都有热烈祝贺某某学生小升初到名校了,考入北大清华了,谁谁谁进入哈佛耶鲁了。
罗永浩有一个著名的段子,说每次某著名机构搞高峰颁奖,机构最大的校长给雅思、托福、考研高分的人发钱颁奖。
罗永浩说,其实你们都不知道,这个校长发钱的意思是:谢谢你们,对不起,浪费你们时间了,你们这些学生不来我们这也能考满分,这个钱是补偿你。
这个段子我虽然不完全认同,但是,对部分学生来说,情况确实存在。
2
从“感觉有效”到“真实有效”
让家长学生“感觉有效”,这种“有趣”的运营手段应该在整个行业通用。但实际上,既然有“感觉有效”,也一定会有“真实有效”。
其实大家都知道是这么回事,但为什么做“真实有效”的机构很少?难,太难。但至少我们还是在往这方面去做的,因为我能看到,在往后20年,这是行业一个赛道偏转的机会。
那什么叫“真正有效”?
逻辑其实很常见,路边卖瓜经常吆喝:不甜不要钱。对培训机构来说,什么时候能做到不按“消费市场”付费,而是按“结果付费”“无效退款”的模式付费,那就算“真实有效”了。
这是可以做的。我在机构里任教时也“被尝试”过。
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个穿着貂绒大衣的大款来了,说,你看我小孩物理的一模是54分,你机构收费1小时400或500我都不在乎。但咱能不能重新签个合同,二模的成绩每提高一分我就给1万,不提高不要钱。我说可以。
一旦事情有了标准的衡量尺度,你就会发现,按照结果付费是中国家长更愿意看到的。
但这也引发出一个问题:这事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系做对比,而是基于某个可测量的角度,对一家公司的底层投入要求到底有多高?
首先一个基本的前提,时间沉淀。获取学生全学科全学段的连续学习数据,可能需要6年、10年,甚至未来更长的时间。这个数据才有可能更加准确的去评估学生问题在哪里,评判要给予学生做什么样的干预,这干预对他积极影响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这样,我们也才真正有了底气告诉家长,我们是了解你孩子的。我们也才有希望走到下一个个性化教育的阶段。
3
不要指望弯道超车
那怎么去跟家长有底气的说:我是了解你孩子的?
第一:获取学习数据。
一起教育科技是进校模式,我有他学习生涯所有的学习数据,我们在小学、初中、高中都会慢慢打通。
第二:对症下药。
基于第一点,我们更容易对症下药,也更容易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第三:评价体系。
在这样一个解决方案中,我们设置了一套评价体系去对效果做出评价。每一次的月考成绩都有数据记录,每一个学期、学年的成绩、排名都能生成图标,直观、显性。
这三点其实是上一代教育创业者留下来的漏洞。要去解决这三点,在当时的背景下几乎是没法做到的,即使是现在,对新的创业者来说也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
“弯道超车”的定义是,在已有的赛道当中,你突然找到了某一个拐弯的地方,然后快速超过它。
但今天新东方、学而思如此强大的时候,你不要指望所谓的弯道超车。
所以,不如找一个新的赛道,成为那个赛道的创造者和王者。因此,你就必须问一个问题:原有的赛道有哪些BUG?
我相信,任何一个行业要想做颠覆式创新,第一件事情就是研究上一个时代,并思考,前20年整个行业的逻辑基点是什么,20年下来这些行业漏洞在哪里?
只有想通这些问题,你才有可能去创造出一个新的赛道。一起教育科技作为一家新兴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就源于这样的思考,走出了自己的路。
4
修复bug,找到新的路
对我来讲,用户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原有赛道中的两个BUG。
第一,用户价值。
我觉得原有赛道一个非常大的BUG就是,这20年来几乎所有机构做的叫感觉有效。也就是说,过去20年,教育行业只是用“量”给了你一个“感觉有效”的错觉而已。
站在消费者和家长的角度来说,他们希望为效果买单,而不是为时长、机构的课程买单,但没有人真正去做有效、可衡量的事情,哪怕是往这方面努力。
我们说一个手术6个小时值钱还是10个小时值钱,一副药到底是吃20斤值钱,还是吃2粒值钱?一个课到底上20次课是好,还是说加量加价上36次课好?
量,不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一起教育科技在过去的七年里,从开始的小学做起,再到后来的中学,现在已经能够每天收到全国30几个省5TB的数据。在这样一个量的基础之下,才有底气去切入接下来20年校外K12教育的创业赛道。
比如,接下来的“AI+教育”你怎么去做?数据一定是基础,只有数据基础到位了,才有做下一步动作的资本。
一起作业在做的,不仅是搜集学生学习生涯里的学习数据,而且这些数据还将返还给学生、家长、老师。
通过这些数据,学生可以一键生成过往的易错点进行训练;老师能够分析普遍性的难点错点对症下药;家长可以跟踪孩子一学期甚至一生的学习情况。
因此,评价体系、衡量体系、对症下药一定是可以做的事。这也是今年下半年,我们要去做的事情。
第二,社会价值。
先讲一个故事:
我到北京某所知名小学听课,全班40个小孩,发现里面有25个小孩都在校外的大机构上课,英语水平倍棒,三年级的小孩基本达到初一的水平,但另外15个小孩基本画像是回迁户或者是农民工子弟,他们没有上过任何课外辅导班,水平就是三年级国家大纲教材的水平。
这样一个学生水平存在极大差异的班级就出现一个难点,老师不知道该根据哪一拨学生的水平教。
这里呈现的一个的客观现象就是,校外培训机构的资源会倾向省会城市和当地有钱家庭,农村或者贫困家庭几乎不能享受到。
这代表的是极大的教育差异。
下一个时代的教育公司,如果要想走出这两个BUG,所要考虑的逻辑基点,就是打破大机构的逻辑。
教育行业前20年的创业逻辑是,我们是做教育培训的,要在好城市,要树立好品牌,招到优秀的学生苗子,再去宣传。
当然,这些大机构也需要让30%的学生“真实有效”,至于那70%的学生陪玩,没关系,否则他们去别的机构更差,这个是我们当时的思考逻辑。
我相信,一个行业,下一个优秀性一定是要弥补上一个行业赛道的这种逻辑BUG。
5
教育公平要的还有内容
我能看到的是:能不能通过普适性的进校,把一二线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往三四线城市带?
今天我们进入到一二线名校的实体都在往三四线投。中国三四线真的是已经不缺硬件,也不缺网络了。很多农村的学校都有电子白板,但问题是打开白板后,除了老师上课PPT,什么也没有。
所以,我理解的所谓教育公平,不单单是硬件上,还在于内容资源上。设备进了三四线城市以后,能不能把一二线老师所有使用的绘本、课件等等开始往三四线带?
我们发现,三四线城市的老师到现在为止没法教授好的内容。比方说,英语课上要教一句新的句式:have something to do something。
一二线城市怎么教?直接选取一个电影片段,包含这句英语台词。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听、会读、能写,还清楚的知道在怎样的场景下运用这句话。教学效率显著提高。但是,三四线城市的老师没有电影片段这些素材。
实际上,三四线城市的老师对于小孩的素质教育,让小孩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热爱生活、热爱教育的教育,并不比一二线差,你只要解决他好的内容进课堂教书的问题,他们能够呈现出更好的课堂来。
而互联网给“内容上的教育公平”带来了机会。
所以,我们一定会去做内容,苏格拉底智能学习系统就是基于这个思考推出的。
这种内容上的底层投入价值在于,能够把数学题的辅助线和另一个“围魏救赵”的成语一起呈现,让老师也能更直观地呈现这背后的一种思维。这种思维给学生的,不是一次考试有用的知识,而是受益一生的有用技能。
文章 ∣ 单一
责编 ∣ 九凤
摄影 ∣ 黄硕
手绘 ∣ 精卫
©本文版权归“锌财经”所有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