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热点与争议,中国科技能追上美国吗?

没有热点与争议,中国科技能追上美国吗?

“我们没有地图,开辟新的道路并不容易。我们需要发明,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

这是亚马逊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杰夫·贝佐斯写给《华盛顿邮报》全体员工的信中的一段话。

2013年8月,贝佐斯决定收购这家拥有136年历史的报纸。随后他进行了改革,创建了Arc内容管理平台,让这家传统媒体变成了一家软件公司。

这是一段佳话,互联网公司让一家媒体起死回生。

DeepTech深科技的创始人周尔方告诉锌财经,在这段佳话的背后,还隐藏着另一个商业逻辑。

对于《华盛顿邮报》创办者格雷厄姆家族来说,决定出售《华盛顿邮报》,是因为媒体是其中最不赚钱的业务,而在媒体业务衍生出的美国最大的儿童培训集团,则是坚持不会出售的摇钱树。

没有热点与争议,中国科技能追上美国吗?

“真正聪明的出版公司是要靠衍生品赚钱的。就是当你有品牌,把这个品牌做到一定高度,你是可以做衍生品的。”

在对周尔方的专访过程中,他提及“出版”这个词的频率远高于“媒体”,这或许与他的出身相关:纽约大学毕业后,工作或合作过的媒体包括《纽约时报》、Newsweek、Hearst、IEEE 等,还担任过《纽约时报科技》中文版和《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出版人。

在美国,出版和媒体之间并不像国内这样混为一谈,二者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媒体做新闻,出版赚钱。

这样的基因,也就能解释DeepTech深科技,为什么能成为业内最赚钱的科技媒体。

半瘫在沙发上接受采访的周尔方,很像今敏电影《红辣椒》里的肥宅天才科学家时田浩作。

没有热点与争议,中国科技能追上美国吗?

不像一个媒体人,不像一个商人,也并不极客。总让人有一种错觉,下一秒,拿起键盘,就可以敲起代码。

“你必须有梦想,也要有钱赚。”

连这句创始人必备的微商广告语,也说得语气平缓,异常认真。

他们做的都是创投媒体,而不是科技媒体

在科技媒体圈内,DeepTech深科技被贴上最多的标签就是“硬科技”。

他们自己定义为:一个从科学到科技,然后从科技到产业的媒体。独家运营的《麻省理工评论》,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技术商业类杂志。

从这样的属性来看,DeepTech深科技也并没有那么“硬”。

或者,是国内的同行太“软”。新媒体环境下,科技媒体的兴起,要归结于2010年诞生的36氪和2012年出现的虎嗅这样的头部媒体,但是周尔方认为,“他们做的是投创媒体,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技媒体。”

他觉得科技媒体首先要定义,“科技科技,科学+技术”,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的科技媒体,都是轻商业或者重商业,和科学技术关系不大。这是因为最早的这批科技媒体并没有科技基因,只是财经媒体的一种变体。

“中国的财经媒体很强,也训练出了一批非常牛逼的媒体人”,但是当他们转身做起科技媒体,却都是“伪科技媒体”,聚焦互联网产业、投资和创业,关于技术本身的报道和评论极少。

什么才能算是技术报道,周尔方举了一个例子。

"年度十大突破性技术(TR10)是MIT每年发布的三大榜单之一,评选出全球每年十大突破性技术。在2013年1月的榜单中,出现了Deep Learning,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深度学习”。当时这个技术在国内还鲜有人知,只存在于外网的论文中。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开始成篇报道这项技术,预测它的技术发展趋势和商业化爆发,周尔方把这形容为“前瞻性的,甚至是一种圣经式的预测,而这对于国内的科技媒体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

没有热点与争议,中国科技能追上美国吗?

周尔方认为,一家科技媒体,应该要从一个很高的高度去定义技术,去推动技术、产业和社会的发展,但是这种深度、广度和高度,在国内至今还没有一家媒体可以做到,“包括我们自己”。

DeepTech深科技关注的是 3-5 年内具备大规模商业化潜力的科学和技术。 3-5年,这是他们所认为一个新型科技酝酿的过程,从实验室到科技到产业。

在铺天盖地的投融资报道中,实验室是这个链条上聚光灯最少的环节。

当然,每个技术的成熟期不同,有些技术10年甚至20年都无法落地,但是 3-5年足够筛选出一批可以进行商业化落地的技术。

不可否认的是,技术的落地速度正在加快。近几年一直热议的基因编辑技术,从第一篇轰动全世界的论文开始,到真正进入产业,也不过三年时间。

早期的创投媒体跟随着国内VC产业的兴起而发展,后期全民创业又为这个行业带来风口。民众、社会和产业的土壤,给予了这群媒体机会。

而现在,科技媒体发展的土壤也日渐成熟。“我们为什么现在去做这件事情,是因为时代变了,历史上从来没有新兴科技,可以在这种程度上改变中国整个社会、产业、商业,从来没有。”

没有热点与争议,中国科技能追上美国吗?

但是现在有了,“从人工智能开始,接着是区块链、生物医疗、基因检测,从来没有一个时代,能这么快速地出现这么大的变化,七八个技术在同时发展。”

这也是科技媒体的风口,至少是像DeepTech深科技这样硬科技媒体的风口,“我们这种媒体的出现就是因为技术,大家都讲科技,我们就讲讲技术这件事情。”

他们不懂科技,他们只懂互联网

一口软糯的台湾腔,DeepTech深科技的首席内容官陈慧玲代表了内容团队的主体基因:这支12人的内容队伍一半来自台湾。

官方解释是因为台湾经历了内地所没有的“产业化”过程。陈慧玲在1990年代末期就进入了台湾的电子业,见证了台湾电子业从PC到半导体的兴起。其他人也一样,来自半导体、人工智能和通讯产业。

这支内容队伍在业界是出了名的独特:行业平均资历达到十五到二十年,最年轻的一位,也有十年的行业锻炼。

没有热点与争议,中国科技能追上美国吗?

周尔方认为产业出身的记者是很难重新培育的,“因为技术的东西和写法,跟商业或者产业写法是完全不一样,逻辑也是不一样的”。

“你把一个理工科的人培育成一个记者,让懂技术的人去写稿子,这件事还比较简单,用美国人的说法,大概六个月就可以搞得定。你要把一个纯粹的文科生培育成会写科技稿,这件事情不止六个月,可能花两年,都不见得能行。”

在这样懂技术的记者稀缺的媒体行业,这样专业学术杂志或期刊的团队标准足够奢侈。不过在科技媒体圈关于DeepTech深科技的评价中,除了“专业”,还做到了“速度快”。

2月7日凌晨4点45分,Space X “重型猎鹰”火箭发射成功。几分钟后,DeepTech深科技一篇6000余字的深度报道,也随即发送到各个用户的手机里。

没有热点与争议,中国科技能追上美国吗?

最终,这篇文章获得了270万的阅读量。“DeepTech深科技坚持用快讯的速度发深度,太可怕了。”有人在朋友圈里转发出这篇文章感叹道。

在硬科技领域,DeepTech深科技也在争抢时效。“在很多大事件发生后,DeepTech深科技都是第一个出稿的媒体,我们现在出稿的速度,应该算是非常快的。”

在速度的背后,还有DeepTech深科技强大的外脑团队。

这个外脑是DeepTech深科技的科学家社区,涵盖了从生物到材料、物理、量子等绝大部分领域的博士和博士后,可以说是国内科技圈的顶级配置。

在内容生产过程中,编辑会和外脑合作。看到相关选题后,能快速找到领域的权威人士,“由群里的专家告诉你,这东西真的还是假的,重大还是不重大。”

没有热点与争议,中国科技能追上美国吗?

因为继承了《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基因,DeepTech深科技也是以严谨著称,“对事实本身的准确性,我们要非常尊重,不能出错,科技跟技术最大的一点就是不能出错。”

这似乎与媒体擅长渲染,追求噱头的天性不符,反倒展露出学术期刊的孤傲。这也是周尔方从一开始就已经意识到的,“为了追求准确度,你要牺牲掉让别人很关注的,有争议的点”。

对于一家科技媒体来说,严谨与流量是否天然相斥?

国内媒体圈也存在一批强流量的科技自媒体,靠着“接地气”的鲜明个性和表达方式,在C端积累一批自己的粉丝。虽然在业内总是因”不专业“而饱受诟病,但不得不承认,在很多人看来,有流量有人看的科技媒体才会是主流。

遵循着业内最专业最严谨的科技内容生产流程,但对破坏规则走捷径的人却没有那么强的攻击性。

“我们不想评价同行。”

“不一样,没有什么对错之分。”

“在美国也有这样的,而且已经发展成了举世瞩目的巨头公司,估值也超过了20亿美金”。

不过骄傲仍在。“我并不认同他们懂科技这件事”,他认为纯粹科技报道占比不到10%的媒体,根本不能算是科技媒体,甚至连科普都算不上:科普是对科学发现的普及,而不是吐槽八卦表情包。

“他们不懂科技,只是懂互联网而已。”

他们只能算是收入模式,根本不能算是商业模式

在2016年的采访中,周尔方就说过:“做自媒体,靠广告或偶尔卖点东西来变现,太没意思了。”

那什么有意思?

在这次锌财经对周尔方的专访中,他提到这个词,是“我们的用户很有意思”,然后是“我们可能是中国开科学会议卖票最成功的。”

没有热点与争议,中国科技能追上美国吗?

周尔方认同这种成功:在EmTech China全球新兴科技峰会开始前一个月,1000多张门票全部卖光。他们也分析这群购票者,他们掏钱买票,希望能从中听到,“未来两三年内,这个技术将会发生什么”。

光是这一点,就让大批靠着卖广告和做电商寻求变现的媒体艳羡不已。“广告和电商,只能算是收入模式,根本不能算是商业模式。”

出版人出身的周尔方,似乎比媒体人出身的同行,更懂得如何赚钱。

同样,他也少了很多传统媒体人的偶像包袱。“我们没有把自己当成是媒体,媒体只是我们整个业务版图里的一个部分”。

这个版图的全景仍然在描绘中,但是周尔方透露,他更愿意把DeepTech深科技定义为“知识内容服务提供者”:把知识内容变成服务提供给用户。

没有热点与争议,中国科技能追上美国吗?

在他看来,很多可以盈利的服务,它的商业模式在于IP的复制,尤其是在一些高度垂直的领域,比如AI、生物医疗等,高技术人群越集中的领域,利润率和增长率越高,而这些都是表面上看不见的。“比如很多人不知道,说出版能赚什么钱,有啊,学术出版就很赚钱。”

DeepTech深科技已经实现了第一阶段的目标:成为一家IP打造公司,《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中国地区独家运营权,也是他们目前打造的最为成功的IP,在这个IP的落地过程中,也衍生出一系列的产品。

比如出版业务打造的畅销书《科技之巅》和《极限创新》,在亚马逊、当当、京东等渠道的计算机与互联网类书籍销售第一,进入亚马逊总榜前100,形成了自带流量的“科技之巅”图书IP。

没有热点与争议,中国科技能追上美国吗?

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IP已经帮助DeepTech深科技实现了原始积累,而天花板也随之显现。

接下来的第二个阶段,DeepTech深科技要做一家数据科学公司。这是完全2B的业务,周尔方认为,随着机器在一级和二级市场的运用,市场调研会需要大量的数据。

举一个例子。

写一份翔实的市场调研报告,可能需要七八个人的团队,做大量的调研,花上十天才能写出来。如果是基于非常强大的语义分析技术,有足够的数据在,大概3小时之内,就可以完成。

围绕这些深度报告的内容,有开发成本,有服务开发。“这个想象力很大,非常大,这才是媒体的未来。”

没有热点与争议,中国科技能追上美国吗?

周尔方觉得现在媒体做的生意、智库做的生意、调研机构和咨询公司做的生意,都是辅助决策,提供决策建议,而这些最终都会被数据取代,提供数据库服务则是真正可以落地的商业化服务。

他更愿意把DeepTech深科技的发展路径与IDG(美国国际数据集团)对标,这家全世界最大的信息技术出版、研究、发展与风险投资公司,符合他对DeepTech深科技的前两步规划,只不过IDG最终走向投资公司,而DeepTech深科技会成为一家科技公司。

对于内容本身,周尔方拒绝任何形式的商业介入。“我们把媒体做出来,它有它的光环的,是一个仙女一样的存在,你不能随便去玷污它,只有它存在,你才有品牌,你才有资源做很多事情,客户才会相信你。”

真正要赚钱,一定需要跳出来,依据你品牌的东西开发真正的产品。“美国有一家媒体公司,它真正去做整个汽车全产业链,从媒体开始做,把全产业链全部做出来了,这就看你整个团队,从媒体开始出发,整个人才搭建的能力。”

不同于国内媒体人总爱说情怀故事,周尔方更喜欢举国外媒体成功变现的方式。“其实这种例子在全世界,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一直都有。很多模式早就存在,现在又来炒了几百遍,只不过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

胖胖的,爱出汗,这是锌财经潘越飞早先见过周尔方留下的印象。这次采访结束,不出意外也是满头大汗,衬衫浸湿。

这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DeepTech深科技是这样一个极端低调的形象。“我是一个不太愿意跑出去跟大家聊这些东西的人,我怕自己说得不对,我有时候会说一些很激烈的话,可能传出去就不对了。

还有,“我觉得瞎吹牛这件事情很恶心”。

飞议

没有热点与争议,中国科技能追上美国吗?

❶ 对于中国同行来说,DeepTech深科技所带来的开拓视野的意义,远大于我们去研究他们赚钱的细节。

❷ 对于专业产业媒体而言,或者说,对于跑得足够专业、足够深、足够"笨"的媒体而言,DeepTech深科技的存在可以提升他们的信心。媒体这件事,只要跑得足够深,依然是件性感的事。

文章 | 崔艳

编辑 | 精卫

摄影 | 黄硕

手绘 | 精卫

©本文版权归“锌财经”所有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8-06-06
没有热点与争议,中国科技能追上美国吗?
我们需要发明,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这是亚马逊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杰夫·贝佐斯写给《华盛顿邮报》全体员工的信中的一段话。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