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美两国在华盛顿就双边经贸磋商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将有意义地增加美国农产品和能源出口。这一进展意味着我国将要进一步扩大农产品进口,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升级。
回顾历史,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几千年来,“农本商末”的观念根深蒂固,张之洞曾提出:“窃惟富国之道,不外农工商三事,而务农尤为中国之根本。”对比工业的快速赶超,面朝黄土背朝天,还仍然是一大部分农民的真实写照。
吃苦耐劳的传统农民
从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家庭承包制为主的土地改革,到2006年终结中国2000余年的农业税收历史,再到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的大力鼓舞,中国农业,正不断开启由红海向蓝海进化的过程。
20亿亩土地,近10万亿级的市场份额,农业这块巨大的肥肉正吸引着社会资本的驻足垂涎。
有需求就有市场,除了传统农民,还有一批从未做过农业的人,开始挤进这个行业……
待采摘的大姚纸皮核桃
“烟草大王”褚时健退休后种植褚橙,网易丁磊用七年时间养出味央猪,刘强东自租5000亩地种大米,李治国回归田园养鸡……不可否认,新农人的进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转型的发展,但想改变中国农业的现状,就像是一场“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伟大革命。
是巨头博弈的一场游戏?还是资本的狂欢?农业兴是否真的百业兴?放下举手摘星的畅想,脚踏实地的回看现实,我们发现:
“其实大家都在摸索研究,死的死,亏的亏,太多了,做农业,基本就没有不赔的。”
这是锌财经一个月采访下来,采访对象回复频率最高的一个答案。
1
最难改变的,是不愿意去变
集种植销售于一体的农业,自给自足几千年,从家庭经营到农场,缺乏切片化管理。随着工业的迅速崛起,让农业陷入“有它不多,没它非死”的尴尬境地。
但想做农业的,还大有人在。
牧创创始人李安心,计算机专业出身,也是一位“新农人”。一开始,牧创是想为农场提供服务,运用物联网技术帮助农场提高产量,用钉钉维护农场内部管理,无人机器监控农场运作……
第一次带着做“SaaS”的初心扎进农业,李安心就这样,失败了。“农民都很传统,一下子接受不了科技手段带来的革命。其实他们最关心的就是销量问题,我们对接不到销售资源,提高产量也无济于事,还是整个行业的氛围没有起来。”
人工加工后的成熟核桃
城市的人,代表时尚、科技和先进;而农民,则是吃苦耐劳的代表,两者之间,存在沟通交互的空白,缺少信息桥梁的搭建者。
这一次,李安心就把自己定位成“信息传递者”,“做农业,对自己的定位一定要清晰。农业是很基础的,目前还是认知农业,本质上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户认知农业,带动消费,带动市场;二是农民认知农业,带动产量,带动品质;三是创业者认知农业,带动科技,带动创新。”
看似最原始的基础行业,碰到新技术的变革,“头大”就在所难免。
进口泰国大米
弘道经邦农业品牌策划创始人韩杰,对着锌财经的记者,说了近20次头大,“是真的头大,但头大并不是一件坏事。没有任何模式借鉴,靠自己去摸索、创新与总结,反而很多企业能在这个行业深耕细作出名堂。而头大就在于,一是这个行业很多参与者太传统,太保守。二是有些企业的做法明明是个坑,但我们拉不回来,很多农业企业因为战略思维问题,走了不少弯路。”
痛点在于:
思维禁锢。整个行业的参与者,仍然还是小农意识的人居多,对于新事物接受程度远远不够,思维拓展不开,不愿意接受改变。
盲目跟风。农民具有现实性,某类产品需求大就闷声大面积种植;而土地具有长期性,种植下去的东西不能随意改动,两者的矛盾关系,降低了农民对市场的敏感度
产业链长。从种植端开始,到成品、收割、仓储、物流到最后销售,产业链越长,不可把控因素越多,控制产品质量的成本就越高。
回报周期长。从前端开始做农业的人,首先建基地、人才培养、管理是必须投入的成本;其次,产品从萌芽到成品,多则需要三五年才有第一轮收获,这过程中,便会造成农民与市场严重脱节。
灾害风险大。台风、旱涝、冰雹等是不可控的自然因素,实实在在影响着农业结果,轻则影响质量,减少产量,重则颗粒无收,血本无归。
传统农民,收入能维持一家生计足矣,人一旦安于现状,便逃不出舒适圈。
2
互联网,是推手,也是杀手
虽有痛点,但也存在机会。
回顾互联网数十年的迅猛发展,收割大大小小众多行业,“互联网+”被看作是最强劲的一股推力,在农业领域也有成功的范例。
新鲜梦桃
聚土网,利用“互联网+土地流转”的创新模式,去掉中间商,一站式解决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目前已实现流转土地1400万亩,现存挂牌土地3.2亿亩,让土地流动,不再闲置。
宋小菜,在互联网渗透率仅为2-3%的生鲜市场里,以“蔬菜”为切入点,通过以销定采B2B反向供应链模式,连接蔬菜供应商和农贸市场商贩,下游集单,上游集采,目前已聚集了近千个上游供应商,为数万个下游商贩供货。
进口大米、红薯、山核桃抢占品类地位
但直接利用互联网+手段来进行农业革命,很多人却并不看好。
在杭州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举行的一次农业沙龙会议上,杭州种业集团副总经理张国华提到:“互联网加速推动了农业产业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农业工业化程度低,要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互联网对农业的改革,效益快,快在了销售上。
其实农民最怕的问题,就是产品滞销。近几年不少大型互联网销售平台进入农业,为农民的销售渠道提供了解决方案,但价格战也随之而来。
在《2017中国农业互联网化研究报告之中国农业互联网化模式分析》报告中指出,在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中,农产品从生产商到消费者手中要经过各级经销商、批发商、分销商,每个环节加价15%-20%不等,而在农资流通环节,则加价10%-70%不等。
传统农产品、农资流通模式
“为了销量就压低价格,这种价格战,对农民更多的是一种压榨。互联网销售平台占据大的流量,目的是聚众效应。价格竞争导致的结果是,农民做也是死,不做也是死,但他们最后还是选择去做,因为要生活。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李安心说到这时,手指在桌上用力地比划着。
韩杰:分享《激活农业品牌超级营销力》
互联网行业为什么不愿意收割农业?韩杰从农业品牌战略咨询的角度,给了他自己的理解与答案:
农业的B端市场还是聚集了大量互联网企业,难的是切入C端市场。不是他们不愿意,而是农业最怕的是一个“贪”字。
1、“贪”产业链。从土地流转到种植、销售,上下游全产业链想靠自己一手抓,但没有强资本支撑,最终“累”死、“灰心”死的多;
2、“贪”品类。认为做一个单品利润太少,多方拓展品种种类,不做深做透某一类产品;
3、“贪”思维。仍然采用固有的农业思维做农业,不敢尝试利用跨界思维改造农业;
4、“贪”产品。农产品类别丰富,相似度高,但只执着于产品本身,而不考虑消费者体验,更容易被产品给束缚;
5、“贪”消费者。寄希望于产品能够覆盖所有的消费者,不去细分,也不取舍。
“不是互联网不愿意去收割农业,而是‘互联网+’往往求大求快,一个‘贪’的人,去收割一个不能‘贪’的行业,自然就会心不甘情不愿,这是根源。”
有人利用“互联网+农业”盈了利,有人却栽了大跟头。张国华认为:“农业要接轨互联网,最重要的是标准化和规模化,这就有大量的基础工作需要落地。互联网,它可以是推手,弄不好,也是杀手。”
3
突破思维,用变化应对变化
随着国家相关农业政策相继出台,积极鼓励“一二三”产业融合,以及政府对农村产业大力扶持,在这些背景的驱动下,进入农业市场的新农人也随之增多。如何把农业做得有意思来让农业实现增值,成为了新农人们共同面对的命题。
近几年,“认养农业”让传统农业来了一次变身 。比如在果园里,用户只要挑选一棵自己喜欢的果树,挂上认养牌,期间不用自己负责养护,到果实成熟季节,成品就归认养人所有。
传统思维里,农产品从农田流向批发市场,再流进商超或菜场,而认养的模式便打通了农产品流向餐桌的最后一公里,直接让“土地”与“餐桌”对接。
“好产品,值得有好价格,取得用户的信任才是最重要的,这种方式能够直接让城市的消费者和农民直接交互。未来,认领不局限于图片浏览的模式,在平台上进行视频播放,就像抖音、快手一样,而且让农民自己当主角来讲解产品,这就更有意思了。”李安心兴奋地讲到。
韩杰也向锌财经记者介绍道:“从事农业品牌咨询这几年,我见到了不少跨行去做农业的人,还都挺成功的,其实跨界、跨思维去做农业,都可以让传统的农业变得很有意思,比如茶叶。”
在中国,很多人对茶叶有一个消费痛点——怎么选?“玲珑王小叶茶”,融合年轻时尚化的元素,突破了原有茶叶行业地域性品牌的局限。一年时间里,“小叶茶”的销售业绩,也实现了从近一千万到一个亿的突破。
玲珑王小叶茶——6号
突破的点在于:
第一
创新标准。不分明前茶或雨前茶,“小叶茶”就一个标准——叶子小,尺寸是唯一的衡量标准。根据叶芽的长短,对应有3号、5号、6号、7号、8号和9号茶,且并非过了某个节点就不能采,小叶茶,是一年中有三季皆可采摘。
第二
做快销品而不做轻奢品。小叶茶也采用小罐包装,一罐12克,刚好满足一天的用量,定价从几块到六十几块不等,能满足绝大部分用户的消费水平。此外,不在专门的传统茶叶市场出售,但在烟酒柜台的地方,便能找到它的身影。
这个传统的行业,只有里面的人思维变了,这个行业才会慢慢开始变化。突破思维局限,是农业转型的核心。
而在短时间内,完善和优化是最佳改革农业的手段。最重要的,还是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来为农村提供服务。
做农业,如果完全不遵循农业原有规律,很容易变成一个激进的狂热者;而如果完全陷进农业思维里,又容易变成一个困难者。
因此,传统农业转型,既要遵守农业固有规律,也要抛弃农业本身的桎梏。
飞议
1、农业转型,不可急于求成,如果还是用传统的思维去做传统的农业,就如同温水煮青蛙。
2、农业领域庞大,存在的市场机会多,但伴随的风险也多,要尝试着去做减法,往往才会更安全。
文章 ∣ 璐璐
编辑 ∣ 惠敏
摄影 ∣ 黄硕
手绘 ∣ 精卫
©本文版权归“锌财经”所有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