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3D打印、细胞培养、纤维重造…人造肉用尽武艺也无缘中国市场
在赛博朋克小说里,常常会描述一种“高科技水平、低生活质量”的生活状况。在科技巨头的压榨之下,平民阶级的生活质量非常低下,忍受着光线与空气污染,养着电子宠物、吃着细胞培养皿中培育出来的人造肉。而那些真正动植物,只有在富豪家中才能见到。
在未来几年,这种情况很可能就要成为现实了。最起码,人造肉正在被端上人们的餐桌。
从五台山素斋到3D打印细胞,为了吃肉人类真的很拼
说起人造肉来,恐怕没人比山西五台山下素斋馆子们更专业了。中国作为有着五千年大豆培育历史的国家,作为长期缺乏动物蛋白摄入的农耕民族,一直很善于利用油炸、腌制、调味的方式让植物蛋白拥有肉的风味。
无独有偶,早期西方人造肉概念的也起源于大豆。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化学家把大豆制成渣粉,利用喷丝器喷出,模仿肉类纤维的状态和口感。
不过不管是中式的素鸡素鹅,还是西式早期的人造肉,在口感和味道上都和真正的肉类都大相径庭。大多数时候都是作为素食者、或经济困难时期摄入蛋白的替代选择。
不过到现在,我们已经有技术可以做出以假乱真、与真正的动物蛋白口感无异的肉了。
现在流行的人造肉制作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我们较为熟悉的由大豆蛋白等加工而成的“植物肉”。
植物肉的创造概念是,既然动物要吃掉植物饲料来长出供人食用的肉,我们为什么不去掉中间复杂的饲养环节,直接把植物加工成肉?这样还能减少大量的碳排放呢。
今天的制作植物肉的手法,是模仿动物肉的构成——氨基酸、脂肪等与水组成的纤维排列,利用热压压挤机重新排列植物蛋白,使其更接近动物肉的纤维构成,让植物肉的口感和肉更加接近。
现在在欧美已经有很多企业正在生产植物肉,例如目前发展市场占有率最高的BeyondMeat,他们用大豆蛋白模拟出来的汉堡肉饼和炸鸡已经进驻了大量超市、餐厅和学校食堂。不过大多数尝过的人都表示,植物肉的味道虽然和动物肉非常接近,但在口感上仍然无法欺骗味觉。
另一种是近年来开始被市场接受的“细胞肉”。
细胞肉的制造方式有很多种,但第一步一定都是从动物身上提取细胞,然后在实验室中模拟动物肌肉生长环境,让细胞自动生长发育成肉。或者是提取细胞之后,利用3D打印的形式对细胞组织进行排列和复制。
这样谜之恶心的制作方法已经能生产出香肠、鸡块和鹅肝。
不为四大皆空,人造肉还有这些好处……
看到欧美国家这样大费周章的研究人造肉,很多人都会不明所以——到底是素鸡卷不入味?还是神户牛不够肥?
如果抛开味道、口感这一因素来看,人造肉相比养殖动物肉还有很多好处。
第一, 实验室清洁培养,减少疾病入口的可能。
养殖动物是一件“危险”的事,尤其是在一些工业化养殖未能普及的国家和地区,养殖者有可能患上猪乙型脑炎、丝虫病这类人畜共患病。而养殖者对动物抗生素的滥用也无形中在提高病毒的抗药性,可能会导致“超级病毒”的诞生。而肉的消费者也可能因此患上食源性疾病。
但这些诞生在培养皿和3D打印机里的肉因为不和外界一切污染接触,最起码在制作过程中是绝对安全和清洁的。
第二, 制作过程环保,减少资源消耗。
一提到污染,可能我们第一反应是工业排出废水废气造成的环境破坏。可实际上畜牧业、农业的养殖同样会浪费大量资源。在纪录片《CowSpricy》(奶牛阴谋)中显示,肉类以及牛奶产业使用了地球上三分之一的新鲜水源,畜牧业产生的温室气体占据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和14.5%,比汽车、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气体排放的总和加在一起还要多。生产1kg牛肉就要排放56.6kg的二氧化碳(所以才会有牛屁导致臭氧层破坏的段子)。
由于不需要大量空间、水源和食物来饲养动物,人造肉的生产过程是非常环保的,牛津大学和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研究成果显示,细胞肉生产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养殖动物肉的2%。
第三, 素食主义者的数量在全球逐步上升,素食肉制品是一门很好的生意。
根据素食资源小组2015年的调查显示,美国的素食人口约占总体人口的3.4%,将近1100万人。加上印度这类受宗教影响的国家,全球素食主义人数接近四亿人。
这四亿人中有的是为了环保不吃肉,有的是为了保护动物不吃肉,有的则是为了身体健康和信仰。这时不论是“仿荤”的植物肉,还是“真荤”的细胞肉,都可以分别满足这些人群的消费需求。
这样一来,广阔的市场前景让人造肉成了欧美近几年来的一项热门创业项目。全球最大的食品供应商+养鸡专业户泰森食品就分别向两家以色列和旧金山的细胞肉创业企业Future Meat Technologies和Memphis Meats投资了几百万美元。同样来自以色列的SuperMeat也在年初拿到了30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而前文提到的BeyondMeat则拿到了比尔盖茨的投资。
不过,目前人造肉还面临着两个很严重的问题。
首先是造价太过昂贵,商业化过程缓慢。植物肉还好,可细胞肉需要从动物血清中提取细胞,加上复发的培育过程,只生产一磅鸡肉就需要6000美元,这个价格够吃一年全家桶了。就连植物肉饼的售价也有12-16美元一磅,可一磅可以制作肉饼的碎牛肉只需要不到9美元。
其次是伦理问题,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让人造肉称之为“肉”。最近美国牛仔协会就在进行强烈的抗议,声称只有养殖动物出产的肉才能叫“肉”,实验室培育出来的只能叫做“可食用生物培育合成细胞”这类奇奇怪怪的名字。虽然双方还在扯皮之中,但人造肉要是真以“合成细胞”这样的名字上了货架,恐怕是别想卖出去了……
中国不需要人造肉,不仅仅是因为难吃
虽然客观问题还是存在的,但人造肉的市场仍然非常广阔。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细胞肉的造价正在慢慢下降,很多家创业企业都表示,到2020年左右,人造肉的制作成本将大幅下降、实现量产上市(否则牛仔们也不必那么紧张了)。
既然以色列都能在人造肉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那么中国有没有可能在其中寻找到创业机会呢?
可惜目前来看,人造肉市场的逻辑和中国的肉类市场消费现状是不符的,自然也很难出现什么创业机会。
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人需要吃肉,更需要靠吃肉赚钱。
从2013年以来,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正在逐步上升,在2016年中国人均肉类的消费量达到了26.1千克。可这不意味着我们需要用人造肉来填补需求,而是进一步推进了畜牧养殖业市场的发展。相比欧美,中国畜牧业工业化的程度要低得多,说白了,也就是有很多人要靠养牛、养鸡来吃饭。2014年时,我国的畜牧业总产值已经超过2.9万亿元,约占GDP的4.6%。加上畜牧产业链上的饲料作物种植、屠宰等等,这其中所创造的工作岗位,让中国暂时不能摆脱依赖。
此外,中国人喜欢吃的肉,科学家们暂时还造不出来……
相比欧美人愿意接受肉排、香肠、肉丸这种加工肉制品不同,中国对热鲜肉/冷冻肉和带骨肉的热爱已经到了一个歪果仁无法理解的地步。
中国肉制品消费市场的70%都是热鲜肉和冷冻肉,其中包括了各种蹄、爪、排骨、脖子、头、五花、肉皮、蹄筋、内脏……等等一系列构成复杂的肉类。目前人造肉虽然可以模拟出动物肌肉和脂肪的口感味道,可是并不能模仿骨头、筋膜等等的口感。
说白了,以色列出产的那些人造肉到中国顶多当个包子馅,可能还会被嫌弃不好吃。
最后一个原因是,中国目前还没有出现足够多的素食icon。
《舌尖上的中国》里曾经提到过,中国目前有5000万人口选择素食。虽然不知道这一数字是否准确,或许很多人选择吃素是为了健康和信仰,但现状的确是大多数人还没意识到动物制品消费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中国对于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的教育基础本身就不算深厚,在全国范围来看也很少有名人明星对外宣传应当为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而不吃肉、少吃肉。
但在国外却有着大量素食主义者,其中不乏极力宣传这种生活方式并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名人明星。例如小李子莱昂纳多就是一位素食主义者,原因是他热爱动物。Beyond Meat的投资方里就有莱昂纳多,以及比尔盖茨、Twitter 两位联合创始人 Biz Stone 和 Evan Williams,他们三位同样是素食主义者。
相比之下,中国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吃肉、养殖动物、环境破坏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自然也就很难有人去推动人造肉产业的发展了。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