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电商之痛,为何假货屡现不止?
最近,京东假货问题又被推向了风口浪尖。多位消费者称在京东自营店买到“假茅台”。时隔几天后,京东对“假茅台”一事件发布说明,从这次曝光假酒事件来看,电商的繁荣,假酒假药假食品却难以 “一网打尽”,有很多漏网之鱼渗透到网购者的生活中,甚至威胁到消费者的生命。不仅是京东,像天猫、当当、亚马逊等电商平台假货屡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假货的“络绎不绝”?
货源问题舍弃诚信
首先,货源问题是电商出售假品的根源。目前,电商采购奢侈品的渠道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海外代购,二是让具备资格的第三方销售商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第三种则是品牌商授权销售。无论哪一种都存在各自的弊端,第一种虽然质量可以得到保证,但是价格相对而言就会高出很多;第二种中的第三方平台渠道缺乏监管;最后一种真正能拿到品牌方授权的电商平台实在是少之又少,即使拿到授权,电商也往往拿不到足够的货量,无法满足消费者在购买量上的需求。这三种情况的背后原因,以至于电商平台成为商品假货泛滥的重灾区。
再者,诚信问题驱使假货的存在。诚信问题一直是电商平台发展的阻碍,诸如国内众多的知名电商平台,每天交易额以千万计算,消费者的心理就是广告打得这么响,里面卖的东西肯定都不错。殊不知店大欺客的现象又岂在少数,希望店家及电商平台都能够以身作则,不要一味的追求销量,忽略了对消费者最本质的诚信问题。
监管不严假货滋生
对店家来说,假货的存在,肯定是在进货、销售的环节出了问题。而对电商平台来说,虽然问题出在第三方商家,但与电商平台的监管缺位有关。很多电商平台只把精力放在流量上,以吸引供应商入驻,对进驻商家不能很好的把关,如果出了问题,电商平台肯定难辞其咎。现在电商平台越来越倾向于向平台化运营转型,既要抓流量又要抓入驻商家的审核和管理,两手抓难免顾此失彼,出现纰漏。
另外,销售管理层面混乱。比如在“双十一”、“双十二”、节假日促销期间,电商平台和平台内的经营者都存在有误导消费者行为;部分平台内的经营者甚至还存在“活动前先提价、后打折”、“先低价打折吸引消费者关注、后以无库存为由不予销售”。这种情况就是在误导消费者,与电商平台监管不严脱不开关系。
用户“忍让”包庇造假
用户的“忍让”也是原因之一,网购遭遇假货或不满意的情况时,中国网民通常会如何处理?据相关市场调查显示,40.3%的网购用户在买到假货后,选择忍耐,没有进行投诉,这一行为在所有买到假货后的处理方式中排名第一位。对假货进行投诉且成功获得退款的情况排名第二,占比约32.2%。而同样进行了投诉却没有成功获得补偿的用户,占比16%。
当然,我们不能把这一数据所反映出的现象,理解为网民“天生善良”。但从对网购者的了解中,得知很多网购者也曾经有过一些投诉或与网店店主沟通的经历,但是“没有结果”,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电商平台的管理商家的力度还有待提升。
再有就是网购者的“放纵”,如今大多数消费者秉持着“只买便宜,无论正品与否”的原则,以省钱能用为首要原则,并不考虑假冒伪劣所带来的危害与对知识产权的侵害。这种行为实际上就是对假冒伪劣的支持,也是对造假的放纵。正是有消费者源源不断撑大假品的销售网络,才让假品发展后劲十足。所以说,要净化电商市场,也需要消费者提高自己的消费意识,逐渐告别“贪小便宜”的心态,才能让网络假货无处可销。
假货事件的不断出现,反映出打假事业任重而道远,而要想从根本上消除假货,不仅需要网络交易平台的自查自纠、企业和商家诚信意识的提升,更需要相关监管部门的严格管控和查处,当然也少不了消费者自身抵制和主动维权。这不但可以维护电商营销环境健康,也可以保护知识产权事业。让我们从自身做起,拒绝假货,维护广大消费者共同将权益。
【科技观潮】同步上线:今日头条、百度百家、微信公众号、腾讯企鹅号、网易号、一点号、大鱼号、搜狐号、知乎、凤凰号、东方号、界面新闻、博客中国、品途商业评论、虎嗅、新浪看点,以及新浪微博等数十家自媒体平台,文章转载及商务合作,请加微信:nxping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