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tune favors the brave。幸运之神垂青勇者。”那些勇敢走向云端的第一批金融机构们,已经品尝到了技术升级带来的红利盛宴。
当一个个成功标杆竖立之后,过去对云计算秉持观望态度的大部分金融机构,也开始尝试走到云端了。
奔涌上云的不止于银行,还有主管部门的极力推动————银监会要求,2020年,银行业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系统,必须全部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其他系统迁移比例不低于60%。以此推算,留给银行业全面拥抱云计算的时间不足三年。
“着急”的上云政策
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对于以云计算为代表的创新技术,一直秉持开放态度。
推动“上云”的政策趋向,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彼时,银监会、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联合出台《关于应用安全可控信息技术加强银行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从2015年起,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安全可控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不低于15%的比例逐年增加,直至2019年达到不低于75%的总体占比。
2014年的《指导意见》,延续到了国务院2015年出台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探索推进互联网金融云服务平台建设。
国务院的《指导意见》,得到了中国银监会的进一步细化和明确。2016年,银监会出台了《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规划》)。
云计算是《规划》重点提及的内容之一。《规划》表示,探索构建私有云平台,形成资源弹性供给、灵活调度和动态计量的私有云平台。
在私有云之外,银监会还强调“行业公共云”。《规划》指出,联合开展面向银行业的公共云平台规划和建设,形成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接口、公共应用等一批技术公共服务。
这份《规划》提出了银行业上云的明确目标,《意见》指出,银行业应稳步实施架构迁移,到“十三五”末期,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系统全部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其他系统迁移比例不低于60%。
与“云计算”形影不离的“大数据”,也是《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银监会表示,将统筹规划大数据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大数据平台建设,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融合发展
在主管部门和中央政府多个文件的鼎力推动之下,十三五期间,银行业全面上云已经势在必行,留给银行业的日子只有不到三年了,时间短、任务重,银行业做好准备了么?
金融业的困局和出路
即便没有政策层面的督促,对于同时受累于经济增速放缓、互联网金融冲击的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来说,上云也成为“脱困”的不二法门。
银行最早对云计算持观望态度,是因为金融机构对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容错率几乎为0,多数银行自建平台。但自建平台,运营成本高、维护复杂、设备更换以及折旧带来负担。而云计算则提供弹性计算,随用随取,快速迭代。同时,云计算公司的安全级别,也能满足银行业的安全要求。
以百度云专有云为例,为了保证数据安全和系统运行的稳定,百度云金融云为金融机构提供物理隔离、独立机房、异地双活等方案,建立了差异化的全新云服务,从底层架构做到高性能和稳定可靠。
据悉,目前百度云金融云已经具备包括ISO9000、20000、27001、22301、27018,以及CSA STAR等一系列相关合规认证。其中ISO27018(个人隐私数据保护)国际认证,百度云是国内首家获得此认证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
此外,百度云金融云还推出了金融反欺诈方案,结合百度海量黑产数据和用户画像,显著提升金融欺诈风险的识别能力。以生长在百度云金融云上的智能银行百信银行为例,其实现了99.9%高精度在线入侵防御。
因此,银行完全可以打消安全顾虑,全面拥抱云计算。
从业务发展来看,银行必须触网。曾有某银行内部人士告诉《财经故事会》,该银行的信用卡用户年龄超过了30岁。现在,该银行开始追求新用户的年轻化,希望用户平均年龄下沉到20岁,25岁。而这个年龄段的用户,就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上。当金融需求、交易场景、用户行为都在向线上迁移,上云、触网、在线化就成为了银行的必然选择。
此外,金融行业还有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降低运营成本的诉求。
不妨看看数据,2016年末,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发布了《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对在A股上市的16家商业银行做了统计和分析,统计显示,大中银行2016年第三季度的成本收入比为26.81%,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同时五大行营业收入18928.7亿元,同比却下降了5.5个百分点;净资产收益率也同比下降2.0个百分点。盈利能力在下降,经营成本却在攀升。
如何降低成本呢?上云。上述《报告》的统计显示,以个人业务举例,基于线下业务的传统银行每个账户的IT成本高达50元,互联网银行则仅有5元左右。
另据统计,在整个零售银行的成本构成中,分行成本占比为50%左右,也就是说,如果把现金柜台交易量降低、把线下分行网点数量减少、把线下分行人员减少,银行还能大幅压缩成本。
从线下到线上,挑战不小。过去在线下,银行通过各种水电煤税表等来进行风控,这种风控手段效率低,成本高,体验差。 线上风控,银行不掌握场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升风控能力,成为了必然之举。
如果再功利一点,从资本市场而言,为金融企业注入“科技”基因也变得迫在眉睫。在全球资本市场,金融公司的市盈率普遍远低于科技公司。以工行和苹果为例,2016年,两者的净利润都超过400多亿美金,但工行的市值只有苹果的三分之一。
在国外,高盛、瑞银都在通过内部孵化、外部投资、并购、协作等手段,从金融公司转型为金融科技公司。引入ABC(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则是银行从金融机构转型为FINTECH的必由之路。
“上云”寻路
ABC为金融创新化云成雨
金融业上云的最终目的是化云为雨,为金融行业发展提速增效。
中国的科技巨头,已经未雨绸云,布局金融云。4月25日,在中国金融中心上海,在多家中国金融巨头的见证下,百度云发布了百度云金融行业云、百度云金融专有云,助力金融机构高效上云。
在百度之前,蚂蚁金服和阿里云,曾在2016年推出“蚂云计划”,目标是未来能为全球5万家金融机构提供云计算服务。
那么百度云金融云的优势是什么?
第一,百度云金融云优势在于ABC三位一体(AI人工智能、Big Data大数据、Cloud Computing云计算),软硬综合实力强。
百度人工智能的技术储备国内最强,而金融行业,就是人工智能落地的最佳场景,利用先进技术做大数据分析,为用户画像,把控金融风险并且设计有竞争力的金融产品。
比如,在ABC助力下,百信银行构建了金融AI应用体系,拥有智能账户、智能风控等智能银行核心能力,提供会思考的智能服务。
银联商务已经成为了百度人工智能的受益者。双方合作的首个项目是基于云化的人脸识别技术,相比于传统的指纹或密码支付等接触式验证模式,“刷脸”支付完全以人的生物特征为验证标准,无需借助手机等实体介质,因此具有更高的灵活性与更为广阔的场景应用,银联商务借此走上了“刷脸支付”的最前沿。
泰康保险,则引入了百度云金融云的人脸识别方案,将人脸注册、人脸识别、活体检测、OCR识别等功能用于线上的投保、回执、回访、保全等场景。一举两得,首先是方便了用户,用户只要上传自拍照片,再结合手机验证码和密码等手段,就可以既便捷又安全可靠地完成客户身份核验,提升了用户体验。其次,也提升了效率,降低了人力支出成本。传统模式中,填写纸质保单往往耗费客户大量的时间。而借助百度云金融云OCR的能力,利用智能文字识别技术,就可以实现信息自动录入,减少了人工作业量,缩短业务流程,同时极大优化了用户体验。
第二,帮助银行提升风控能力。
中国银行业,在线下积累了丰富的风控能力,但在线风控是新套路,而百度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优势,恰好补足了银行线上风控的短板。
具体而言,百度云金融云为金融机构提供的风控解决方案中加入了人工智能、场景识别、舆情信息和智能搜索等技术,让金融风险控制产生了第二次革命性变革,极大提高了金融机构提前预判风险的能力。
“你们对某企业的贷款可能出现风险。”去年入夏后的一天,国内某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控制部门接到来自百度云金融云企业风控预警系统发出的风险提示。经查实,这家企业的经营状况确实出现了严重问题,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由于该行提前得到预警,并及时采取了信贷资产保全措施,最终减少了信贷资产的损失。
第三,百度云金融云秉持开放态度,百度和金融业是合作为主,由此降低了银行上云的戒心。
在4月25日的发布会上,百信银行、银联商务、浦发银行等金融业内知名机构代表,纷纷出场为百度云金融云站台,原因在于,金融机构并没有把百度视为竞争对手。
早在2015年,李彦宏就表达了开放的态度,百度坚持做工具,以开放的姿态与合作伙伴合作,不绝对控股。而百度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有助于与金融机构达成良好的合作,也不会被金融机构视为来势汹汹的竞争对手。
鲜有人知的是,百度和中信银行等成立的百信银行,也是由中信银行控股,可以说,李彦宏和百度的开放态度,也能助力百度云金融云更快在金融业落地、生根。
第四,通过建设百信银行积累了云计算公司中最全面的金融行业服务经验。百度云金融云除了稳定优质的云基础服务,还提供大数据平台的能力以及AI的能力。
在百信银行的建设过程中,百度云不仅提供基础的分布式架构,而且还结合百度云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方面的能力,与百信银行共同研究大数据与金融大脑。通过与百信银行打造ABC在金融领域的综合应用体系,百度云金融云积累了最全面的行业服务经验,从IaaS到SaaS层为不同体量、不同层级的金融机构提供服务,为金融行业提供更加智能化、差异化的解决方案。
全面上云的时间窗口只剩下两年多,有了政策层面的支持推动、科技公司的赋能助力,金融行业只要保持开放和接纳的态度,三方合力,必定会完成全面上云的小目标,开拓金融科技的新蓝海。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