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某个现象兴起时,总会有一帮人推波助澜成为拥趸,但当其所指矫枉过正时,这群拥趸其实就成了帮凶。比如原本意味着自我解放、自由和平等的女权,最后却出现双重标准,甚至出现说女权就是用来合理利用男人。
又比如间歇性火热的知识付费,原本是重塑大众教育的象征,因为一些端着的知识分子的瞧不起,加上几个微信刷屏事件,知识付费被污名化为收割智商税。
其实,就像许知远《十三邀》前序说的那样,他既对技术、速度和娱乐驱动的时代持有怀疑,同时也好奇时代的浪潮之中,那些崭新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正在被孕育。关于知识付费,我们也可以试试带着偏见出发,看看哪些被印证,哪些被打破。
01
当我们在谈知识付费的时候,读书这件事情就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坎。
一直以来,网络上都有各种关于各个国家每人每年平均阅读量的数据流传,比如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韩国7本、日本40本、俄罗斯55本等等。而即便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员提供的数据来看,2016年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是7.86本,其中电子书阅读量占了3.21本。
一方面,有些人根本没那么爱读书,都市人受纷繁的职场困扰,没有时间看书。另一方面,即便我们热爱读书,“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却是常态,即便有时间也没有合适的空间场景。
考虑到音频的伴随属性,围绕读书的音频产品层出不穷。最早我们可能在懒人听书、蜻蜓FM、喜马拉雅FM等App上看到有音频书,也就是有人帮我们把纸质书朗读出来。这可以说是音频书的初级形态。
第二个阶段是罗振宇的得到,其特色是平台整理书单,由撰稿人和转述者合作以音频形式输出书本解读,如此结合,推出”每天听本书“。
很显然,引导用户读书并且把这件事情做成一门生意,是一个长期并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工作。有人听书是为了学以致用,也有人是致用以学。说到底,听是一回事,消化然后内化成自身见解又是另外一回事。看起来单一的产品形态都很难满足听书以后的更深层次需求。
最新的玩家就要数三联生活周刊的“中读”和知乎·读书会。三联出品的内容品质多年来有目共睹,我也是因为信奉这点去买了中读的会员。内容上,延续了三联一贯的人文风格,只是产品体验真的有待提升。
借助于知乎已经沉淀的社区氛围,以及知乎原有的譬如“知乎一小时”、“知乎·盐“电子书等,读书会这个新的付费音频产品可以说是知乎自身的一个集大成之作。从会员角度来看,听书、看书和讨论书可以在一个社区内进行。
02
有一期《圆桌派》讲到眼花缭乱知识控。窦文涛、史航和蒋方舟互相说自己没有看过的书,窦文涛说他看过两遍《金瓶梅》,但是没看过托尔斯泰,原本可能十年都不会碰。不过他听史航讲过托尔斯泰之后,这个事情就进了他的脑子。马伯庸一旁补充说,会发芽。
这其实说明,我们终究是需要一个动力去看书或者听书的。以前动力可能来自于应试教育以及各种技能测试,现在更多来源于是谁分享给你一本书,甚至陪你一起读书。这也是音频书几个阶段迭代的一个驱动力。
拿知乎·读书会来说,领读人是产品设置中很重要的一个角色。文化学者马家辉、社会学家李银河、话剧导演林兆华、作家杨照、物理学家李淼、经济学家巴曙松、猎豹移动公司CEO傅盛等等,这些人文、科技和财经名人代表着各领域专业擅长,同时也是内容把控的第一道关。
与结构性的专业技能讲解不同,领读其实更强调用户与领读人一起阅读,通过领读人讲解激发用户的阅读兴趣,从而让用户带着更广阔的视角和方法论,重新回归书本中。归根结底,是在解决“知道是什么”的事实,“知道为什么”的理论,“知道怎么做”的技能技巧诀窍,以及“知道找谁”的人际关系。
譬如,有不少用户在知乎关注红楼梦话题,从作品细节、人物解读到红楼美食,他们都在深入探讨。那知乎其实就可以打造一个闭环,社区讨论—读书会听书—书店看电子书—社区讨论。这样来看整个知乎的形态,问答社区负责提供长回答、长文章,想法是轻内容的补充,本质上仍是拓展用户讨论的场景,知识市场提供更为沉浸的学习体验。问答、想法和知识市场之间彼此勾连,读书会成为一个耦合器,货币化的同时,也兼顾社交化。
03
当然,知识付费总是和焦虑、二手知识、割韭菜挂钩。蒋方舟提到说现代人的表达焦虑和在场焦虑,比如霍金去世,网友都在表达自己想法,还有感谢霍金发明了苹果手机的。又比如有人没看过莫言的作品,在其获得诺奖之后,跑到莫言老家去掰玉米。
在场焦虑则是说,当一堆人在说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也必须在场。买一个课程,可能不是为了听,而是买一个入场券。
这个话当然是有道理的。不过,窦文涛问马伯庸和史航现在怎么吸收知识之后,我发现,原来他们也一样,很难沉下来吃透一本书。马伯庸说,和诸葛亮读书法一样,观其大略,现在已经没有时间去真的是一本书细细地一页一页抠了,大概翻一遍,大概知道里面讲什么东西,放回到书架上去。史航则说,他二手知识来源很多,比如看微博,看别人文章。
马伯庸脑洞大开所描绘出的三国,其实也是二手知识,但它同样提供了历史认知的维度。史航在二手知识基础上,学会了和人吵架,吵架的时候他需要找论据,这也是认知重塑的过程。所以说,博学如马伯庸、史航,也一样会被快餐化的时代所裹挟,但他们表现得更为包容和开放。
知识付费并非洪水猛兽,其实很多时候,听听音频哪怕只收获一两句受用或者戳心的,也就值了。当然,碎片化甚至粉尘化的消费社会,我们都面临知识的危机,同时也经历着一场知识分享转型。就像知乎CEO周源曾提出来“超越传统精英观念的知识的共享,是推动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最优解“。
一个成熟的音频听书,或者知识付费的形态,它们都应该是流动的,也是可以被质疑的,是用户和主讲人在完善的社区机制下共同作用的结果。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