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年轻崇拜VS中年危机,35岁职场人如何优雅地跳槽?
不知从何时开始,年轻即是正义,成为当今职场舆论的“政治正确”,尤其在科技行业,普遍将员工平均年龄低视作一种炫耀资本,马化腾那句“你什么都没错,你只是老了”,更是被不少自诩为时髦的公司奉为圭臬。
这种突如其来的“年轻崇拜”,让不少职场人的“中年危机”在35岁左右提前来临。对他们来说,这道永远无法逾越的“生理门槛”,意味着:投简历时会遇到“年龄不符合要求”,运气不好的话,甚至有被公司清退的危险。
当然了,对于真正自律上进的职场人,35岁肯定不会如此不堪,他们也不屑于被大众舆论所裹挟——但必须承认,面对那些灵感丰富,体力充沛,毫无负担的年轻员工,当你步入35岁的年纪,的确意味着周围的人不会再将你的冲动视作热血,不会再以包容心态原谅你的无知,也很少再将你的失败视作成功之母。
35岁也同时意味着:你今后的任何一次职场转折,都必须深思熟虑,在这个年纪跳槽,试错成本要比年轻人大很多——大多数时候,甚至不允许你犯大错。
我身边就有一些35岁左右的朋友:在工作中,他们已经做到一定级别(比如媒体主编或公关总监),年薪30万左右,经验,能力,人脉,都有,但升职和加薪的空间都已受限,职业天花板触手可及;在生活中,房贷,老人,孩子,他们也都有,责任逐渐与年龄协同增长,如影随形——职场身份与家庭身份掺杂在一起,就换来了眼前的困境:他们一半是欲望,一半是焦虑,不安于工作现状,对跳槽跃跃欲试,却因年龄背后的责任变得谨小慎微,进退维谷。
这让我想到,一些猎头朋友经常在朋友圈感叹:35岁职场人的真正约束不是能力本身,而是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迫切性要比年轻人高许多。这种感叹似乎已在整个招聘市场形成共识,上个周末,我去参加了一场猎聘举办的猎头见面会,他们在上午特设了“35岁高端人才专场”,一批顶尖猎头为35岁职场人现场提供职业咨询,并基于个人经验和优势引荐岗位。
我听了大概两个小时猎头与职场人的对话,最深感触就是:年轻很美好,但只要你真正身怀绝技,且懂得如何提升自己的职场身价,35岁就远远谈不上英雄迟暮,更不是所谓职场“生死线”。
从60到90分的跃升
之前听到过一个说法:如果将职场身价满分设为100,那么与一个人在其他领域的能力进化大抵相似(比如学棋),从0到60分很容易,智识正常,勤奋努力的人皆可达到;从60到90分就需要不断自我精进的勇气,以及外力的帮衬;从90到100分则需要能力,经验,人脉,和最重要的运气,在对的时间彼此相遇,达到的人凤毛麟角——所以大多数职场人的中年危机,是发生在从60到90分的攀爬过程中,而提升自己的职场身价,是解决危机的最有效方式,这需要外力的协助。
过去几年,虽与猎头有过不少接触,但线下沟通的机会并不多,而这次猎头见面会给我的一个显著认知提升就是:职场人的确可以通过猎头或职业顾问的指导,提升自己的职场身价;在充分了解职位,仔细剖析自身竞争力的基础上,完成一次几乎没有任何顾虑的跳槽。
1992年,第一家猎头公司在国内成立分部,26年之后,中国猎头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但由于某种隐匿的竞争壁垒,他们很少高密度地集中出现,我参加的这次大会可能是史上最大规模的猎头直面活动了,CGL Consulting、Hays瀚纳士、嘉驰国际、BRecruit、FMC、REForce、华德士、Michael Page等多家顶尖猎头机构纷纷驻场。在活动现场,一位猎头跟我说,一线猎头机构其实是个相对低调且封闭的圈子,“排他性”很强,若非猎聘牵线搭桥,他们很难扎堆出现。
而这些高端猎头之所以扎堆出现,是因为这里的高端人才也是扎堆出现。据悉,这次猎头见面会北京场(此外还有上海,4月14日将开设深圳和杭州场)有6000人左右报名,80%都是经理人和总监级别。与之相对,猎头在现场开出的职位也都是高管级别,我扫了一眼,年薪大概在50—200万之间。
夹杂在人群中,我现场旁听了一位求职者与猎头的对话过程。在20分钟的时间里,求职者向猎头介绍了过去的工作背景,以及未来的职业期许,猎头则针对其履历,为他接洽了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的总监职位,双方初步达成了求职意向。
而听过他们的对话,也让我突然有一个感触:就像人们通常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位医生朋友一样,对职场人而言,多储备几个猎头朋友也很有必要。
要知道,一位优秀的猎头,除了随时掌握最新行业资讯,他们往往会站在整个行业甚至产业链的宏大视角分析问题,平日与他们多聊天——哪怕只是在线上,都会扩充视野,培养大局观。其次,猎头能给你的不仅是工作机会,他们还能从专业视角,帮你完成更好的职场规划,在你的职业路径发生偏转或瓶颈时,帮你调整方向——这就好比你的医生朋友不仅能在生病时提供帮助,还能给你日常的生活建议。最后,从相对功利的角度,猎头拥有庞大的人脉关系,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就会帮到你。
当然,拥有一位猎头或者HR,还有一个微观层面的好处:让你的简历变得出类拔萃。颇值一提的是,在猎聘举办的猎头见面会北京场还推出了一项名为“简历顾问”的服务:现场的简历顾问可以根据求职者的工作经历和特长技能,对其简历进行免费的定制和整改优化。
此外颇值一提的是,猎头见面会北京场还推出了一项名为“简历顾问”的服务:现场的简历顾问可以根据求职者的工作经历和特长技能,对其简历进行免费的定制和整改优化。
这原本是猎聘不久前发布的一个付费产品:在猎聘平台一键下单后,大数据会根据用户所在地区,行业,工作年限和期望职位等信息,自动匹配适合的顾问,他们大多是知名企业的HR或资深猎头,可以帮助求职者更好地梳理职业信息,工作经历,发掘亮点,从招聘者视角“私人订制”一份更好的简历,从而在一堆标准化简历中脱颖而出——要知道,大企业的HR颇为类似高考作文老师,每份简历大约查看3-6秒,这短暂的几秒中,你努力试图呈现的,和TA希望看到的,往往背道而驰。
看得出来,这款产品切中了不少求职者的痛点。在猎聘举办的猎头见面会现场,我和一位排队等待体验的求职者聊了几句,他以无比坦诚的口吻告诉我:人一旦上了年纪,在舒适区待久了,写简历就变成一件蛮“尴尬”的事,因为已经不太懂得如何“投其所好”。
所以现在几乎所有职场类内容付费产品都会告诉你,制作简历是一门技术活,但倘若从效率角度出发,相比用这些付费产品缓解职场焦虑,倒不如直接为制作简历本身付费。
生态协同进化
不难发现,这场35岁高端人才专场的初心,是希望帮助他们应对职场中年危机,同时为求职者,猎头和企业三方之间搭建面对面沟通了解的平台——而这种生态平台的角色定位,恰是猎聘特有的战略模式。
事实上,与大多数以B端和C端为主的双边招聘平台不同,猎聘在商业逻辑上最大的创新,是构建了一个B(企业)-H(猎头)-C(求职者)三端共生的生态平台。简单来说,猎聘通过引进专业猎头,拉动了中高端个人用户的增长,委托猎头招聘的同时也提升了企业对职位候选人的满意度,这又拉动了企业用户的增长,最终形成了一个招聘多边市场:目前猎聘在企业端,猎头端和个人端积累的用户分别超过了50万,30万和4000万,盘踞在这个生态系统里的所有参与者,都能以某种类似生物界“协同进化”的方式形成共赢,降低选择成本,提升招聘效率。
猎聘对招聘生态的构建,集中体现在为求职者,猎头和企业三方同时赋能的产品创新上。
摊开时间轴:2015年,猎聘就推出O2O产品“面试快”,实现了打通闭环交易和根据结果付费的交易新模式;一年之后,又相继推出“入职快”和“猎头快”,这些“快系列”产品大大提升了求职者,猎头和企业三方的招聘体验和效率,据媒体报道,在猎聘平台采用“快系列”产品后,大约有85-90%的候选人能进入沟通环节,60%-70%能进入面试环节,30-40%的人能最终成功入职,这是个非常高的比例。
2017年,受益于猎聘在企业端,猎头端和个人端积累的数据优势,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猎聘又发布了简历透镜,职位智能评估和伯乐机器人三款产品:简历透镜能对职场人完成更微观精准的分析和评估;职位智能评估可以精准分析出职位招聘的难易程度,帮助企业HR和猎头更科学地设计招聘策略;伯乐机器人则能够基于职位供需双方的诉求痛点,快速实现人岗匹配。
而为了进一步完善招聘生态,猎聘最近还推出了简历顾问和职场信用两款产品:前者如前所述,是求职者与其他竞争者博弈的利器;后者则是猎聘通过数据分析,对求职者的身份认证,社交人脉,简历质量,行为偏好和信用历史等不同维度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得出职场信用分,为企业提供精准的信用依据。
总之不难发现,依托于创新的商业模式,以及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研发的高科技产品,如今的猎聘早已脱离一家单纯的“招聘网站”,而更像是“科技驱动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
猎聘创始人戴科彬曾为如今的人才供应链下过一个精准定义:“这是一个标准化产品连接个性化服务的时代,猎聘创新战略背后的商业逻辑,就是通过在线的标准化产品去连接更多的个性化服务,让每一个企业都能获得标准的个性化服务,以满足他们的招聘需求和人力资源的发展需求。”
而某种意义上,猎聘商业模式的成功也证明了一点:在不同垂直领域搭建生态,或许是诞生下一批互联网巨头的最大机会。这并不难理解,在不少学者眼中,在这个分工不断细化的时代,同一产业链上不同角色的相互依存度也越来越高,这个时候,任何领域里那个最具野心的企业,其实都应该扮演某种“中枢”角色,以自我为中心编织一张价值网络,然后尽量让其他产业角色的利益深度嵌入到这张网络中——依附在这张网络上的人和资源越多,它自身获取最大利益的可能性也越大。
无论在哪个行业,谁最深谙此道,谁离成功也就越近。
在这场职场生存的博弈中,职场人也应该去逐渐学会编制一张属于自己的价值网络,技能、人脉、能力,在猎聘即将召开的4月14日的深圳、杭州“猎头见面会”中抓住机遇,为自身获取最大利益。
李北辰/文(科技自媒体;微信公号:李北辰)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