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外卖的做打车,打车的开始送外卖。这是关于两头"独角兽"的故事,一头叫美团,一头叫滴滴。据报道称,滴滴外卖将于4月1日在无锡正式上线,目前忠诚骑手已招满,培训也已完成。作为竞争对手,美团打车在跳票将近两个月后,“进京证”似乎已经办好。从多方获悉,美团点评的网约车服务有望在本月底前于北京正式上线,目前美团打车的司机端和乘客端都显示上线在即,美团打车的客服亦表示正在做开通服务的准备工作。对于滴滴和美团来说,4月必定会迎来一场硬战。
美团滴滴的前世今生
虽说滴滴与美团都是非常年轻的互联网企业,但同时也是久经战阵的狠角色。所以这场战争最后是合是伤,还是有人最后落寞退场,也着实难以预测。美团曾经历惨烈的“百团大战”,2011 年7月,获得阿里巴巴和红杉资本5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之后战胜众多烧断资金链的竞争对手,获得团购企业的龙头地位。2013年11月,美团开拓外卖业务。2014年5月消息称美团获得3亿美元C轮融资,领投机构为泛大西洋资本,红杉资本及阿里巴巴跟投,美团C轮融资的估值在30亿美元左右,一举与百度外卖、饿了吗成为外买业的三大巨头。2015年1月,美团网完成D轮总额7亿美元的融资,估值达到70亿美元。2016年1月,美团点评完成首次融资,融资额超33亿美元,融资后新公司估值超过180亿美元。这轮融资由腾讯、DST、挚信资本领投,其他参与的投资方包括国开开元、今日资本、Baillie Gifford、淡马锡、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等。此后的2016年07月,美团点评获得华润旗下华润创业联和基金战略投资。虽然,最后饿了吗收购百度外卖,但美团在外卖市场仍占有明显优势。2017年10月19日,美团点评宣布完成40亿美元融资。此轮融资后,美团点评最新估值达到300亿美元。此次融资由腾讯领投,引入了新的战略投资方The Priceline Group,其他主要投资人包括:红杉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加拿大养老金投资公司、挚信资本、老虎基金、Coatue Management和中国-阿联酋投资合作基金等国内外知名机构。美团背后的投资人可以说来头不小,美团点评的诸多老股东持续跟投,其中包括上次领投的腾讯,从美团创业初期A轮即投资的著名投资机构红杉资本,也包含了诸多在全球知名的长期价值投资机构,诸如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加拿大养老金投资公司等。对于打车,美团野心勃勃。2018年3月24日,王兴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年会”时说,虽然在出行领域还是新玩家,但美团的目标是拿到三分之一的市场。此前,美团曾提出一年内要获得网约车20%的市场份额。
滴滴作为网约车最后的赢家,2012年9月诞生于北京中关村,是个不折不扣的处女座。据2013年不完全统计,国内大小打车软件多达40余款,竞争异常惨烈。后经规范整顿,仅剩滴滴、快的、优步等主流打车品牌。2013年4月,完成B轮融资:腾讯集团投资1500万美金。2014年1月,滴滴获得了1亿美元的C轮融资,中信产业基金6000万美金、腾讯集团3000万美金、其他机构1000万美金,并祭出杀伤力极大的“补贴”大招,斩获了绝大多数的司机和用户,并于同年完成了于快的的合并。2014年12月,完成D轮7亿美金融资,由国际知名投资机构淡马锡、国际投资集团DST、腾讯主导投资启动亿元专车品牌推广。2015年交通部承认专车的积极意义,并在同年十月授予了滴滴网络约租车平台资质。后来随着优步退出中国,滴滴坐稳了最后的赢家位置。2015年7月,宣布完成了30亿美元融资,投资方为中国平安、阿里资本、腾讯、淡马锡、中投公司等。
2015年9月,与宇通合作,打造互联网巴士生态。2016年1月26日,滴滴出行与招商银行联合宣布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在资本、支付结算、金融、服务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这是第一次、也是第一家商业银行通过与移动互联网公司合作进入移动支付场景领域。2016年5月13日,滴滴出行宣布其最新一轮融资取得重要进展,获得多家海内外知名金融及产业机构支持。其中,苹果以10亿美元投资本轮,是滴滴迄今为止获得的单笔最大投资。通过此次投资,Apple与腾讯、阿里巴巴等一起成为滴滴战略投资者。2016年6月13日,滴滴获得中国人寿6亿美元投资 将在"互联网+金融"展开合作。2017年4月28日下午,滴滴出行宣布完成新一轮超过55亿美元融资,此轮融资将用来支持滴滴全球化战略的推进和前沿技术领域的投资。
美团重燃网约车战火
2017年2月,美团于南京上线打车业务,经过1年多的试运营,将于近期在北京、上海、成都、杭州、温州、福州和厦门七个城市上线。从知情人士处获悉,美团打车将于3月底正式登陆北京,司机和租赁公司亦准备就绪。
值得一提的是,滴滴创始人程维曾在采访中称,美团打车上线当天,他正与美团CEO王兴吃饭,王兴对此只字未提,事后看新闻才知道此事。程维问王兴为什么搞打车,王兴回答只是“试试”。王兴的这一试便气势汹汹。很快,美团相继获得南京和上海的网约车资质,开始为全国大面积布局打车业务做准备。去年12月1日,王兴在公司内部信里宣布了组织架构的调整,出行成为四大业务之一,事业部员工达到200多人。从接近美团的人士处了解,对于包括北京等城市即将上线的打车业务,美团准备了10亿美元,而且上不封顶。“用王兴的话说,打车,美团是一定要做成的。”
今年年初,美团打车北京站报名满20万人,本将于1月12日正式登陆北京。不过,事情却没有想象中进展顺利,北京市交通主管部门已会同有关部门就美团打车尚未办理相关许可手续约谈了美团打车相关负责人,强调其应在手续完善之后依法依规开展在北京地区的网约车经营服务。
3月美团打车进军上海首日,就掀起一阵风波,“上海战”首日,美团发布了“上海开城无忧保障奖”活动。具体内容为:从 3 月 21 日起,司机每天至少完成有效订单10单,保持10小时在线,首次考核期限是6天,6天之内取消订单不超过10单,遵从以上规则不刷单,就能获得补贴:每天车费不足600元,美团会直接补齐到 600 元,超过600元时,则会额外奖励200元;与此同时,美团还发布了“3月21日开城翻倍奖”,有效期仅限当日,具体规则为:司机在规定的时间和区域,每单补贴订单金额的20%~40%不等,20元封顶。此外,相比滴滴近20%的抽成比例,美团抽成比例仅为8%。由于美团的补贴政策,很多车友今天都从滴滴转向了美团,美团不可能一下子引进大量新司机,美团司机绝大部分来源于滴滴或者其他平台,大家争夺的是存量,这可能会导致通过滴滴平台叫车时间变长。
滴滴携外卖迎战
美团把战火烧到了自家后院,滴滴显然不会退避三舍。滴滴停掉了与点评的合作接口。还有媒体爆出,美团打车上线第二天,南京司机就接到来自滴滴“不允许上线美团打车”的威胁,触发了美团与滴滴的正面矛盾。
在打车业务上强势反击的滴滴,在外卖业务上也不甘示弱。如今已有消息称滴滴外卖将于4月1日在无锡正式上线。据了解,滴滴外卖业务部于2017年12月曝光,而作为首个开城城市,滴滴外卖给无锡骑手开出的薪资待遇十分诱人:忠诚骑手保底1万元,自由骑手跑200元奖励200元,跑400元奖励400元,跑600元奖励600元。忠诚骑手要求每周在线大于48小时,每星期高峰期在线35小时,闲时在线13小时,配送效率高于90%。自由骑手可以得到双倍奖励,同时需要花费249购买骑手装备。此外,已注册骑手邀请好友注册后还能拿到300元的奖励。要知道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现在美团招聘骑手的广告上给出的薪资待遇也不过6000元保底。
除无锡外,南京、长沙、福州、济南、宁波、温州、成都和厦门等城市也在逐渐开通滴滴外卖。但根据滴滴外卖的骑手注册页面显示,目前能够填写的服务城市只有无锡。注册成为骑手需要用户填写姓名、身份证号、紧急联系人等信息,并上传身份证和健康证照片。有传闻称,美团方面也曾要求骑手和商家二选一--就像美团打车在南京上线时滴滴所做的一样。滴滴目前针对美团打车的策略是:若美团只在单个城市进行测试,并未在打车业务上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滴滴的主要策略将不受影响——保证核心业务的同时发展无人驾驶、金融等新业务;若美团“All in 打车”,滴滴则视美团补贴等策略而做出相应调整。
当前的态势,实际上对于滴滴来说,有些不利的。对于美团来说,它的布局是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全覆盖,而做打车也是水到渠成的业务延伸,补足自身吃喝玩乐之外的出行版块,当前美团给出的数据显示,根据美团提供的数据,美团点评的2.5亿日活用户中,30%有出行需求。对于司机来说,对于美团的到来几乎一边倒表示欢迎。在用户群体中,这种对于美团打车到来的支持态度我们也可以感受得到。尽管当下的打车市场,滴滴基本上已经垄断,但是这种所谓的垄断并不是一座厚厚的城墙。网约车这种共享经济平台需要稳固并讨好平台的两端群体——用户群体与司机群体,虽然说滴滴平台上有大规模的用户群体,但不足以让司机群体在这个平台不动摇,因为问题是司机这一端的群体的入驻与加入只是为了赚钱,追求自身的收入增长,因此可以说司机对于平台的黏性与依赖性低。从发展趋势来看,只要美团的市场补贴到位,从滴滴手里抢司机也并不难。
滴滴进军外卖市场作为对美团的反击,似乎看起来有些不划算。外卖业务是重资产,是高人力投入、长流程的复杂业务,在盈利上与网约车业务相较差距甚远。滴滴需要在自身的打车业务上设立更高的准入门槛。滴滴如何重新让司机与用户感受到改变非常重要,从长远来看,要彻底阻击美团,滴滴不应该盯着美团,而要盯着用户需求与司机诉求,展开对用户与司机群体的争夺,策略上要攻心为上,在品牌好感度上做出成绩,如何将平台抽佣费率调整到一个合理水平,并且将其作为一项政策稳定下来,让大多数司机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达到能符合其预期的稳定收入。
“美团打车”也好,“滴滴外卖”也罢,这二者究竟是不务正业、盲目扩张的“乱入”,还是深思熟虑、志在必得的“争雄”,我们不妨拭目以待。有竞争力的最终自然会胜出,没有竞争优势的,恐怕也会很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现出原形。消费者只会从“更优”中得到实惠,而所有企业在其中读到的则是居安思危、求新谋变的市场制胜法则。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