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建设集团的老总用三个词,概括过中国的建筑行业:酒桌、农民工、水泥。
“在酒桌上搞到项目,然后找到一帮农民工,教他们用水泥造房子,这就是我们做的事情。”他自嘲在中国从事建筑行业,就算赚了钱,在普罗大众的眼中,地位也就比煤老板高一点,这个关系竞争力驱动的产业身上的灰色,总是挥之不去。
这样的自嘲多少有些夸张,但是建筑行业草莽粗放,没有核心技术的现状也是事实。
现在建筑行业面临发展低迷和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建筑行业产值利润率近10年一直徘徊在3.5%左右,属于微利行业,再加上一直存在的工程款拖欠问题,很多企业的生存都是如履薄冰。
大部分传统建筑公司现在做的主要是分包,技术层面上拉不开差距,这个行业的生存逻辑30年未变。在中国高铁、桥梁、道路都已经向外输出的时候,到外国造房子还是一件新鲜的事情。
华临绿建的创始人金天天说:因为造桥和造路无论是生产过程中的装配,还是设计阶段的装配,都已经实现了工业化,而装配式住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个自称没有拼不出的乐高,从小在建筑工地耳濡目染,大学也毅然决然学了土木工程的浙江华临建设集团二代,在房地产历练了8年后,选择回到了很low很苦的建筑业。打动他的就是装配式建筑技术,他认为这个技术能够改变整个行业的底层逻辑,让建筑业真正完成转型升级。
“很多建筑公司的二代都选择离开这个行业,因为太苦了,也没什么意思,我觉得未来的建筑企业一定不是现在这样,这个是我的基点。如果我觉得建筑公司以后十年、二十年还是这样的,那我也不会回来。”
金天天 华临绿建创始人
我觉得装配式建筑是一种理念,不能单单说是一种技术。
建筑企业这么多年的粗放式的发展之后,怎样让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做集约化、精细化的管理是一个大课题,在传统建筑方式下很难得到突破,因为现在建筑公司的模式,已经根深蒂固了。
以前我们推过BIM技术,就是把专业的二维图纸整合成三维,然后预先设计,有个虚拟建造的一个过程。这个技术很好,但是传统建造方式没有改变,它穿插不进去,发挥不了作用。
现在很多人在用,但我觉得它对传统施工没有什么颠覆,用了这个东西,对现场确实有一定帮助,但是没有也无所谓。项目管理提升不了,建造的进度,成本管理也突破不了。
但是装配式建筑不一样,它要把部分的构件运到工厂里生产,再到现场来拼装,这个时候现场就要听你的,不然他装不了。而且这个技术是有一定的技术门槛的,刚好跟BIM技术结合在一起。
我觉得房地产企业的做法,对我们建筑企业有很好的启发,大的房地产企业都会有自己集约化的产品,不会说这个楼盘是A类产品,另外的楼盘就跟这里完全不相关,它的产品在不断迭代。
它会在原来的基础上面叠加,而我们施工企业都是跟着设计单位在走,没有产品的迭代。
我在从事房地产的时候,做过一个叫梧桐蓝山的项目,这个项目给了我很多灵感。梧桐蓝山是两期开发的,总共是33万方的一个大盘。当时一期的时候,我起到的是一个辅助作用,但是到二期的时候,我起到的是一个主导作用。
我发现,在一期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小的调整、小的迭代,产品好控了,质量好了,客户需求也跟上来。产品就是应该在一个基础的模板上,结合市场修改,应该有清晰的逻辑线,1.0到2.0慢慢迭代,但是建筑行业完全没有这个东西,甲方要求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完全丧失主导权了。
去年年会的时候我问大家: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房产企业,设计不是他自己设计的,施工不是他自己施工的,甚至销售它都是外包,物业公司有可能也不是他们自己的,为什么我们大部分的利润被他们拿走?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把资源整合起来了。
我们施工单位做了什么?什么都没做,就是找人,而且是以包代管,所谓的施工总承包,就是拿下项目后又包给别人了。很多话语权还不在自己手上,赚的只是一点辛苦钱。
建筑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就是扩大不了,质量也管控不了,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就是因为我们的核心没把握住,你看现在是怎么样,谁到了工地上,一帮人来干,直接干就好了,里面没有一个动脑子的,全靠工地上的人发挥。
建筑业转型升级,这个是我父亲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早就看到,建筑业现在这种传统手工的方式需要改变,建筑企业太累了,管项目更累。
他本身是做项目经理出身,做这个企业的理念,一直都是说要做自己的项目。但是我们的份额也就只占到一半,是我们自己直营的,其他也是要挂靠的。挂靠的风险很大,我们一直想把它撇掉,但是这个东西撇掉了,我们的规模起不来。
这一点也是我自己看到的,建筑企业的一个通病,有这么一句话,你陪人家喝酒卖不出产品,是因为你的产品有问题,我们建筑企业就是,不知道核心价值在哪里,现在看不到,没有门槛。
交给他做或交给你做,只是因为面子的问题,并不是因为谁能够做的更好,如果人家造1.8个亿的,我1.6个亿,人家要是说三年能造完,我两年就造完,人家肯定会来找你。但现在建筑企业的技术竞争,没有拉开质的差别,大家都没核心竞争力。
华临建设得到的钱江杯、西湖杯都不计其数,但问题是得奖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专利和技术,很多建筑企业都是为了评奖去评奖,并不是通过专利技术去评奖。
我在研究装配式建筑政策的时候,它里面有几条条款非常吸引我。
第一,装配式建筑可以采用邀请招投标,不用公开招投标,可以邀请有技术能力的、能够做装配式建筑的人来参与,这样竞争门槛就高了。
第二,装配式建筑宜采用EPC模式,也就是所谓这个设计施工一体化。装配式建筑以后走下去,可以让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生一个转变,改变以前的设计、施工、生产脱节的状况。
以前建筑企业实现规模化很难,现在慢慢的,有一些企业已经凸显出来了,有责任,也有义务,也有能力去做这件事情。为什么国家政策这么大力扶持装配式建筑,就是因为本身建筑业是我们的支柱产业,然而这个行业太落后,必须要转型升级。
装配式建筑效果图
我用三点来概括装配式建筑和传统建筑的差别:
第一,装配式建筑必须要做到设计施工的一体化,集成利用资源,前端要考虑后端,后端要考虑前端,把这个建筑的产品变成一种最终的产品,而不是个半成品。
第二,工业化手段的介入,预制构件,包括现场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把我们现场的一些手工业替换掉。
第三,就是一个信息化的结合,建筑里面有大量的数据,用信息化技术把数据系统化,建立数据库,积累起来后能在后面的项目中再发挥作用。
这三点就是建筑工业化的一个基础。
有几句话可以直观地概括,装配式建筑究竟要改变什么:
1. 像造汽车一样的造房子,所谓的设计施工要一体化。
2. 把工地变为工厂,就是把机械化程度要提高。
3. 把农民工变为产业化,农民工不在工地上施工,在我们工厂里面。
4. 就是要把房屋的建造变为制造。
根据住建部在2015年11月14日发布《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需要达到50%以上。目前,中国已经连续20年,年新增建筑面积超过20亿平方米,但目前装配式建筑占比仍低于3%,所以,未来新建建筑的30%将采用装配式建筑,其市场规模将由每年约3千亿升至3万亿人民币。
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太明显了,现在推广普及的真正阻碍在于成本。
为什么装配式建筑的成本高?
第一,用工厂化生产的这个单品,一定是比现场浇铸的要贵,而人工成本现在还抵消不了这部分差价。
第二,前期的工厂建设、技术研发的成本都摊在里面,只有生产的数量足够大了,这部分成本的比重才能降下来 。
华临绿建项目现场
成本高是事实,短期内也很难改变,但你必须换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比如说,我要把我穿的衣服换成名牌,那可能是贵的。但问题是我换了这件名牌,今天去谈了个一百万的业务,那你觉得这件衣服贵不贵?
装配式建筑的附加值和综合价值,在房产单位已经体现了,万科很早就开始提装配式建筑了。那时候王石到日本去看,看到建筑工业化的建筑,就是产品又可靠,开发周期又很短,那它的开发成本就好控制了。
现在可怕就可怕在,我们大家都是为了装配而装配,设计施工一体化这条线永远都拉不通。
现在,我们做的主要还是预制,是装配式建筑的初级阶段,叫部品化,就是必须有预制构件的介入,下一步就是开始标准化。
以前大板建筑最大的问题是抗震,现在的装配式建筑跟原来最大的区别,就是跟现浇结构的一个结合,并不是搭好就完了。把一些现场方便预制的,对现浇有帮助的地方预制,最后整体还是现浇,达到现浇的结果。
很多人都担心这样的建造方式,会不会让所有的房子造出来都一个样,其实信息化技术和设计能力已经提高了,可以进行组合。
以前连CAD都不很普遍的时候,户型是没办法组合的,现在信息化技术标准的模块可以组合成不同的样子,预制还是那个预制,但是预制的东西和预制后面的支持已经不一样了,所以展现出来的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样。
而且我始终认为,装配式建筑只是一种生产方式,建筑业工业化的一个基础,在它的基础之上,可以生产智慧的建筑,也可以去生产被动房这样的建筑。很多功能性的东西,可以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可以融合进去。
所以装配式是前提,装配式来了之后,无论房产做装配,施工做装配都可以实现,核心就是要把后面的一些东西放在前面。
华临绿建这家公司,底层逻辑是做装配式建筑,然后在装配式建筑的基础上可以开出各种各样的产品形态,我们把这个叫做装配式+。
华临绿建研发中心,就是国内首个装配式被动建筑项目,在装配式建筑的基础上加了被动房技术。装配式属于建筑结构相关的建造技术,而被动房是建筑物理学。
2016年,我们去德国参观了一些被动房,体验非常好。它就像一个保温杯,在保温杯里面加了一套新风系统,做到恒温恒湿。
但是这个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却非常困难。因为国内做被动房的,是把一些原有的房子改造成被动房,原来这个坯子不行,本来就是漏气漏风的,施工结构不过关。
华临绿建项目现场
装配式建筑对传统建筑,也是一个生产方式的转变,所以我们就想到了把这两个技术结合在一起,基地里面研发中心也是在不断的做测试、实验。
之所以要在基地里面做研究院,其实也离不开我自己,对这个行业的一些情节,科班出身的人对知识总是有一些崇拜。
当时,我的老师提过三点对建筑业未来的看法,我一直忘不了:
第一,要营造建筑文明,现在的环境很污浊,我们要做我们自己的建筑文明。
第二,我们要开一所建筑学校,就是说要把这些人才培养起来,真正能够造房子的培养起来。
第三,要建一个建筑的研究院。
我是真的看到了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机会,觉得未来的建筑企业不是这样,这个是我的基点。
如果我觉得这个建筑以后十年、二十年还是这样的,那我也不会回来的,我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就是建筑企业怎么去转型升级的这个点,包括我父亲他为什么犹豫要不要让我回来,也是因为这一点。
他告诉我:如果还是传统建筑业的传统方式,你就不要回来了,太苦了。我也不适合经营,有些人可以是整天吃、喝、接业务,浮于表面,做这种经营性的工作的,我是不适合的。
碧桂园马来西亚项目
装配式建筑来了,这些风气都是可以转变的,这样的转变给行业带来的前景,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
跟外国同行相比,其实我们有很多优势,我们的产业配套,我们的勤劳程度,包括我们自己的工人都比国外要好,而且我们的建造技术,我们的高铁,我们的桥梁、道路这些都已经出去了,为什么我们造房子出不去?
因为造桥和造路,无论是生产过程中的装配,还是设计阶段的装配,都已经实现了,而装配式住房,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议
1.装配式建筑好处很多,但过去几十年却推进速度很慢,原因有几方面:一是整个行业和公众的观念没有改变。二是在形成产业化之前,钢结构、混凝土结构装配式建筑成本,比普通建筑每平方米要高出数百元到一千多元。三是住宅产业化上下游产业链没有形成,仅凭一部分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实验性“住宅产业化基地”,很难形成规模和产业。
2.目前政策大力扶持装配式建筑,为了拿到国家补贴,很多企业为了装配而装配。政策收紧迟早会到来,想要在这个行业深耕,还是得尽早掌握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
文章∣靖博
编辑∣陵鱼
摄影∣黄硕
手绘∣陵鱼
©本文版权归“锌财经”所有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