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大早皓哥就被刷屏了,ofo小黄车宣布完成E2-1轮融资8.66亿美元,由阿里巴巴领投,灏峰集团、天合资本、蚂蚁金服与君理资本共同跟投,再次创下共享单车行业单笔最高融资纪录。阿里此时再次大手笔投入,表明对ofo的支持决心不变,打脸市场质疑。
从ofo成长初期到巅峰时刻,乃至遭遇市场滑铁卢时,皓哥一直力挺ofo,在于看到了ofo的价值和韧性。这个浮躁的时代,人们往往被市场风向左右成墙头草,唯有认真思考,看清本质,才能形成真知灼见。
一、阿里持续看好单车出行,ofo的价值无可替代
“共享单车”赛道价值连城,阿里必然要加大砝码持续投入。
阿里的愿景是为用户提供美好生活,涵盖“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高频的“食”被美团点评切走,口碑联合饿了么狙击;高频的“行”也在滴滴手里,单车是阿里布局“行”的重要抓手。
首先,共享单车的入口价值明显,在人群覆盖面与消费频次上都是毋庸置疑的第一大出行入口,今后延伸低频高毛利业务的可能性也更大,意味着其中的战略价值远比当下高。
其次,共享单车的信用征信价值巨大,且效果显著,芝麻信用超7成免押用户来自ofo。
截至2017年底,芝麻信用累计为4150万用户免押金超过400亿,ofo占其大半壁江山,超70%,同时ofo积极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及自建信用体系,在自身APP内推出信用评分系统,从后台核实对用户信用行为进行加减分。ofo多方面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为加速信用社会的到来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必须站上赛道阿里为何一定要押注ofo?
单车阵营格局已定,哈罗单车主打渠道下沉,ofo是阿里打下一二线城市的必选项。
不管从渗透率、月活还是投车规模来看,共享单车的格局都已趋于稳定。
去年底,哈罗单车先后获得两笔大额融资,扩张迅猛。截至1月20日,它已进入160多个城市,用户数近1亿,单日订单量超1000万,但它的战场集中在二三四线城市,与ofo形成很好的互补。
尤为重要的是,ofo始终牢牢占据市场第一的位置,而最被人诟病的质量问题在资本进入后完全有能力去优化。
QuestMobile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ofo月活跃用户规模达3581.90万,同比增长率达到1678.8%,为总榜单第二,共享单车行业第一。
尽管头部优势明显,但质疑声频起,都聚焦在用户体验上,无非是ofo损坏率高、使用周期短等,在皓哥看来,能用钱解决的事情都是小事。用户体验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资本加持下总会不断优化。
而且ofo团队迭代能力很强,对市场的反应灵敏,早就在提升质量上不懈努力,此前还与专注自行车“百年”的凤凰自行车合作,严把质量关。阿里站在战略高度审视ofo,必然将所有问题全盘考虑过,今后势必助力ofo在用户体验上迈上更高台阶。
最后在政策的缩紧下,“准入牌照”成为稀缺之物,ofo抢先占坑优势尽显。
烧钱抢赛道的黄金时间窗已经过去,无论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都已陆续出台了各项管理办法以及限制供给的措施,现在再想随心所欲地大规模铺车毫无可能。
新入者要拿到“准入牌照”犹如蜀道之难,而ofo有政策壁垒优势。前不久滴滴刚发布小蓝单车在深圳的公告后就遇上政策阻力,深圳市交通运输委紧接着发表声明称,在小蓝单车押金、运维不到位等问题相应处理结果明确前,不得以小蓝单车的名义在深圳运营和投放。
由上可知,阿里一直将ofo作为一大王牌,8.8亿美金融资后的市场格局有何调整呢?
二、各方博弈后的局面,ofo如愿以偿、滴滴妥协、阿里加重话语权
ofo的寒冬已过,春天将至,未来要进一步提升效率和盈利能力。
去年冬天是ofo最为严峻的时刻,上海十年一遇的大雪让路边单车无人问津,活跃度骤然下降,各种关于“ofo撑不住”的谣言纷至沓来,而本次融资让谣言不攻自破,事实总是胜于雄辩。
接下来ofo要精细化运营提高效率,去验证共享单车真正的商业价值。
大资金补贴和采购的玩法已成过去式,回归商业本质、降本增效才是王道。融到钱后的ofo将聚焦于精打细算,谋求高质量的发展。
首先是坚持用户第一的原则,以人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然后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提高运营有效性,比如推出大数据系统,连接“人、车、地点”,通过出行大数据的分析,优化车辆投放、调度方面的问题,平衡车辆供需,并对“沉默车”和“亚健康车”的报修积极响应,从而提升运营效率,实现共享单车的智能运维管理。
通过努力探索更高效的运维方式,减低产品、运营、技术等方面的成本,才能实现盈亏平衡,摆脱行业资本嗜血的魔咒。
滴滴再难坐收渔翁之利,压力之下妥协是从大局考量。
凛冽寒冬是ofo资金链最艰难的时期,滴滴深谙此道,使劲全力想要完成合并,奈何ofo的坚持让滴滴寸步难行。此时未能促成合并,随着万物复苏,后续只会更难。
而且作为ofo的股东,将ofo置于死地对滴滴并非绝对有益。更为重要的是,正面杠阿里意义不大,滴滴最大的敌人是美团,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阿里在口碑、外卖等各条线上能协助滴滴应对美团的威胁。
阿里手握两张王牌,增强在共享单车领域的话语权,且保持ofo的独立性任由其驰骋一片天地。
之前大家质疑ofo后续难以发展,莫过于看阿里的脸色,见风就是雨,尤其是扶植哈罗单车一事,众人皆认为阿里放弃了ofo,其实哈罗单车是蚂蚁金服投资,ofo是阿里投资,相比较而言,ofo是阿里亲儿子,哈罗单车顶多算侄子,亲儿子当然比侄子分量重的多。
而且哈罗单车攻陷二三四线城市,ofo坚守一线城市,即使之后共享单车走到合并,阿里双面下注的话语权也更强。
当然本轮融资过后,戴威依然保持对ofo的绝对主导权。这位年轻的创业者,从始至终一直在坚持自己的远大理想,不断突破以成就伟大事业。即使外界一直否认怀疑,他顶住所有压力,保持初心勇往直前。不如说,正是戴威的坚持,带领着ofo熬过了严冬,迎来了春暖花开。
在行业面临窘境之时,ofo主动成为破局者,带动行业往健康方向发展,那么它下一步战略如何?
三、弹药充实,ofo怎样用好手中的钱?
国库充盈之下,ofo发展的路径也更加清晰。
首要目标是逐步在各区域实现盈亏平衡,并探索更高阶的商业模式。
要提高盈利,无非两条路,一是在存量市场做到极致,二是到增量市场寻找变现手段,后者效果无疑更显著。
高频入口的战略价值极高,能够让企业在增量市场里获得极大的回报,比如美团外卖的流量占整个美团超过50%,但美团并不靠外卖赚大钱,其真正高收益是低频的生活服务。
高频获取流量,低频赚取利润这套逻辑对共享单车也适用,ofo要叠加新的增值服务,实现“高频打低频”。在大出行领域,专车无疑利润最肥沃,专车的客单价为30块,按照25%抽佣,一次可赚7.5块,相当于一辆单车被骑行7.5次才能拿到专车一次的钱。倘若ofo进军专车市场,滴滴的蛋糕要被切走很大一块。
其次加速出海战略,拓展事业版图,做全球化的生意。
国外政府有严格监管和数量控制,存在准入壁垒,于ofo这样的先发者是优势。比如在美国,政府重视“公共路权”,投放自行车需要经过特许批准,且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这是先入者天然的壁垒。
而且国外用户付费习惯相对好,薅羊毛的事儿少,愿意为优质产品和服务支付费用,企业的现金流压力减轻不少。ofo北美副总裁林文欣就曾直言:“美国人口众多,且只要他们认可一样事物的价值,就会乐于购买。目前美国人口和单车的匹配还远没有饱和,未来的盈利空间非常乐观。”
加上海外市场的单位经济模型更优,成本回收更快。避免了直接的价格补贴战,定价溢价空间也高。综合当地物价水平以及汇率等因素,共享单车在英美校园的骑行定价大约是国内的6倍-26倍,成本回收周期被大幅缩短。
最后加大研发投入IoT是差异化竞争关键,ofo必然要通过对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的广泛运用,推动城市的智慧化发展。
万物互联时代是必然趋势,20年前全球互联网化,最近7年移动互联网席卷,未来的20、30年是物联网的时代,一切东西、物品都可以被连接起来。
而共享单车作为第一出行入口,极有可能去引领这个趋势。毕竟,相比电视机四五百万的出货量,自行车已达到千万甚至以后上亿量级,可以连接最多的消费者,获取最多智能设备连接,将是IoT大趋势的直接受益者。
与各种智能设备结合发挥协同作用,针对不同用户群体提供更恰当的服务,积累更多高价值数据和变现可能,是ofo在想要IoT时代完成的事情。
但目前ofo物联网事业还处于早期,资金充裕之下,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做研发技术的突破。随着量级的扩大,在线管理的能力也要不断提升。
四、结语
阿里决不允许滴滴快递合并之事再现,步步紧逼之下,滴滴终于松口,此番投资ofo说明阿里决心十足,势必要在出行领域抢占席位。
单车出行旺季即将来临,历经风波的ofo,仓廪足而无畏,跃跃欲试准备大显身手。博弈还在继续,终局几何,敬请期待。
文:钱皓,盛丹丹亦有贡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