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特辑: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中国一年,全球十年?!

开年特辑: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中国一年,全球十年?!

开年特辑: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中国一年,全球十年?!

“这里有大把的赚钱机会,遍地黄金,留在国外干什么,再不回来就错过了。”

这个世界真疯狂,回来简直适应不了,放到5年前我根本不敢想象国内是这样。”

每个从国外回来的人都会这样惊叹。

开年特辑: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中国一年,全球十年?!

也许在我们看来,从2012-2017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只是普通的5年,可能却因为其独具特色的经济形态和商业环境,成为值得被记住的一个阶段。

5年时间,淘宝和京东已两头独大,四通一达的物流配速令人惊呆;微信支付宝不可或缺,上到大小商家,下至街头小贩,移动支付成了生活必须品;高铁速度已不亚于飞机,春运60%以上的运输压力,都能轻松应对。

5年前,出国回来的人常感叹,国内发展太慢,美日如何如何先进,随便一个上市公司都能碾压地方研究所的科研能力。而5年后,他们纷纷回国,拿起了锄头和铁锹,吃起了从前看不上的窝边草。

那些曾经因看不懂的批评声,逐渐被“中国才有更多的机会”而取代。

但“机会”的另一面,是满街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对着手机拍Gif的东北老铁,形形色色的零食货架、货柜,还有热闹无比的区块链和ICO,众多新事物新理念一涌而来,让人感叹,“骗子太多,傻子根本不够用”。

开年特辑: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中国一年,全球十年?!

在那些久居海外的人眼里,中国过去5年发展的太快了,快到他们怕下次回到国内,已经错过所有商机。

世人常说水至清则无鱼,对商业来说,越浑的水,越有机会摸到大鱼,从而让财富的指数级增长和社会地位的飞跃,有了可能。

但飞奔的中国经济,有太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01

为了无人而无人的新零售

2013年,地产行业遇冷后进入新的狂欢期,各地地王频出,致使房价上涨预期快速加剧,当年北京地王的价格是,7.3万元平方米。

同年,阿里巴巴香港上市受挫,次年终于投入华尔街的怀抱。

当年快消主流渠道依然是连锁大卖场、个体超市、夜市地摊和5元店,那是沃尔玛、家乐福最后的挣扎

今年2月,家乐福已经基本向中国互联网公司“投降”,而三年前,关于家乐福的新闻,还是“大变革:未来3年将进驻到约100个城市”。

就在2013年,文哥看着国内房价逐渐抬升,他打消从日本回国的念头。5年过去,他日本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过上了同龄人眼里“好山好水好寂寞”的移民生活。

开年特辑: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中国一年,全球十年?!

来自中国的业务络绎不绝,直到去年,他好不容易抽出时间回国一趟,结果,无时不刻的震惊成了他回国之后的常态。

再回故乡,自然是要拜访下老朋友,打车路上,无论是车载广播还是路边的广告,处处都是“马爸爸”推崇的新零售。

到了朋友的公司,他一进门又被3-4个零食货架所吸引,出于好奇,他一边拿手机扫,一边找朋友问。甚至在饭桌上,还听几个朋友说要去做无人零售店,而更令他吃惊的是,居然他们说用几页PPT就能撬动千万融资。

有那么一瞬间,文哥觉得自己就是个乡下来的傻X。他不禁反问,是不是自己已经被时代抛弃了。

在日本,便当和便利店随处可见,你看不到这种类似集装箱的无人零售便利店,也看不到写字楼和酒店里的无人零售货架,当然,也没有花花绿绿的共享单车。

文哥说,他对日本无人零售的唯一印象是,在一个欧美品牌的超市里看到的一条自助结账的通道,好像还是个外国的牌子。

要说“无人零售”这些年在日本毫无建树,也对,也不对。

开年特辑: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中国一年,全球十年?!

冰淇淋、饮料(咖啡和各类软饮料)、香烟,是自动售货机最常见的三样商品,当然还有一些情趣用品也通过这样的形式和消费者见面。

在文哥看来,国内炒热的无人零售货柜或者无人零售店,无非是自动贩卖机的放大和升级版。

在日本从自动贩卖机上刷一包420円的万宝路爆珠,只要一张西瓜卡,比起扫码、授权、结算付账快上不少。

“足够方便了。”他摇摇头,叼着烟,暗暗思考说。

那么,为什么日本不通过无人概念去重塑零售业态,尤其是在人力成本如此高的情况下?

据文哥了解,日本服务员的一年收入,折合人民币至少20万人民币,当然生活成本相较国内确实高一些。

在日本,便利店门口的咖啡、关东煮都是自助的,付完钱给你个杯子,然后自己装。也没人盯着你看,到底拿了多少东西。

开年特辑: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中国一年,全球十年?!

一般日本的便利店,400平以内,也就2-3个人员工当班,通常都会有一个华裔。除了便利店,药妆店、箱包店等,华裔导购也是这里的标配。

很多事情,是机器取代不了。尤其顾客进门时,温暖、礼貌的微笑,而是冰冷的机器和RFID无法传递的。

便利店的起源地都不尝试的无人零售,成了国内资本热捧的风口,为了无人而无人的新零售,让人确实有点看不懂。

回到日本的文哥不禁感叹,现在的中国真是一个喧闹的社会,闷声发大财,好像不再是大家认可的商业逻辑,那些曾经站在时代浪潮上的人,似乎总是能够找到一个又一个让人拿出毕生积蓄的新风口。

02

硬件生产的前世今生

老李在美国的时间更长,再次在国内见到他,是在他上海的新办公室,他靠着沙发,一脸的春风得意。

距离他第一次出差美国,已经过去差不多15年。那会儿IBM和微软在北京的写字楼车水马龙,如今,却是门可罗雀。

三年后他MBA毕业,先在美国摸了一圈,然后亲自组建团队,在美国再次创业他做了现在这家智能硬件的公司。产品主攻海外市场,但总部却在国内,这几年恰好赶上了智能家居起起伏伏,在美国和中国之间不停地来回跑。

开年特辑: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中国一年,全球十年?!

川普上台后,吸引了本土制造业和生产型企业往回搬。但这事只有大厂可以干,其他制造业依然散落在全球,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勇气。

国内制造业,出海逆袭的机会,似乎来了。

虽然美国的硬件团队都非常牛,但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而多多少少又感染了乔帮主的完美主义,所以整个过程非常的缓慢。

但受制于生产能力和供应链配套,成了他们的软肋和致命伤。在美国开一个简单的模型,可能超过6个月。

欧美的智能硬件市场不同于中国,没有价格战,活下来就意味着活的滋润。

而地球的另一端,世界加工厂的中国却是另一方景象。

跟美国硅谷呆板和学院派的作风比起来,深圳华强北“浓厚”的商业氛围就显得赤裸和粗暴,在这儿,只要出钱,没有什么做不出来。

老李的美国朋友,半年时间就开了一次模,后来真的受不了了,开始飞深圳开模。

开年特辑: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中国一年,全球十年?!

“以前6个月迭代一次,现在2个月能迭代6次。”通常一个礼拜就完成一次开模,最长也只要2周。

按理说,源源不断的订单和赚不完的钱,但这些国内的工厂,他们活的好么?

答案是否定的。

老美精明的很,基本能算到0利润,国内的生产商只能赚点出口退税,因为你不做,有的是人抢着做。

行业太透明竞争太激烈,价格战成了首选,而结果就是大家都没饭吃。

没有更好的产品设计,没有更新的技术研发,只有一条条空置的流水线和无人问津的大门。

所以国内市场一家独大没什么新品牌出现也没什么好奇怪,要么补充小米的生态链,被收购,要么,就是等死。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不同的世界,是差不多的尴尬。

在中国,就是这样的现状,这是一个多么疯狂的世界,疯狂到没有人敢停下,企业家的自杀,程序员的猝死,虽然悲伤,但不再那么难得一见。而我们的产品高速迭代都是这样换来的。

03

以后要靠无人机?

外卖市场兴起后,穿着红黄蓝各样颜色的外卖小哥,成为了国内大街小巷一道新的风景线。

风调雨顺或是暴风骤雨,外卖小哥都骑着他们的小电驴,甚至不惜闯红灯,骑机动车道,也要在准点送达。

跟快递小哥一样,他们是千禧年之后,大部分白领最“亲”的人。

Peter大概2年前留学美国,去年12月,他回国做了个小手术,休养了一段时间。

开年特辑: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中国一年,全球十年?!

美国的外卖一般在15-20美元起送,跟“30减12”或者“50-25”的满减优惠不同,不仅没有优惠而且还要不少的小费。

而这个小费,大概够吃一顿国内的外卖了。

除了贵,另一个特点是送餐慢,1个小时都不一定等来,而且你还没辙。

想投诉?人家也从不承诺30分钟必达。万一外卖小哥不开心,怕是就没有下次了。

费城也有外卖平台Grubhub,但Peter一年也没用几次。

小城市没那么大需求,没有那么多订单。美国大多是“955”的工作时间,周末以家庭为单位聚餐吃饭。而且速食文化和素食文化又十分盛行,大多数人都追求健康营养。

在Peter的印象里,美国人更习惯在餐馆酒吧的特价时间,吃点美食,喝点小酒。大部分人下班开车穿过街道,回到郊区的房子,在自家边上的town里,吃顿晚餐犒劳一天辛苦工作的自己。

互联网红利,仅仅适合那些人口溢出的城市,而那里的生活似乎总是充满了省吃俭用的挣扎。

回国之后,Peter陆续看过几个关于外卖小哥的新闻和资讯,美团发展那么迅速,可外卖小哥的待遇和地位似乎丝毫没有提高。

想想国内那些外卖小哥,再看看美国,他突然觉得有点无奈。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同为服务行业,站着的人眼里看不到跪着的人。

开年特辑: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中国一年,全球十年?!

同美国一样,日本也是类似的情况,外卖的价格,较堂食,价格至少贵30%。

虽然日本便当随处可见,但配送的人力成本实在是太高了,跟国内的“廉价”外卖不同,在日本吃外卖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在日本人眼里,真的要省钱,就家里做了带到公司。零售超市有很多半熟的即食食品,自己做起来也不麻烦,而且,本身便利店覆盖广,微波炉速食都能解决这些事情。

“所以,换个角度想想,一份30块钱还有减免的外卖,里面到底都是些啥?打包好,刮风下雨都有人配送几公里,完了还不能超时。”

“想想这些加起来要多少钱,完了说外卖的价格还要比堂食低!”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商业逻辑?你根本看不清,也弄不懂,从所谓的拼技术、拼产品,到拼规模,最后不过是拼融资和补贴。

这样的商业真的合理吗?

在中国,没有老经济,只有新商业,可是在新商业环境下,过度宣传概念、融资烧钱补贴、一味追求快和新、神化巨头和财富崇拜……这些只是过程中的阵痛,还是不能解决的症结?

过去的五年,中国涌现了太多独角兽,也许不曾参与,但一定有所听说。下一个五年,是这些独角兽变得更巨大,还是他们会轰然倒地,谁也说不准。

开年特辑: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中国一年,全球十年?!

文章∣启明

编辑∣强强

摄影∣黄硕

手绘∣陵鱼

©本文版权归“锌财经”所有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8-03-01
开年特辑: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中国一年,全球十年?!
“这里有大把的赚钱机会,遍地黄金,留在国外干什么,再不回来就错过了”。“这个世界真疯狂,回来简直适应不了,放到5年前我根本不敢想象国内是这样”。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