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新商业、新思想、新技术不断涌现的新时代,大多数人关注的也是新生代的成功故事,可是,回过头来,再看那些坚持在传统行业的老匠,他们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成为被淘汰的人,而是用年轻的心态、先进的技术、优秀的管理,低调专注地跑到了别人的前面。
今天,锌财经带大家了解的就是一位领跑电梯制造业的老人。
2016年的炎夏,工人阶级出身的邹家春站到了资本的最高峰,带领着十余位老工人敲响了深交所里的铜钟。这一年,他55岁,一起敲钟的老工人也是几十年前,从国企跟他逃离出来的那一批人。
“一个人都没走,有的还在沪宁做老工人,有的已经从沪宁退休,但就是一个人都没走。”邹家春又强调了一遍。
从一家上下只有十余位员工的作坊式小厂子开始,到成为行业的隐形冠军,终至深交所敲钟,邹家春花了22年的时间。
22年的时间,让小邹变成了老邹,但在与锌财经长达5个小时的交流中,老邹却没有显出任何的疲态,他说在前两天还在自己开车出差,从南浔到昆山再到上海,谈完事情之后再回杭州,差不多500公里。
沪宁的董秘宋青云说:“沪宁是一家小而精的企业,即便是上市,也不会有爆发式的增长。从整个行业的上市公司来看,沪宁的利润排在倒数中的10%里,不可能归类到‘大公司’的类别。”
聚焦新商业,关注80后企业家,这是锌财经一直在做的事。即便是对邹家春这样的老一辈企业家,锌财经还是试图挖掘他骨子里的“新”。
“到底互联网能救国还是实业能救国?”邹家春反问一贯以“新商业、新思维、新模式”为标的的锌财经创始人潘越飞。
一个几乎不懂互联网、不懂金融、不走在世界前沿的老头如何把一家作坊做成了一家上市公司,如何让几个零件敲响了上市之钟。
“新”与“旧”之间得到了碰撞。
1 放弃“高薪”职位,只为实现工资翻倍的“小目标”
拿着90多块的月薪,当时已是绝对的高收入人群,并且挂着正六级检验工的管理层头衔,每天的工作轻松而惬意。有这样的待遇和地位,是那时候的旁人所羡慕不来的,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所无法理解的。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其实更多的人根本无法理解“创业”这个词,甚至包括邹家春自己。他说:“想做点事情就出去了,最高的目标就是比工厂里多赚个一倍,根本没想过搞这搞那。”
上世纪80年代工资单
所谓“创业”,在那时就是一个新的甚至是没有的词。邹家春“出走”国企,也无非是换一个地方生产零件罢了。
代加工、赚差价,如果放到现在,一定是最low的创业模式。但如果倒退几十年,代加工生产却是一个有利可图的创业模式。
但邹家春另起炉灶的第一锤并不是敲在了电梯部件的零件上,而是敲在了东风汽车的减震器上。100多斤重的零件,能赚取20块钱的加工费,一个零件的利润相当于之前一个星期的工资。
本着收入翻一倍的“小目标”,邹家春和另一个合伙人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当然,那时候还没有先进的科技、没有现代化的流水线,更没有大把的钱可以烧。
技术和经验,是邹家春仅有的资本。“勤劳致富靠双手”,也是那个年代最好的写照。
邹家春亲自指导UCMP相关操作
在1978年之后改革开放的第一波浪潮里,民营经济已经初现“星星之火”的态势。但在国有资本和计划分配制仍占主导的大背景下,民营资本还是过于弱小。
“过去不像现在,你说你是民营企业,人家国企不太愿意跟你玩。国企多大,你多大,是不是很多东西你就造不出来?但只要你造的出来,那就是短缺资源。”邹家春回忆起那段历史。
即便是放到现在,要是能造出别人造不出的东西,应该也属于“短缺资源”。
从学徒到六级检验工,十多年的一线工人,也让邹家春实现的不仅仅是“工资翻倍”这一个小目标而已——出走国企7年之后,邹家春和合伙人的小作坊已经能创造400万的销售额了。
在最疯狂的时候,为了给当时国内最大的扶梯品牌西子电梯生产配件,一班人马加班加点还不够用,就再加一班,24小时两班倒。“加到吐血也要完成,没办法,人家第二天就等着装梯。”那时的小邹亲自上一线,陪着工人赶工期,他说老板自己就是最好的厂规制度。
当时的火爆,也让邹家春感受到了国内的电梯行业正在迎来春天。
然而,盛极而衰、合久必分这样的古语老话从来不是空穴来风。邹的合伙人甚至是一个比邹自己资格更老的老工人阶级,对其而言出逃国企已属不易,400万的销售额也证明了他的选择的无比正确。
温柔乡美酒易醉,难得清醒有几人?七年的奋斗,把邹和合伙人的财富带到了一定的高度。“代加工这条路一定走不远。”邹家春希望可以“变”。
但这一回,邹家春和他的合伙人没走到一起,也最终分道扬镳。
2 从小作坊到上市公司,制造业的生命是工艺
1996年,35岁的邹家春又开始了“二次创业”,这也是现在沪宁股份诞生的摇篮。与第一次相比,除了技术和经验之外,还多了7年里累积下来的客户资源。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国内又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发展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非公经济的活力也愈发地展现出来。
“有乐趣吗?没乐趣,整天摸着铁能有什么乐趣?也不存在什么假期,一年365天,300多天都在上班。”那时候的老邹还是小邹,每天踏着28寸的踏板自行车,骑1个多小时上十几个小时的班。
车间员工正在装配零件
没有艰苦奋斗,哪来的幸福生活?在现代人看来,这是最好懂却最难实践的一句话,在老一辈创业者的眼里,却是一条不二的守则。
谁也不会想到,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当时的沪宁小作坊就迎来了一位大客户——日本东芝集团。
能与东芝合作,或许真的有一丝的运气成分。东芝原来的供应商在供货上出了问题,这才给了沪宁这次机会。
日本对机械零件的要求也极为苛刻,即便是开始与沪宁有了接触,但也并没有想让沪宁成为他们的供应商。他们也不相信一家只有十几个人的小作坊,能够生产出满足东芝电梯整梯配套的零件。
刚开始,沪宁担任的更多的是顾问角色,帮助东芝找各种各样的问题。厂房的破旧并不能掩盖老工匠们的手艺,东芝方面也逐渐感受到了沪宁的专业程度。于是,东芝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了沪宁一次为其新梯种生产配套零件的机会。
沪宁某一道生产流水线
这正是邹家春提出的“走一线品牌”的第一次考验。
当时东芝的专家过来考察,沪宁的硬件绝对不是加分项。考察的议程从上午开始,一直到下午三点多,中间不休息不吃饭。三点多第一轮议程结束的时候,原本越好去西湖边用餐,但又被临时的问题耽搁到5点多也没去成西湖。
邹家春说当时的态度就是:他们想做么做就陪着他们怎么安排,企业虽小,精神要在。
“成功了,当然成功了。现在东芝依然是我们的大客户。”现任沪宁副总经理邹雨雅说,“当时东芝方面的专家亲自到当时的小作坊里来测验,最后通过了。”
在第二年,就拉住了东芝这样的国际一线电梯品牌客户,200万的年销售额,也让起步阶段的沪宁稳住了第一步。
如同邹家春所说的,电梯配件的生产制造属于“短缺经济”,在20年前绝对是“高端制造业”。“我也认准了电梯行业的’黄金30年’。”邹家春说,那时候他就对这个行业充满着自信。
半自动激光切割
“代加工不是我要走的路,如果要走这条路,当时也就不跳出来自己干了。我要有自己的产品。”邹家春在小作坊里就把“创新”这两个字浇筑到了每一个零件里。
在邹家春的办公室,也能够闻到浓浓的机油味,办公室直接跟生产区相连,他说,他熟悉车间里的每一台机器、每一个零件。走进生产区,我们看到新的机械手臂正在运作,机械手段已渐渐把一线工人变成“装卸工”和“输入员”,现在的沪宁,已经用上了机械化的操作流程。
正在运作的机械臂
“产业虽然老,但还是要跟得上科技的,而且这并不代表老工人会失业。”邹家春并不认为机器会完全取代人工。
所谓机械自动化完全取代人工的都是不懂真正制造业的人。老师傅的经验是制造业永远不可或缺的,机器在做的事情只是在把人设定的标准复制粘贴,只是一道程序,完全没有技术可言。
新产品需要如何改良、如何设计、如何创新,那只有老工人老师傅能够完成。邹家春说,效率无疑是提高了,但真正懂产品懂技术的人却越来越少。
而这,或许是制造业再突破的一个瓶颈。
3 不懂资本和营销,却要创新的“老工匠”
东芝作为一家日企,自然也有着强大的日本企业文化特质。当企业的态度、工作方式得到他们的认可之后,就会对其建立足够的信任感。自从东芝选定沪宁成为其某梯种安全钳和缓冲器的供应商后,中间就再无第二家,哪怕是之后旧梯种被新梯种代替,沪宁依旧供应90%的配件。
在实体制造业的范畴,所谓“创新”,也绝不是从有到无的模式,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的改良。“就是比别人好一点,那就是你的优势。在制造业里,所有的‘为了创新而创新’都是扯淡。”邹家春说。
邹家春(左一)亲自介绍产品
目前,沪宁掌握的最核心技术之一是滚轮导靴技术。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恢复时间还维持在60-120秒的行业水准下,沪宁的滚轮导靴恢复时间已经缩短到了2-10秒。
“亲自挂帅48小时,把这个技术搞出来。不搞不行,一定要通过别人的认证,通不过就换别人家的东西,我吃过这个亏。”即便是现在,沪宁的滚轮导靴技术仍然没有申请专利,相关的配方被拆成几份放在几个毫不相关的人手上。
从建立之初到2006年,这10年里沪宁一直是西子电梯缓冲器的最大供应商。10年的合作让沪宁有了过分的自信和惯性思维,当西子告诉沪宁需要进行E3认证的时候,沪宁并没有放在心上。最终的结果是,几乎所有的缓冲器都被西子的合资公司换掉了。
这次事件给了几年来顺风顺水发展的沪宁大大的一记闷棍。吃过亏之后的沪宁也瞬间清醒,既然制定了“走一线品牌”的方向,就必须符合国际化的标准,这也才有了“老邹挂帅”的故事,也才有了沪宁安全钳、滚轮导靴的王牌。
沪宁从“厂”到“公司”再到“有限责任公司”,以至现在的“股份有限公司”,邹家春把沪宁从一家作坊带到了深交所的证券交易所,他花了22年的时间。
能一步步走上山顶,可见整个市场是好的,但如果同邹家春说的一样,那电梯行业的高速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而蓝海过后就是红海,免不了厮杀。
回忆起整个电梯大市场,邹雨雅说,2015年整个行业陷入了价格战。“国产代替进口,较次的材料代替优质材料,只要能够通过验证,价格怎么低就怎么来。”
但作为一个零失误的行业,这样的生态是不可能存在的。2016年,国家出台了新的电梯行业安全标准,提高了准入门槛,当时跳入蓝海混口饭吃的企业日子也不再好过。
现在的制造业,如果造的也是别人能造的东西,那结局往往就是“死”,能做技术,能为人所不能为,才是活下去的根本。而人,就是关键。
沪宁的核心团队
现任沪宁产品开发中心总监的姚荣康,在上海交大读研的时候就与沪宁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我的毕业设计遇到了难题,是在老邹的帮助下才攻克了难关。”作为交大高材生,本有更多选择机会的姚荣康,最后还是选择了沪宁。
“从来不看员工的打卡,也很少开会。我不认为,劳动纪律能够100%保证一个企业的运行没有问题。”作为老一辈的企业家,我们从他身上又看到了“不老”的东西。
这样的模式有问题吗?有问题。但又不得不佩服,邹家春把最开始一起为了赶工期而“做到吐血”的创业元老,都带到了深交所敲钟。20多年,100%的留职率,试问几家公司能做到?
邹家春说,他想做“百年沪宁”,但问他怎么设立阶段性目标,来最终实现这个大目标时,他却回答,“没有目标,从来没有目标”。
他说,做好过程,做好产品,自然而然就在走向百年沪宁的路上。
这是锌财经记录的老一辈创业者,他不跟你讲资本、不跟你讲营销、不跟你讲互联网和流量,但是能跟你讲他的产品,能跟你讲他这一辈子如何在专心做好一件事。
这正是当下,需要很多人反思的。
QA
Q:现在的制造业和过去有什么不同?
A:过去要靠技术,那个时候车工有八级车工、八级钳工,是有级别的,靠的是我们的劳动技能。所以,过去的劳动是以人的技能为主的,后来呢?就变成了人成为某一个机械上下间的装卸工。比方说一个自动化设备,现在操作员只要把它拿上去,做完了以后拿下来,是不是人就成装卸工了?现在更进一步了,所以我认为人的技能是分散布局,现在我们把操作员工叫什么,叫做检验和设备的维护工。比方说现在有机械人了,不需要人装卸了,经过编程就能用机器人来负责上下间了,那你还用这个人干什么,按照道理来就是无人化了嘛。
Q:现在电梯行业的标准如何制定?
A:标准本身就是个协商的一个过程,就各个利益大家协商的过程。国内整体还不具备高水准水平的时候,或者是达到那个水平的时候,他的成本很高,你的成本很低。那你想想看你制定标准的时候,你说1600万次,其他利益方成本很高,那你做得到的话,你就做垄断了。大家说不行,那么协商了,最终协商来协商去变成200万次,是这么个意思。
议
1.“到底什么能救国?”,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100年前的“纺织大王”张謇已经给出了答案,不同时代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商业主题和商业任务,这是和时代发展与社会背景紧密相连的,泡沫终归会成为泡影。
2.在锌财经过往的报道中,“新商业”、“80后”占据了主流,但这次在与“老经济”的交流中,的确看到了“新商业”不具备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对80后企业家来说就是新的,是需要学习和慢慢消化的。
文章∣陆吾
编辑∣强强
摄影∣黄硕
手绘∣陵鱼
©本文版权归“锌财经”所有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