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蓝单车终于找到接盘方了。据网易科技从多位滴滴内部人士处确认,滴滴出行已完成对小蓝单车的收购,双方已经在今年元旦期间签署了收购协议。此外据36氪的报道,滴滴内部也在孵化共享单车业务。
在此之前,业界普遍认为,共享单车市场已经形成了ofo小黄车、摩拜单车两强并立的局面,其他共享单车的市场空间并不大。不过,随着一系列新的巨头的加入,如今共享单车市场又冒出了两个正在崛起的新巨头。
先是哈罗单车的崛起。去年12月,哈罗单车先后获得了两轮共计33亿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复星资本、蚂蚁金服、GGV(纪源资本)等重量级机构。在此之前的去年10月,哈罗单车已经被上市公司永安行旗下企业——永安行低碳收购,双方的共享单车业务合并在一起。
再就是滴滴出行正在对小蓝单车的收购,如果滴滴出行向小蓝单车注入资金和流量资源,不仅能够救活目前已经陷入窘境的小蓝单车,还能够帮助其进一步扩大规模。此前,由于小蓝单车略显奢侈的产品配置、更好的骑行体验,加上极具侵略性的价格,在共享单车领域的口碑一直很好,也是很多用户的骑行首选。
老冀查了一下知名市场调研机构易观千帆的数据:去年11月,共享单车市场的前几位主要参与者的情况如下:
共享单车市场主要参与者2017年11月市场数据
(数据来源:易观千帆,月活跃用户数据来自于主营APP,不包括从微信、微信小程序、支付宝等第三方接入的用户。)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国内共享单车市场,ofo小黄车和摩拜单车已经占据了较为明显的领先地位,酷骑单车已经被创始人甩卖给了不明第三方,目前这个市场的变量只剩下哈罗单车(包括永安行)、小蓝单车了。滴滴出行在此时收购小蓝单车,也是为了尽快把握住这个可能的市场变量。
那么,做汽车出行的滴滴出行,为什么要收购做自行车出行的小蓝单车呢?
首先,这与滴滴的整体战略有关。
滴滴的使命是“让出行更美好”,要做的是一站式出行平台,在滴滴出行APP当中,除了各种汽车出行方式之外,还有公交车出行和自行车出行。如今在交通状况复杂的大城市中,自行车出行一直都是汽车出行和公交车出行的有力补充,滴滴当然不能少了这一块。
如今的滴滴出行也面临着增长放缓的挑战。根据易观千帆的数据,去年11月滴滴出行的月活跃用户为9243万,相对于上个月下降了2.8%,这也是近几年来的首次下降。与比去年2月相比,去年11月滴滴出行的月活跃用户也仅仅增长了3.6%,增长力度大不如前。因此,滴滴收购小蓝单车,也是为了寻求下一个增长点。
数据来源:易观千帆
其次,滴滴也是为了在汽车出行的边界筑起更高的围墙。
对于任何一个市场来说,入侵都是最容易从附近发生。对于任何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来说,当它掌握了海量用户资源之后,向周边扩张也是最符合逻辑、也最容易成功的策略。阿里巴巴做好了淘宝之后接着做天猫,因为无论是C2C还是B2C,都只不过是电商的两个分之而已;腾讯做好了端游接着做手游,同样比那些没有端游基础的公司更容易成功。
如今,两大共享单车巨头摩拜和ofo,似乎也有意拓展汽车出行市场,如摩拜已经接入了首汽约车和嘀嗒拼车,如今部分用户的摩拜APP上已经能够看到“顺风车”的选项。未来,ofo同样也有可能进入汽车出行市场。
最后,滴滴是为了应对ofo融资后的变局。
据《财新周刊》报道,ofo正在启动新一轮融资,主投方是阿里巴巴集团或者蚂蚁金服。要知道,滴滴曾经主导了ofo的前一轮融资,并成为仅次于管理层的最大股东,并且向ofo派出了好几位高管。不过,ofo管理层似乎并不愿意成为滴滴的棋子,前不久,滴滴派驻ofo的几位高管竟然集体“休假”。
如果ofo新一轮融资成功,势必会稀释滴滴在ofo中的股权和话语权,滴滴将ofo纳入公司未来业务版图的希望也将告吹。
正是因为以上三大原因,滴滴才会在最近突然发起对小蓝单车的收购。一旦收购得手,估计滴滴会将还在开发中的共享单车业务与小蓝单车的业务合并,加速在共享单车领域的扩张。
随着哈罗单车的强势崛起和小蓝单车的起死回生,未来共享单车领域还有可能出现新的变局。
如果希望与老冀有更多交流,请加老冀个人微信:rouqinghufa。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