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计算的“战争”依旧如火如荼。
从去年就燃起来的价格硝烟依旧没熄灭,此起彼伏的“1分钱中标政务云”的消息,让人惊喜又惊吓。“喜”的是政府正在释放出接受公有云的信号,“吓”的是这种赔钱式的攻城略地;另一边,技术追逐的赛道同样是热火朝天,网易云一年内就在全国建了6家联合创新中心;阿里云、腾讯云在同一天宣布与英特尔合作,发布定制版服务器。
不管是“占山头”还是“揽技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云计算成为大数据、数字化,以及实现人工智能的基础,全面上云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共同选择。
于是我们看到,华为云成立云业务部,高调进军公有云市场;百度云整合ABC(AI、Big Data、Cloud Computing),想要通过AI打开与其他厂商的差异化竞争;阿里成立达摩学院,以期对云计算领域的技术革新;网易云在业界首推专属云,提供了公有云和私有云之外的第三条道路;兴业银行和掌上银行也开始发力金融云……
好一派欣欣向荣的云上之景。
不过,纵观当前国内的云计算市场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四股势力:以阿里云、腾讯云、网易云为代表的互联网系云,以华为为代表的传统IT云,以电信、联通为代表的传统运营商云,和以Ucloud为代表的创业云。
四军交汇,互联网系或将成为主流
互联网系云这一股势力,内部也存在分化。以BAT为代表传统互联网巨头在云计算上布局早,也占据着比较高的市场份额。而在阿里、腾讯和百度这三家中,以阿里云领先优势最大,并且在不断扩大。根据IDC发布的2017年上半年中国公共云aaS市场份额调研结果,阿里云市场份额比2016年底上升7个百分点,市场份额扩大至47.6%。
与BAT全面面向开发者不同,互联网系云的另一支走的是垂直化的道路。例如京东在自身业务的基础上,重点发力电商云服务。虽然面临着“国内阿里云,国外亚马逊AWS”的生存压力,京东云还是在电商云领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而网易云虽然入局较晚,但是走出了“场景化云服务”的路子。也就是说,不在IaaS公有云上与巨头死拼,而是提供场景化、功能性的云服务来解决市场上多样的开发、运营等层面的需求,被称为“最后一公里的云服务”。这一思路下,网易上升势头明显,在eNet联合Ciweek发布的《2017云计算企业百强榜》中,网易云已经跃升至互联网系云厂商排行榜的第四位。
第二股力量来自传统IT巨头,和互联网系云相比,他们的实力也不容小觑。其中,华为凭借以电子设备为核心的主营业务所积累的用户资源、硬件能力和渠道优势,迅速在云计算领域占领优势,华为已经从我们印象中的“硬件厂商”全面迈向云服务。
由两大运营商:电信和联通组成的第三股势力很特殊,他们的主要客户来自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这块庞大且稳定的市场让电信和联通稳稳坐牢各个云计算排行榜前五的位置。
在互联网、传统IT和电信运营商的夹击下,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创业公司,比如Ucloud和青云。对于Ucloud来说,本土云计算的激烈竞争,迫使他们“出海”寻求出路,目前拥有8个海外节点的Ucloud在国内也积累了一定市场认可。作为第四股力量的创业公司同样不能忽视。
四股势力谁能更胜一筹?
首先,拼价格。就目前的趋势来看,云计算行业内的价格战争仍在存在,如果这一趋势持续,资本雄厚的互联网系、传统IT系和电信运营商系,显然要比创业系云撑的更久。
其次,拼技术。目前,四大类型都有投入自己的技术研发工作室:阿里达摩学院、腾讯科恩实验室、孵化网易云的网易杭州研究院、华为2012实验室、电信云计算重点实验室、创业团队研发组……技术还未成为拉开差距的决定性因素。
但是,从互联网上半场积累的技术实力、技术人才吸引力和品牌潜力来看,互联网系还是具备相当的优势。最后,除了价格和技术以外,整个生态才是商业故事和利益的核心,我们也许可以大胆判断,从来都善于整合内外部资源的互联网系企业,能够凭借完整的服务能力和生态能力,在云上飞得更高。
互联网系云上如何“翻筋斗”?
既然互联网系云这一类型有望在四股力量中取胜,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互联网系的这片领空中,哪片“云”占据优势?谁又有可能扶摇直上成功突围?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来看看互联网系云玩家各自的布局。
阿里云可以说是国内云计算行业最早的入局者,2009年9月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的成立,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国内云计算产业进入了实质性发展阶段。到现在,阿里云在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公有云服务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的优势。而所谓的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是云计算的一种,和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和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不同,IaaS更像是水厂和电厂,是云计算的基石。
2013年才入局云计算的腾讯选择从自己最擅长的游戏切入,随后又逐渐开放了多个云服务:视频云、金融云等等。在金融云领域,腾讯与阿里有相当多的对标产品:QQ财付通、微信支付、网络银行等。除了金融云以外,目前腾讯云也已经在多个领域和阿里云形成竞争。
而提到百度云的产品,最让人熟悉的就是百度云盘了。相对于阿里倾向于Amazon的思路——以IaaS为主,也有部分PaaS,百度云更倾向于Google的思路——SaaS+PaaS。今年,百度云又发布了XPU(云计算加速芯片),FPGA/GPU云服务器等代表ABC技术融合的新产品和服务框架,主要是想过AI打法来缩小与阿里云、腾讯云的差距。但是其落地场景在数量上优势并不明显,其能否以人工智能为突破口,还要打个问号。
网易云姗姗来迟, 2015年底才对外开放,和其他云玩家不同,网易云避开了传统的竞争激烈的IaaS领域,而是选择从基础服务、产品研发、运营、客服等业务层面出发,解决具体场景下的需求,也就是所谓的“场景化云服务”。随后,网易云针对不同的场景先后推出了云计算基础服务(网易蜂巢)、通信与视频(网易云信和视频云)、云安全(网易易盾)、全智能云客服(网易七鱼)……除此以外,还有网易猛犸和网易有数等大数据产品。虽然入局仅仅两年,网易云的场景化云服务目前已经吸引了40万企业客户。
网易云差异化的打法还不止于此。一般来说,云计算按照部署方式可以分为公有云、私有云。公有云的服务器是部署在互联网上的,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它,这就不可避免的增加了安全风险。而私有云的服务器是部署在防火墙内的局域网内,只有局域网内部的人才能访问它,安全性提高的同时,开发和运维难度也加大了。
目前,大部分的云计算都是公有云,网易云在公有云和私有云中开创了另一种选择——专属云。专属云其实就是企业级的公有云,因为像公有云一样,拥有低运维成本、高性能、抗攻击等特点。但超越公有云的地方在于,专属云因为硬件资源隔离,没有公有云的安全风险。
“云”上之争,未来走向何方?
可以看到,阿里云和腾讯云激战正酣,百度云全面发力AI试图迎头追上,而网易云走上场景化云服务的差异之路。
各家法宝都已初见端倪,而谁笑到最后,对于巨头们而言,关键因素已不是一次次刷低的价格。具体来说,资本运作的逻辑在技术的市场上,不再是简单的规模经济,增量作为X因子,更有撬动全局的爆发力,而这,也是云计算市场未来的看点。
而纵观整个云计算江湖,IaaS独占全球云计算细分市场66.7%的市场规模。国外,亚马逊AWS所存储的数据量是包括微软、Google、IBM、阿里云、Oracle等在内的7个对象存储服务总和的1.6倍。而在国内,IaaS市场也已经呈现寡头格局。虽然说IaaS是云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云计算的全部。对于整个云计算市场来说,说格局已定还为时尚早。
随着云计算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仅就IaaS来说,追随者赶超领跑者只会越来越难。未来,IaaS将会在走向饱和中,逐渐淡出竞争的焦点。因此,若说技术的增量带来这盘棋最大的未知数,改变中国云计算格局的突围者很有可能出现在一直以来被忽视的差异化的垂直领域。
这很好理解。垂直领域所拥有的想象空间要比IaaS大很多,随着B端市场对垂直细分的特征愈加重视,当巨头们要么在IaaS领域里厮杀正酣,要么忙于AI事业,差异化的垂直领域具有足够的成长空间。
但无论如何,可以预见的是,当云计算这块蛋糕越做做大,入局者之间的硝烟只会更加弥漫,而目前仍在观望的,恐怕已错失良机。在这个技术与资本赛跑的时代,“云”上的斗争,各家的玩法,将一次次突破我们的想象力。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