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丝产量占世界70%的丝绸大国「中国」,竟面临着丝绸厂的消亡!

蚕丝产量占世界70%的丝绸大国「中国」,竟面临着丝绸厂的消亡!

蚕丝产量占世界70%的丝绸大国「中国」,竟面临着丝绸厂的消亡!

万事利的董事长屠红燕,前些年,曾在欧洲的皇宫中看到大量丝绸织品。

考古也发现,在埃及一处公元前1070年前的木乃伊坟墓里,就已有中国丝绸残留物。

久负盛名的中国丝绸,被西方皇室贵族追捧的历史,已有几千年,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在丝绸行业,中国不再有绝对优势。虽然改革开放后,丝绸厂遍地开花,为国家出口创汇贡献了力量,但不再像古代,能让世界的黄金源源不断流入中国。

因为它处在了价值链底端,一直在“为别人作嫁衣裳”。即使这样,蚕茧和生丝产量也迅速占到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中国重新成为丝绸大国。

能重夺丝绸大国的帽子,前赴后继的丝绸厂是主力军。近40年的时间,有超过80%的厂子昙花一现,迅速消亡,这除了时代大环境、国际市场的影响,还有特殊的行业原因,比如种桑养蚕方式的一成不变,人工成本越来越高。

大量的丝绸厂倒下,对丝绸行业的演进并无致命的影响,但却决定了无数人的命运。有的国营厂子,在经济改革中关门,成千上万的职工下岗,有的私营厂子,资金链断裂倒闭,厂长吃安眠药自杀,或欠债几千万跑路,远走他乡。

锌财经通过走访10多名亲身经历者,为大家呈现那段跌宕起伏的往事,探讨丝绸行业的未来。

1 压死丝绸厂的最后一根稻草:欠款难收

2017年12月16日,湖州德清县莫干山镇上,一家叫“鹿隐”的扎染工艺体验会所里,人头攒动,20余名游客正在工作人员指导下,体验传统丝绸扎染手工艺的乐趣。虽然天气阴冷,但游客们的热情丝毫不减,从早上10点直到中午12点活动才结束。

这家会所的的老板叫陆炜,50岁左右,这是她两年来开的第二个扎染会所。目前,两个会所都算刚起步,并没有盈利,主要靠她为品牌方做面料贸易赚的小钱,来维持经营。即使如此,陆炜却做得很开心,她觉得这比以前开丝绸厂轻松多了。

蚕丝产量占世界70%的丝绸大国「中国」,竟面临着丝绸厂的消亡!

2年前,陆炜还是一家丝绸厂的老板。当时她的厂子,剑杆织机仅有24台了,但产能还是过剩,不能全部运转起来。恰好,当时厂房租期又到了,她实在没有充足的资金去租新的厂地,更何况她还要负担税收、人工成本,她觉得划不来,一狠心,就把开了10年的丝绸厂卖给一家大公司,算是一种解脱。

然而,由于陆炜受父母做丝绸的影响,成年后就进入了丝绸行业,丝绸对她来说,已是命运相系的情感性东西,不再仅仅是挣钱吃饭的行当。厂子的沉重负担撂下后,陆炜并没有像一些有同样遭遇的老板一样,离开丝绸行业,而是做起了现在的丝绸扎染手工艺会所。

陆炜的会所都做2年了,当年丝绸厂的烦心事却还困扰着她。“至今我还有上百万的账款没收回来。”陆炜说,像她这种情况,许多丝绸厂都遇到过。行业内有句俗话说:开10年厂,收10年款。

陆炜的厂子没有大额账款收不回,结局算好的了,还有很多丝绸厂的倒闭,就没这么幸运了。

业内资深人士慎荣介绍,两三年前,在湖州有一家做的相对不错的民营绸厂,为了让厂子正常运转,经常先生产面料给客户,客户呢,总是拖欠应收账款。一些香港等地的客户,有的欠个几十万,有的欠个几百万,加起来就有上千万,他都收不进来,而厂里工资又发不出去。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厂子被法院封掉拍卖。厂长筹款无望,被逼的走投无路,在家里吃了安眠药自杀,被发现后送医院抢救,也没救过来。

为了避免陷进债务的泥潭,民营丝绸厂“各显神通”,一些厂子早早开始做其他成本小、投入少的业务,来支撑丝绸生产。其中有的做其他棉、毛、化纤等纺织品,有的跨界做金融,做房地产。做到最后,一些厂子做不下去,出租厂房收租维生,甚至放高利贷,结果把厂子做得抵债了。

蚕丝产量占世界70%的丝绸大国「中国」,竟面临着丝绸厂的消亡!

在杭州余杭区,曾经遍地都是丝绸厂。杭州国达丝绸厂所在的东湖北路附近,10年前,丝绸厂一家接着一家,而今只剩国达一家。以国达厂隔壁的厂子为例,差不多和国达同一时期发展起来,早期也做丝绸面料,赚了些钱后,就投资房地产,又赚了很多钱。后来房地产的资金周转紧张,也出现债务危机,厂子近千台机器日夜不停运转生产面料。结果面料越堆越多,亏本处理获取现金,厂子最后也是关停了事。像这样盲目扩张,玩死自己的丝绸厂,还有很多。

债务问题只是压死许多民营丝绸厂的最后一根稻草。往前追溯原因,丝绸厂的死亡,还有众多因素影响。

2 丝绸行业从迎春花变成苦菜花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重回丝绸大国的地位,直到现在。这期间,丝绸行业每一阶段的起伏,都有着浓重的时代烙印。屠红燕说,90年代是丝绸行业的鼎盛期,也是丝绸行业大量厂子的毁灭期。这判断,正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在改革开放后的头10年,国家急需大量的外汇储备来进口先进技术和设备,蚕茧生丝和面料作为纺织原料,迅速成了国家重点支持的出口产品,丝绸行业由此迎来全面繁荣。

当年,杭州市属丝绸企业感受明显。在政府前一年的扶持政策支持下,1987年,外销真丝绸产品3640万米,与上年同比增长97%;创汇实际结算8500万美元,同比增长41.76%;实现利润7200万元,同比增长28%;职工人均年工资性收入1450元,同比增长27%。

物极必反,是自然常理,丝绸行业的变化同样逃不出这规律。

当时,正值国家经济制度大变革的过渡时期,价格双轨制盛行,竞争无序,市场混乱。随着国企改制政策接踵而来,丝绸行业短暂的繁荣在90年代戛然而止。一大批国企政策性破产或改制重组,国营丝绸厂亦不例外。

在湖州,曾经国内声名赫赫的五大绸厂,都在那一时期陆续消失。其中永昌等两家被厂里职工凌兰芳牵头拿下,最终发展成了后来的民营企业丝绸之路集团。还有缫丝厂,当时全市拥有缫丝企业150余家,年产白厂丝1.6万余吨,几乎每个镇上都有一家,而现在只有一两家,还是艰难维持状态。

蚕丝产量占世界70%的丝绸大国「中国」,竟面临着丝绸厂的消亡!

与此同时,民营丝绸厂除了改制来的,乡镇企业也逐步发展壮大,开始与国有(集体)丝绸厂展开激烈竞争。那时候,乡镇企业老板穿着旅游鞋,穿着袖子上贴商标的西装,打着领带,有的脖子戴个粗项链,手上还戴个大宝石戒指,夹着皮包到处拉客户。

然而,在混乱的市场经济过渡期,竞争主体的多元,进一步加剧了恶性竞争,民营倒闭的厂子也逐渐多了起来。

曾经在国营厂待过,也在意大利外贸公司待过,后来自己开厂的陆炜,对那个时期的恶性竞争,记忆深刻。

据陆炜回忆,在当时,价格非常透明,大家为了让自己的面料卖出去,拿到货款,都想尽可能别别家低一点,快速出手。结果中间贸易商就鸡贼了,坐收渔翁之利。

贸易商和你谈时,比如你的价格价格低了5毛钱,他和下一家谈时,就说你的已经低了5毛钱,下一家厂子不得不甩出更低的价格。结果导致价格越来越低不要利润。亏钱也要卖。因为厂子不能停产,要等着货款买原料维持生产经营。一些资金周转不好的厂子,就瞬间倒闭了。

丝绸行业寒冬来临。在国营丝绸厂当过厂长的于文(化名)说,那个时期大家都觉得,丝绸行业从过去的迎春花变成了苦菜花。

3 人工成本攀高,化纤织品冲击严重

进入新世纪,苦菜花的的春天没有迅速来临,丝绸产业虽稳步增长但却发展迟缓。

据海关统计,2001年全年,我国真丝商品出口额为18.57亿美元,而2011年前8个月,我国丝绸商品出口额为23.90亿美元,10年来增长仅为28.7%。

10年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整体提升,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市场压力,印度、泰国、越南等国政府投入的加大,国际行业竞争日渐白热化,国内的低成本优势逐渐被削弱,茧丝和面料出口价格比较优势也逐渐没了。

国内丝绸行业各项成本节节攀高,是根本上影响丝绸厂生死存亡的关键。

这一点,在新世纪初就很明显的体现了。2000年,位于嵊州的国营开元丝绸厂倒闭。业内人士袁云(化名)介绍,当时,一线工人工资涨到了800元到1000元,而该厂的一线工人只占到员工总数的一半不到。

蚕丝产量占世界70%的丝绸大国「中国」,竟面临着丝绸厂的消亡!

厂子保卫科三班倒,竟有8个人,而在现在的丝绸厂只要2个人就足够。人工成本占整个工厂成本的30%。然而,同一时期的越南的丝厂,人工工资只有100多元人民币,成本优势明显。最终,闲养的员工成了开元丝绸厂不堪承受的负担。

除了工厂人工成本上涨外,蚕茧原料成本价格的大起大落,给挣扎求生的丝绸厂更是致命一击。大多数贴牌生产低端产品的丝绸企业陷入债务危机,破产倒闭,根本上来说,都是因为难以承受原料价格波动而导致的。每三年一次大起伏,每年一次小起伏的节点,几乎就是它们鬼门关。

一般丝绸厂生产周期至少需要一个月,假如在某年3月份花42万元/吨买进蚕茧加工,等4月份加工完成后,蚕茧的价格早已经发生变动,如果4月份蚕茧的价格降至38万元/吨,那么,不算加工、能耗等其他成本,光买进就亏了4万元/吨。

原料价格波动,丝绸行业人心惶惶。但又无可奈何。因为种桑养蚕的成本,才是全行业的生死符。

业内人士判断,丝绸行业今天之所以不能像其他行业发生革命性的进步,大幅度降低成本,归根到底是种桑养蚕的形式,千年以来基本未变。导致这个行当成了“最没有出息的工作。”一名30岁的湖州出租车司机说,家里祖辈多人都养蚕种桑,但现在没有年轻人再干这吃力不讨好的营生了。

4 丝绸行业恐难以为继

对蚕桑业有深入研究的杨强(化名)称,1930年代,苏南浙北蚕户家庭,春蚕生产蚕茧180斤,扣除成本,可获利70~90元,相当于现在1.4到1.8万元。当时丝厂缫丝工1天收入0.5元,至少相当于现在100元。

八九十年代,湖州丝绸总公司是湖州最好丝绸公司。当时乡镇中学教师月收入不过100元,而练市那边养蚕较多农家,年养蚕收入已过万元。在那个年代,3亩桑园农家蚕桑收入,就可抵普通城镇家庭3年收入。练市、菱湖那边的水泥钢筋结构旧楼房,都是那时造的。甚至部分农家通过养蚕完成初始资本积累,之后办厂成为企业主,都大有人在。

“走一个老死养蚕人,就少一个养蚕户。”杨强说,以湖州为例,现在养蚕从业人员平均年龄超过60岁,一个靠古稀老人劳作苦苦支撑的产业不会有生命力。

蚕丝产量占世界70%的丝绸大国「中国」,竟面临着丝绸厂的消亡!

行业数据的变化更直观说明丝绸行业的萎缩。1992年,湖州蚕桑业达到了历史最高峰,桑园面积达到35.6万亩,蚕种饲养量达到110.31万张,产茧量40981吨,蚕茧产量占全国的1/10。2017年,湖州全市18.2万亩桑园,9.7万户养蚕农户。全市饲养蚕种114321张,减幅24.3%。蚕茧总产量5962.12吨,同比减少23.6% 。

企业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根本目标,当人工,原料成本高涨,已无法再获利的时候,寻找替代产品就成了必然选择。

业内有人给丝绸企业算过一笔账:四五年前,投资100万元买白厂丝,只能买2.5吨,每吨需要40万元,而买化纤原料,则可以买58.8吨,每吨才1.7万元。

这样成本差距,真丝绸织造被化纤织造大范围代替,在今天看来,就也没有可惊讶的了。即使“东桑西移”,在广西等中西部地区种桑养蚕,长远来看,终究还是会重蹈覆辙。

除非,种桑养蚕的发生质的改变,或者国内丝绸终端产品,有了国际品牌方一样的高附加值,成为奢侈品。则,丝绸行业成为彻底的“非遗”,为时不远,更别说重现丝绸强国的辉煌了。

蚕丝产量占世界70%的丝绸大国「中国」,竟面临着丝绸厂的消亡!

1、去哀悼一个该死的产业毫无意义,但是去理解一个不该死的产业,才是我们必须要有的经验。

2、从强到弱,从弱到复兴,没有什么历史比这能带来更多商业启发了。

3、消失不是灭亡,是以另一种形态重新再来一遍,必须也是不得不。

蚕丝产量占世界70%的丝绸大国「中国」,竟面临着丝绸厂的消亡!

文章∣天路 螃蟹

编辑∣强强

摄影∣黄硕

手绘∣陵鱼

©本文版权归“锌财经”所有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12-22
蚕丝产量占世界70%的丝绸大国「中国」,竟面临着丝绸厂的消亡!
万事利的董事长屠红燕,前些年,曾在欧洲的皇宫中看到大量丝绸织品。考古也发现,在埃及一处公元前1070年前的木乃伊坟墓里,就已有中国丝绸残留物。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