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工智能行业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一边是BAT巨头和资本大鳄们持续投入,新锐AI公司快速增长,前几天谷歌都来中国成立了AI中心,可以说是风头正劲。一边却是AI初创公司的密集倒闭,8月腾讯研究院和创投数据平台IT 桔子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截止到6月份中美倒闭企业总数已超过50家,一叶落而知秋,AI创业公司的倒闭还将更加密集——因为泡沫要破了。
AI泡沫正在破裂
最近,创新工场李开复、科大讯飞刘庆峰等大佬直呼AI创业泡沫,李开复表示:“AI项目(融资热)是今年上半年开始的,融资差不多够18个月花,明年底估计有一批公司倒掉。”今天,阿里云栖大会·北京峰会上,阿里云总裁胡晓明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人工智能的发展要去泡沫化,现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种浮躁的氛围,有些企业靠AI讲资本故事、炒作股价。”
创新工场是All In AI的著名投资机构,投了大量AI项目;科大讯飞是中国语音巨头也是AI专业公司;阿里云则是中国最大的公有云平台,是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离不开的基础设施,也在积极布局AI。李开复、刘庆峰、胡晓明,三位来自于投资机构、专业公司和云计算巨头的大佬的话,足以值得行业自醒。
AI泡沫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确有其事。目前,AI产业存在估值虚高、人才待遇虚高等现象,最大的问题是许多AI创业公司只有技术却没有很好的商业化产品,许多大公司布局AI也有这样的问题。有的公司过度重视技术本身,比拼论文数量、比赛成绩或者与人下棋;有的公司科学家或者程序员主导,缺乏产品经理或者商业化能力;有的公司以为找到了需求最后却发现是伪需求或者小需求;有的公司用AI解决了问题却无法变现,跟互联网早期面临的商业化困境一样。
总之,AI技术没有成功落地,AI创业公司也就成了飞到风口的猪,重重摔下来体无完肤。
AI行业出现泡沫是必然,任何行业从孕育到爆发再到成熟都会经历泡沫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共享经济、智能硬件、互联网金融等等行业都有过类似故事上演。AI公司只有找到泡沫出现的原因,再对症下药,才能避免自己成为泡沫破裂过程中的出局者。
产业AI是一剂良药
纵观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与产业结合。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让机器替代手工,制造、交通等行业都迎来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变革;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成了各行各业的必需品,生活、工业、娱乐等产业都迎来了剧变。互联网的出现被视作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它改变了零售、金融、信息、旅游、医疗等第三产业。再好的技术都要有应用场景才有意义,没有市场的技术只能存在于实验室,无法成为蓬勃的产业。
人工智能被一些人视作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它同样要走向产业才能实现落地。阿里云总裁胡晓明今天提出了“产业AI”的概念,在我看来就是未来AI的发展方向。
胡晓明认为,AI走过泡沫期后,下一站将是“产业AI(AI for Industries)”,在城市、工业、金融、汽车、家庭等领域落地,产业意味着场景,场景在胡晓明看来是让AI有价值的首个要素:
阿里巴巴对人工智能的三个判断是:第一,必须要有场景驱动,我们在解决什么问题,为这个社会的成本降低了多少,效率提高了多少;第二,在人工智能背后是否是有足够的数据来驱动AI能力的提升;第三是否是有足够的计算能力,支撑我们的算法、深度学习可以发生。只有三个场景同时具备的前提下,人工智能才会有价值。
胡晓明的阐述与马化腾此前关于AI的言论不谋而合。马化腾认为AI最重要的四个要素是:场景、数据、计算力和人才。马化腾认为,场景是最重要的,因为:“场景就是市场,有了市场,数据自然会产生,也会驱动技术再发展,人才也会跟着来,计算能力、大数据, 都是可以复制的,但是市场和人才是不可复制的。”
不论是阿里还是腾讯,不论是李开复这样的投资人还是胡晓明这样的技术操盘手,对于AI的意识都有一个共识,就是AI必须要落地到场景、应用到市场。阿里云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路,AI是一个跟互联网同等级别的技术,只是在零零散散的场景应用是不够的,只有与各种产业深度结合,走产业AI的路才能对AI技术实现消化,才能满足AI所需要的产品。
国家战略层面对于AI的引导方向也是AI与产业融合,近日工信部印发了《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计划》明确要求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动AI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
可以预见,2018年人工智能公司不论大小,PK的将不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应用到不同场景的能力,大公司要推动AI落地到各行各业,小公司则要找到刚需让AI有市场,有人买单。AI创业公司融资时最重要的不再是介绍团队有多少牛人、技术有多少成果,而是商业化成果和潜力。
产业AI是巨头的机会
产业AI的理念,让我想起了互联网+,后者同样谋求互联网技术与各行各业的结合,不同的是,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了10多年后的自然延伸物,此前互联网就已经与许多行业如媒体出版、娱乐、零售、通信等等相互结合了。为什么AI当前才刚刚爆发,就要深入到产业才有价值?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他们在场景上是一片空白,没有任何试验田,要获得新场景不能跟互联网公司争夺,只有进入各行各业特别是实体业。对于大公司来说,目前BAT、美团、滴滴、今日头条等公司都已经在或多或少应用AI,比如百度信息流业务、再比如滴滴的订单配送业务就应用了AI。不过,只是在存量业务上应用AI技术,很难再造一个跟互联网相当的大蛋糕,将AI技术落地到各行各业,则可以创造新的增量,AI技术的发展潜力也意味着它可以重塑诸多行业。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产业AI是唯一的出路;对于巨头来说,产业AI是巨大的创造增量的机会。此前,互联网巨头对此多少有些认识,一个体现是AI技术的开放,百度启动阿波罗计划、力推DuerOS平台,将AI技术能力开放给智能汽车、IoT等行业,百度金融强调智能金融开放;腾讯则在不同地区推广“互联网+计划”,与多地签署“互联网+战略合作协议”,技术开放是合作内容的组成部分。
阿里的AI技术开放更偏产业方向——ET城市大脑、ET工业大脑、ET医疗大脑等先后发布并应用到对应产业,今天在北京又发布了ET航空大脑和ET金融大脑。ET航空大脑应用到首都机场后,可在50秒内刷新首都机场1700架次航班的停机位安排,廊桥停机位利用率提高10%,避免不必要的摆渡车乘坐提升旅客体验。这样的AI改变产业的例子还有许多。
拥有阿里云这颗棋子的阿里巴巴在产业AI很有潜力。它在今年成立达摩院,宣布在未来五年投资1000亿美元储备大量的高精尖技术,AI是重要部分。阿里云则是阿里技术开放的核心平台,它有丰富的产业客户资源、大量的商业化场景、行业技术深耕的经验,可预见阿里云还将陆续推出ET教育大脑、旅游大脑、农业大脑、交通大脑、能源大脑等等,在各个产业落地AI技术。
总而言之,2018年AI创业公司要PK的是商业化能力,互联网巨头们要PK的是谁的AI技术能进入更多产业。在泡沫中倒闭的只是部分公司,整个AI产业的崛起将势不可挡。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