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狂欢后,我们变成了动物?

原标题:双十一狂欢后,我们变成了动物?

文/堂吉诃德

“山下的人活得像动物。”

双十一后,小区垃圾桶里里外外塞满的包装垃圾,快递员川流不息。GPLP君脑袋里冷不丁想到多年以前,一位登山家朋友说的这句话。

新世纪伊始,这位登山家去爬珠穆朗玛峰,中途遇到事故,身体受了伤,借宿在藏地的牧民家。牧民生活艰苦,但却有着纯粹简单的精神快乐。

一年后,登山计划完成,登山家返回到热闹的都市。习惯了牧民生活状态的登山家,十分不适应都市人们如动物般消费物质、消费精神,追求功利的生活方式。

几个月后,登山家决定回到山上生活,临走时找到GPLP君告别道:山下,我再也不回来了。

后来,GPLP君就再也没有见到登山家。

  人的一生,由人到动物的转变

在登山家眼中,我们,包括GPLP君与动物无异。

双十一无疑是一场盛大的狂欢节,不是圣诞胜似圣诞——据报道双十一过后产生的垃圾,多达数十万吨,与此同时,这场消费的狂欢中,一些没有消费能力的人通过现金贷、消费贷“剁手”,让自己未来可能陷入到可怕的债务境地里。

环保、精神、文明在物质消费主义面前均低下了头,正如在《攻守道》当中,所有的功夫都败在了马云的物质脚下。

这不禁让GPLP君也有了和登山家一样的感叹——山下的人活得像动物!但是,GPLP君不得不悲哀的承认,这只动物也包括自己。

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换句话说,人的全部尊严和价值都归根于能够进行独立自由的思想。

可是,在现实与物质面前,很多人成为消费主义的奴隶,成为双十一消费主义思想的追随者。

那么,我们是如何一步步失去独立自主的思想,完成从人到动物的转变?

1931年,曾有一位名叫赫胥黎的作家,在他《美丽新世界》一书中曾进行了描述:

通过一个时光隧道,穿越到几百年后的未来。

那时物质极大丰富,人类不必担心生存问题。人类也不必担心快乐问题,那时性爱就像“外卖”,随叫随到,并且不用为生孩子而担忧。人是被设计好了的快乐生活。

首先,生命的诞生是通过精子和卵子在试管里结合成受精卵。女人不用承担养育生命的苦楚。

在结合之前,基因已经完全设计好。一切影响这个受精卵发育长大成人时的不稳定的因素,全部事前剔除掉。

然后,把受精卵房子一个生育容器里,期间通过各种方法调节,影响这个生命的一切喜好,让他长大成人时拥有最快乐的心情。

受精卵在生育容器里长大成婴儿后,被安排在已经调节好“文化环境”社会中生活,按照既定的方式愉快的消费、开心的工作,在安乐死中度完一生。他们不用考虑祖宗与上帝,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哲学问题。

最后,死亡之后,所有的人类进入到类似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炉子里。

人的一生,就这样快乐而又短暂的过去。

这个科幻的社会看似遥远,然而,其实,回头看一下自己及自己的周围,我们不正在经历这样的一生?

随便翻看手机上的微信公众号,有多少的文章不是裹挟着商业利益的言论、观点?和一百多年前的赫斯特引领的“黄色新闻”泛滥的时代何其相似。

《罗**你给我站住》《**你吃着**带血的馄饨》《女人记住,舍不得给自己花钱男人的都是人渣》《你负责貌美如花,我负责赚钱养家》《心情三分靠打拼,七分靠shoping》《好看的女孩都自带烧钱属性》《对不起,爸爸妈妈给不了你 800W 的学区房》……

这些文章中看似的对现实生活事件的声讨、传统观点的辩驳,无非是娱乐他人,并且给“消费”人性中的欲望以恰当的理由。

结果是在这些“污染”了的内容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很多人被培养成了消费主义下的教徒,没有是非,只有通过“消费”带来的愉悦与欢乐;无论是在物质层面的,还有精神层面,这些人对人世生活都是以消费态度去对待,进而获得一种类似动物式的快乐追求。

更糟糕的是,一些没有经济的能力的人借助现金贷、消费金融的帮助,不顾现实情况释放内心的对物质的追求。结果裸条贷、跳楼自杀、被逼逃债惨剧频频发生,日子不仅没有过得更好,反而陷入无穷无尽的麻烦,人们毫无幸福感。

借了钱,可是要还的啊?剁完手,快乐了一时,然而,日子还是要过的啊?短暂的快乐带着无尽的空虚,这样的生活就是你想要的吗?你真的快乐吗?

喜剧大师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中,伴随着齿轮的持续滚动,人们异化成了机器流水线上的零件,难以自拔。如今身处的这个摩登时代,齿轮声响虽已远去,但陷于过度消费的迷炫却愈加强烈,人们正在沦为消费品俘虏,人们的内心中住着一个盯着各种欲望、利益的动物。

人就这样变成了动物。

  消费主义最终的宿命

莎士比亚曾借其剧中人之口写道:“当我是一个穷人的时候,我要信口谩骂,说只有富有是惟一的罪恶;要是有了钱,我要说,只有贫穷才是最大的坏事。”

这固然是一个心理上的转变,然而更大的转变在于精神上的改变。

在当下人们的精神状态当中,一个真实的情况下,前几天一位女主播在一场惨烈的车祸现场,竟然开心的自拍,全然忘记了几十条鲜活的生命刚刚因车祸而去世。

或许,这位女主播可能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行为,没有意识到此时最大的帮助是温情与尊敬。但这种“无意识”令GPLP君毛骨悚然,鲁迅曾经批判的麻木不仁的国人,现在又回来了?

2008年,美国的经济危机让人们普遍从过度消费中反省,开始注重储蓄,然而在中国,恰恰相反,我们开始高度消费,继续走了美国人的老路。

美国的消费主义崛起于1920年代,完成了从“禁欲主义”到“消费主义”的彻底转变,在过去的三百多年中,“新教伦理”深刻影响美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其所崇尚的“入世禁欲主义”催生了“资本主义精神”——人们坚信“如果通过正当手段合理谋利,并用理性约束本能、节制消费,财富能够荣耀上帝,并作为灵魂获救的象征”。

然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消费文化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首先是少数富有阶层为显示社会地位而进行“炫耀性消费”,进入1920年代后各阶层人们的“大众消费”崛起。

短短几十年间,美国从崇尚节俭的新教信徒转变为追求生活品质的消费主义社会,其背后是经济繁荣、效率提升、城镇化加速、文化产业发展、金融服务优化等多种因素共同的作用。

这条路是通往幸福生活的真正道路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对于商业利益操控的消费主义问题,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一书中很早就一针见血指出:

商业的灵魂就是自私自利,因此很容易变得妒忌别人,并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此外,还使人的思想永远不能接近真理,使人的本性必然陷于矛盾,使人的时间脱离四季的变化,使人的欲望屈从于利益的法则。

因此,对于未来文明生活方式否定,不只是赫胥黎,一百多年前的韦伯也持同样悲观的态度。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写到:社会发展到最后,“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这个废物幻想着它自己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

因此,在美国,当极度的物质消费主义达到尽头之后,现在美国人的消费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人均文化消费比重占到全部的消费的15%左右,而中国只有一半不到。在美国,有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不加节制的欲望给环境和自身带来的危害。

比如,如今美国的中产阶级更关心质量和体验。周末晚间外出去一家连锁餐厅用餐仍旧是中产阶级的惯常之举。但用餐地点从价格低廉但口味寡淡的餐厅变成了休闲快餐厅,如Chipotle。同样的趋势出现在零售业,消费者希望以实惠的价格买到外观时尚、做工精良的服装,而不再只是追求衣服的数量。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他们终于明白——消费不能够带来快乐,反而导致了毁灭,据一项权威的调查报告,全世界人均可使用的淡水数量减少了26%;海洋渔业难以持续发展;海洋中由于污染和缺氧导致生物无法生存的“死亡区域”增加75%;森林面积减少了近3亿英亩,其中多数是为了给农田让路;全球碳排放持续显著增加,平均气温明显上升;人口数量增长了35%;生物多样性降低,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和鸟类数量总计减少了29%。

雾霾面前,我们是否应该想到,除了消费,在中国,还有更多值得我们要做的事情,比如,在中国,更多地区的民众依旧在贫困线以下。(来源:微信公众号GPLP)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11-20
双十一狂欢后,我们变成了动物?
原标题:双十一狂欢后,我们变成了动物? 文 堂吉诃德 “山下的人活得像动物。” 双十一后,小区垃圾桶里里外外塞满的包装垃圾,快递员川流不息。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