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屏,其实真的没有那么“全面”

摘要:今年智能手机市场的最热关键词,莫过于“全面屏”了。这个最早起源于小米的名词,在2017年秋季开始被众多品牌纷纷使用,很多人把全面屏视为了不起的创新。但是在我看来,尽管全面屏是一种值得鼓励的发展方向,但

今年智能手机市场的最热关键词,莫过于“全面屏”了。这个最早起源于小米的名词,在2017年秋季开始被众多品牌纷纷使用,很多人把全面屏视为了不起的创新。但是在我看来,尽管全面屏是一种值得鼓励的发展方向,但它并不是手机厂商技术创新的结果,甚至可以看作是手机厂商创新乏力,为了营销而造的噱头。为什么这么说呢?

全面屏是上游供应商的新规格,不是什么黑科技

在2016年,小米推出MIX,并大肆营造全面屏黑科技概念时,我就觉得有些奇怪——这块屏幕不是来自夏普吗?怎么说得好像是小米自主生产研发的一样?而且,小米也不是第一家这样设计的厂商,夏普早在2013年,就推出了SHARP 302sh这款机型,布局和小米MIX几乎一样,屏占比超过80%,这比小米MIX足足早了三年,只是夏普当时没有造出“全面屏”这个概念。

时隔三年后,小米拿到了夏普就此发展而来的屏幕,把夏普屏幕设计上的创新,包装成了自己的技术创新,这种本质上的技术整合,在话术设计下,变成了“全面屏”、“黑科技”等酷炫的营销概念,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拍手称赞。客观来看,夏普把屏幕供应给小米,是因,小米造出MIX,是果。这种上游供应商和设备制造商的因果关系,是不言自明的。

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今年在“全面屏”的上游供应开始成熟之后,小米推出了摘掉“概念机”头衔的MIX2,再次炒作“全面屏”概念,也引发大量的厂商开始跟风,基本上所有屏占比超过80%、拥有窄边框设计的手机,都冠以全面屏的称号,甚至有一段时间,微信微博上都开始海报刷屏,从全面屏2.0刷到了全屏幕X.0时代。

这种从上游供应商“拿来主义”的产物,拿出来大书特书,恰恰是手机厂商本身技术创新匮乏的表现,在缺乏更多创新亮点的情况下,只能包装新名词、造概念,来达到营销效果。

就目前从上游供应链的情况来看,做出接近100%屏占比的真正全面屏,无论是从制造工艺还是装配工艺,都还为时尚早,而且目前手机正面屏幕上设置的前置摄像头、扬声器、传感器、指纹识别等元器件要想完美隐身,也需要在技术和工程上做不断创新才有可能实现。所以现在市面上其实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屏,而只是屏占比得到进一步提高而已。

全面屏已经快速成为标配,竞争胜负手在全面屏之外

现在,上游供应商已开始大量供应18:9的全面屏,各大品牌推出全面屏手机已经没有门槛。不出意外,在2017年Q4,全面屏手机将会成为各大手机品牌的标配,而用户对全面屏的新鲜感,已将快速消退,“全面屏”概念的红利,或者说营销噱头的效应将会消失。

全面屏对用户带来的好处是比较实在的——同样屏幕显示面积的情况下,手机尺寸可以更小,更易于握持;同样手机尺寸的情况下,则可以带来更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因此,更高的屏占比必然是手机追逐的方向。

但是,把18:9屏幕装在手机上并不难,但能不能把体验优化到位,却是比较考验功力的。比如,小米MIX和MIX2虽然在概念塑造上赢得了先机,但是在实际使用上,也存在很多因全面屏带来的麻烦,比如前置摄像头放在了手机底部,每次使用都要翻转手机,让体验变差。使用全面屏后,物理按键的消失,也让虚拟键/手势操作的设计变得尤为重要。

而且,在小米MIX2上市,全面屏手机开始普及进程之后,依然鲜见专门为18:9屏幕优化的APP,抢鲜的用户,无论是看视频还是使用APP,都会大概率出现黑边现象,5.99英寸全面屏的显示面积,反而比5.5英寸16:9传统屏幕小了一圈,观感不佳。

就像其它新技术一样,新技术的来临必然会带来明显优势的情况下,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需要用心来解决。全面屏的推进,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厂商有深厚的整体设计能力,也需要手机厂商和APP开发者共同努力,才能充分发挥全面屏的优势,这是全行业都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只靠造概念是无法回避的。

可以预测,接下来的全面屏大战,其胜负手不会在屏幕上。屏幕的扩展,只是良好体验的基础。而全面屏手机能否真正为用户带来真正的价值,还是取决于厂商的技术积淀和技术创新能力,还是会落在目前依然是痛点的拍照、音乐、续航、通信品质、可靠性等方面。

创新没有捷径可走,所谓的捷径无非是自欺欺人

小米MIX所引领的全面屏风潮,是值得肯定的发展方向,但是利用上游厂商的技术,加上营销话术包装,就抛出自己的“黑科技”,多少有走捷径的嫌疑。虽然可以赢得一时的眼球,但是这种“创新”,毫无门槛可言,随时会被追上。

实际上,这种捷径式的话术营销,在近几年也是蔓延得飞快,从最早的“奥氏体不锈钢”,到一个手机内含“十余项黑科技”,再到“全面屏”……厂商搞营销词汇无可厚非,但是把一些来自上游厂商,其实是通用化的技术,生硬包装成高人一等的名词,多少有误导消费者之嫌。捷径走多了,往往就会产生“捷径依赖”,要再踏踏实实地走略显艰苦的技术积淀和创新之路,就会显得比较艰难。

现实情况也是如此,2017年消费者被各种“黑科技”轰炸多时后,已经产生了免疫,无论怎么吹,大家都只看实际体验效果,大家已经懂得去验证所谓的“黑科技”是否真正能解决痛点。所以,未来的全面屏手机竞争之路,必定是理性价值的回归之路,是厂商比拼技术创新之路。习惯于走捷径的厂商,很可能在新一波的竞争中,遭遇滑铁卢。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11-04
全面屏,其实真的没有那么“全面”
摘要:今年智能手机市场的最热关键词,莫过于“全面屏”了。这个最早起源于小米的名词,在2017年秋季开始被众多品牌纷纷使用,很多人把全面屏视为了不起的创新。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