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失了二维码时代,银行还能在刷脸时代翻盘吗?

摘要:随着中国移动支付在海外“攻城略地”,境外接受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商场也越来越多。近日,一位日本手信店主在日本著名论坛2ch开贴询问如何开通支付宝,再次将中国的第三方支付方式推向舆论风口。而在国内,自从支

随着中国移动支付在海外“攻城略地”, 境外接受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商场也越来越多。近日,一位日本手信店主在日本著名论坛2ch开贴询问如何开通支付宝,再次将中国的第三方支付方式推向舆论风口。

而在国内,自从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开创了移动支付的新潮流,传统银行的地位就岌岌可危。马云曾说:“银行不改变,那我就改变银行”,2016年微信和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处理的交易总额接近3万亿美元,大有将取代银行传统业务的趋势。

成也体制,百也体制,银行彻底输给了二维码时代


《2017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监测报告》显示,2017年一季度我国扫码支付市场规模预计超过5800亿元,同比增长606.80%。自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及《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的出台之后,第三方支付行业结束原始成长期,也正式开始了和银行的金融业务争夺战。

支付宝、微信钱包等第三方支付应用的崛起,分流了传统银行的现金支付、信用卡支付以及银行理财产品业务。一来,通过理财获得收益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而科技金融机构理财产品众多、收益不同、方便用户选择。二来,对于银行客户来说,第三方支付方式越来越便捷,支付不再需要带银行卡,刷手机即可。

从支付方式来看,第三方支付推出扫码支付功能之后,银行也推出了扫码支付功能。扫码支付普及之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纷纷推出二维码支付产品,其安全性高、境外通用而且服务完善。然而,即使银行推出了扫码支付,还是抵不过用户习惯。

从用户使用量来看,第三方支付的普及大大减少了用户使用银行卡交易的频率,从而造成商业银行潜在客户流失。加之在线交易量激增,降低了银行卡线下交易量,最终导致原始客户流失。截至2016年上半年,仅支付宝一家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活跃用户就2.7亿,这个数字已经大大超过了不少传统银行的个人客户数量。

从用户使用习惯来看,以客户体验为主的第三方支付模式使客户的消费习惯发生了新变化,手机支付逐渐取代刷卡支付。原因在于,第三方支付在客户体验方面较为方便、快捷和人性化,从而吸引了用户的使用。相比之下,银行在体制、成本、服务意识上都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事实上,央行发布的“2017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显示,2017年第二季度银行电子支付总金额为545.58万亿元,同比减少25.37万亿元,而同期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非银支付大幅增加35%,2017年第二季度完成支付近31.5万亿元。由此可见,移动支付产品覆盖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第三方支付的羽翼也越来越大。

俗话说树大招风,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可以说是金融界最耀眼的明珠。随着其业务的壮大,第三方支付和银行业务出现很多交叉领域,进而发展成第三方支付跟银行竞争的局面。对于第三方支付来说,银行始终是金融业依然屹立不倒的大山,想要取而代之困难重重。对于传统银行来说,第三方支付日益强大,不容小觑。这场旷日持久战何时能了?

打响反击战:银行系发心不错过刷脸支付


近期,刷脸支付成为了金融业共同探索的方向,继国内互联网金融巨头以及大型商业银行布局刷脸支付之后,苹果新出的 iPhone X也主打推出人脸识别功能。接二连三的事件发生,使得生物识别技术再次受到关注和热议。

一方面,刷脸支付的正式使用意味着生物识别技术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但是目前生物识别技术还未发展成熟,刷脸支付仍面临着用户体验、支付安全等问题。另一方面,刷脸支付的落地,意味着继现金、银行卡、手机扫码支付之后,刷脸支付市场也将成为第三方支付和银行抢占支付入口的新战场。

“站在ATM机前对准摄像头,经过系统验证后,再输入手机号、取款金额、密码,等待ATM机自动吐钞,拿走现金。”自建设银行陕西分行营业部的 ATM 机新增这样的“刷脸取款”服务以来,农业银行、招商银行、汇丰银行陆续推出刷脸取款业务,而浦发银行也表示会在今年内提供该项功能。银行步入了刷脸支付的黑科技时代……

如今,银行采用的“刷脸取款”仅仅限于取款这一功能,跨行还款、跨行存款及跨行转账等功能还未开通。尽管刷脸取款结合了人脸识别和生物识别技术,但主要还是根据用户预留的资料做比对,如果用户面部整容幅度过大,可能需要更新身份信息,并没有宣传中所说的方便快捷。

在刷脸支付还未成熟,安全性和用户体验还未得到保证之际,银行推出了刷脸取款功能,原因为何?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银行对公业务不好做而且零售业务已经被互联网金融赶超,银行的盈利性显然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微信、支付宝等支付手段逐渐现代化,在无形中给银行造成了很大的竞争压力,对银行来说,加快在创新科技应用上的步伐十分必要。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为各大金融机构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银行采用“刷脸取款”新技术,给客户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增加了其获取客户的便利性。实施刷脸服务之后能够和客户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增加客户的黏度,从而提高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由此看来,虽然采用全新科技存在一定风险,但是金融科技的深入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助力银行发展零售业务,而银行抢先应用科技就意味着可以拥有支付领域的制高点,未来还会有更多的银行展开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

严守攻防战:第三方支付同样不落后刷脸支付


今年9月,支付宝宣布在肯德基的KPRO餐厅上线“刷脸支付”,不需要手机、通过刷脸即可支付。据悉,华侨城酒店、雅园酒店、东呈酒店等集团下的酒店,接入了微信的“生态酒店解决方案”,可以让住客实现“刷脸”入住等功能。

第三方刷脸支付一般分三个步骤,一是“绑脸”;二是“手机号验证”;三是“脸部识别”。这样的操作在吸引眼球的同时,遭到不少质疑。很多体验过刷脸支付的消费者表示:“刷脸支付时输入手机号验证感觉多此一举,还不如扫描二维码支付方便。”但对于先进的科技应用,第三方支付从不落人于后。

众所周知,就像扫码支付替代现金支付,科学技术的进步会让支付链条发生变化。所以,未来如果刷脸支付能大行其道,率先布局的企业有望在第三方支付领域扩大份额。同时,“刷脸支付”这一功能的落地,省去了手机这个介质让用户进一步摆脱物质的束缚,不用带钱包、手机,仅靠人脸就能完成支付。

这些第三方支付平台天生就携带着科技的基因,随着用户对刷脸支付认知度的逐步提高,第三方支付还会提供更方便的手段让消费者更快完成支付。而且这些新概念有助于刺激消费体验,还可以提高企业品牌影响力。所以即便银行早有准备,但第三方支付未必会被压一头。

综上所述,生物识别技术前景广阔,但目前该项技术还未发展成熟。银行和第三方支付目前的布局还处于初期阶段,两者在生物识别领域的竞争难分胜负。但毋庸置疑的是,未来随着体验场景的持续优化,刷脸识别场景会得到广泛的推广,这也会成为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分出胜负的一站。

背水一战,生物识别能助力银行们在刷脸时代翻盘吗?


事实上,银行的资源远远比第三方支付强,其具有一定用户量、美誉度、信用度作为基础,第三方支付想要完全取代银行,短时间内不可能实现。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第三方支付与银行支付的关系是:合作与竞争并存。

但是,高盛的调研报告《支付:商业生态系统的入口》显示,从2010年到2016年,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增长超过74倍。第三方支付已在电商、金融、转账等领域对大众生活产生影响。从未来发展态势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三方支付未来将会取代银行支付,而生物识别支付正是银行支付与第三方支付战局的转折点。

来自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人脸识别行业市场规模已超过10亿元,预计到2021年将达到51亿元左右。而尚未被完全开发的金融行业内生物识别的市场前景,更被业界预估为千亿级市场。在此背景下,银行背水一战,跟随时代大胆涉足刷脸新技术。

纵观国内线上支付市场,第三方支付具有用户优势,银行具有资源优势。在第三方支付与银行的、亦敌亦友的背景下,生物识别支付的崛起打破了现有状态,第三方支付希望通过生物识别支付技术进一步扩大市场,而银行来也想借此机会重新夺回被抢占的支付市场。生物识别技术成为抢占支付入口的关键点。

整体而言,现在各互联网公司和银行都在尝试刷脸支付。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逐渐成熟,未来刷脸支付或许会取代扫码支付。基于科学技术改变支付链条的基础上,银行唯有紧随时代转型,充分调动自身资源,在用户服务上走心,才有可能扳平一局,重新得到人们的肯定。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10-12
错失了二维码时代,银行还能在刷脸时代翻盘吗?
摘要:随着中国移动支付在海外“攻城略地”,境外接受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商场也越来越多。近日,一位日本手信店主在日本著名论坛2ch开贴询问如何开通支付宝,再次将中国的第三方支付方式推向舆论风口。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