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华为云成为“全球5朵云”之一刷屏了,业内都在讨论华为云指向哪家,有啥实力。正好本人在现场。除了参与安排的采访环节之外,还和诸多华为人、媒体人私聊过这个大问题,有些观点呈现。
这里尽量以轻松的大白话阐述观点,不抠细节,不玩文字游戏。主要从产业角度出发,不涉及产品和技术。以下是正文。
云战略不是说着玩的
全局角度看,华为业务聚焦点在转移,战略在发生变化。
从2011年喊出云计算到如今,华为从运营商领域进入更广阔的企业市场和消费者领域。尽管现在运营商市场仍旧是华为主要的营收来源,但估计按照现有格局,未来几年,来自运营商体系的收入会稳定在60~70%,其他的收入将来自消费者业务和企业级业务,还有云。
这几块业务各有特点,短短几年内成为业内前几名。但是要放眼未来,增产多打粮食,怎么办?只有云。云对产业的变革才刚刚落地。
从行业属性看,华为从运营商扩大到消费者、企业级业务,如今进入全社会的IT基础设施服务,领域更广,目标群体更大。从产品形态看,从卖盒子到解决方案到服务(经营、运维)等形式在发生变化,组织也发生了变化,这种战略性延伸,进入不同领域和行业,是保证华为稳定营收的必要前提。
先定位业务(能卖什么),再优化组织流程和管理办法、营销措施(怎么卖),最后考虑绩效和盈利(长期利益)。这是华为的逻辑。不是说,因为市场广大,就要进入。巨大市场太多了,要看是否匹配华为的业务发展。
华为云背后的商业逻辑是华为集团对新业务的重视,“压强式投入”和“聚焦”战略,一旦选择,就会不计成本投入,直到成功。如果不成功呢?那就继续呗。这个前提是,做大量战略研究,沙盘推演证明可行性型。如果在短时间不成功,那就换个思路继续推进。
这就是任正非说的,要多打粮食,增产;不能增产的政策就是错误的。要敢于在战略机会点上,聚集能量,实施饱和攻击。
之所以说了这么多背景,就像强调如今华为做云不是一拍脑袋决定的,是经过大量时间验证过的。不要看一城一池的得失,要看长远,要动态看,不要静态看。成立Cloud BU是符合华为集团战略目标,至少在3-5年不会做巨大调整。
进入市场晚了吗?
还有一种说法,华为投入云的时间晚了,没机会了。这个观点勉强同意。
这个说法的前提是,现在阿里云一年营收60亿,大概是中国公有云市场40%。华为云喊了多年,至今没啥大动静,从产品形态、行业影响、客户数目等来看。成立BU,投入2000人,营收较少,这怎么能和全球几朵云相比呢?
华为Cloud BU总裁 郑叶来
还说公有云的上半场已经结束,下半场开始。华为在下半场进入的时间点不对,更没有空间了。
这些都勉强对。
如果非要给“上半场”定义的话,那只能是一个非常狭窄的行业,以中小企业的上云、或者是互联网企业上云为标志。60亿占据40%市场,也就是中国一年IaaS市场不过1500亿元。另一个数据是,现在中国企业上云不超过5%,市场空间大有可为。
这是说,公有云市场是增量的,不是存量的。不是阿里云卖完,华为云就卖不动了。再说,在行业细分市场,还有腾讯云、Ucloud这些玩家。中小企业的性质是,数量多、贡献少、毛利低,大中型企业的的云市场才是未来。
上半场和下半场是针对某个特定消费人群或者行业的,公有云市场不适用这个概念。
要说华为云进入晚了,要和Google、微软、AWS相比较,要面向未来,而不是只看当下的中国公有云市场。目前除了阿里云和腾讯云之外,中国公有云活的都很艰难,一年营收10亿元就到了天花板。这个市场华为云会看上应该是因为看好未来,看好全球市场。
和阿里云有一场大战?
业内也经常把这两家公司相提并论,认为早晚有一场大战。仔细分析,就是关公战秦琼。
大概是说阿里云有互联网基因,成长快,跑得快,销售凶猛。华为基因是“狼性”,没有互联网基因。这种论断也是可笑的。
有互联网基因的大公司多的去了,BATJ和所谓的TMD,把云挂在嘴上喊了几年,做成功的有几家?全球排行来看,公有云四大之一微软云原本来有互联网基因?所以,互联网基因不是决定性因素,也是可以培养的。
要看整体的投入(长期)和决心、行动,还有技术、产品和覆盖的市场、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的问题。可以从不同的维度看两者的竞争,而不是抓住单一维度。
两者对云的决心都是坚定的,会长期投入;文化都是激进的,产品架构有所不同、技术底蕴不同、销售体系不同、贴近服务不同、覆盖的客户群暂时看有交叉的部分,你说这怎么打?就照面了几个回合,就已经有胜负?
两家的眼光不会这么短浅。与其抢夺对方的饭碗,不如进军尚未开拓的市场。那里的商业模更多样。回想几年前,没有云的时候,谁想到现在中小企业一下就能接受了?大型企业和集团的组织复杂,尤其是政务云的要求更多,两者多花点心思在如何服务客户上,比眼光放在对方身上强太多。
如果要说非要打,就要看谁对用户的价值大,谁的平台更具有吸引力,更具有生态概念。而不会单纯拼价格,那样很无趣。
和运营商关系开撕?
业内最喜欢看到华为云和运营商云开撕的事情,也是所有人喜闻乐见的事情。可能吗?运营商给华为带来一年近3000亿的营收,华为现阶段敢甩开运营商直接竞争?
你要说,运营商领域,华为是垄断者,运营商没有议价空间,也不对。在中国这个特殊的体制下,以及全球的商业环境下,华为不可能得罪运营商。华为的竞争对手一旁看着呢,随时能扑上去。
那么说云这件事。只能怪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运营商体制、产品和运营不到位,反应太慢,市场一再空缺。我估计,华为和运营商都着急,那怎么办,一起想办法呗。
两者的关系就像是酒店连锁集团,共享一个品牌,为用户提供西餐还有中餐;有法式大餐还有意式大餐,还有中国八大菜系外加沙县小吃。互联网层面是互通的,数据则是遵从当地法律要求。
这就是华为云是华为自己的云+中国运营商的云+海外德电、西电等一起的云,是一个合作伙伴关系。一般连锁集团酒店下属有不同的品牌,是资本层面的合作;而华为云和运营商则是合作伙伴的角色,不存在竞争。
换句话说,就算以后市场发生变化,客户有选择和需求,大家把利益分配机制商量好就行。还是那句话,没必要老想着从合作伙伴手里抢多少粮食,要看大家一起合作能干多少事。
边合作边竞争 别犯错
华为云大规模进入市场是好事,带来竞争也是好事。这是一个全新的增量市场,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市场。华为云能和竞争对手相互学习,真不是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进。这又不是单一品种的竞争,像服务器、网络和交换机这种硬件盒子,有你没我,是一个零和游戏。
产业链太长,生态具有多样性。华为云和微软云竞争,不妨碍微软把Office 365这类SaaS服务部署在华为云上;阿里云和华为云都视为对方为眼中钉,也不妨碍阿里云采购华为服务器和网络产品。单纯指云服务,也不妨碍以后某个客户同时使用阿里云和华为云,空间太大。
眼光要看长远。这一场由技术引发的变革中,ICT价值重心、产品和技术、销售模式在转移,产业持续动荡中。这一场变化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没有绝对优势的领头羊,都是不断摸索中。这一过程可能还要5-10年才能水落石出。
本人一直认为,未来的市场必定是公有云的,混合云和私有云是过渡阶段。但这过程可能10年或者20年,云数据中心真正成为基础架构,节点的绿色节能、稳定性和易用性都达到了一个级别,安全、隐私等依靠技术手段和法律都不断完善,关键业务变得更敏捷,面向服务构建业务等,公有云就会成为全社会的基础架构。
这可以看一下银行的发展。从对公和对私角度来看,谁还会把钱存在自己手中?银行不但是存钱的地方,也是一个投资、金融交易的场所,功能在发生变化,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试问,全球大银行有几家?地方性银行有多少?这多多少少像如今公有云的发展。也就是说,未来全球公有云有那么几朵,不一定是华为所说的“五朵”;在这些巨头之下,还有各类细分的公有云。
华为看重的是这样的市场,这才会战略性的投入,不计成本的投入。
放眼未来,就会发现,现在的一切调整不过是一朵朵小浪花,没必要大惊小怪。现在这个云BU会不会进一步升级、调整,合并,都有可能。不过,着眼于现在,华为云一下能成为巨头这条路还远着呢。还要若干个阶段的奋斗。
华为最大优点在于反应灵敏,战斗力强。老老实实承认自己是所谓的后来者没啥问题,在产品打磨时,补足短板,采用跟随战略也没错。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不要着急,看着这么多吃瓜群众围上来观摩,乱了阵脚;别犯错,走一步稳定一步。多学习对方优秀地方,别盲目自大,少搞概念,多搞好技术在平台上的应用,输出能力,搞好内部关系和生态圈,这样,才有可能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全球五朵云之一。
再给5年时间,我看行。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