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领域,有着著名的“蒙代尔三角”——这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所提出的。“蒙代尔三角”理论后来泛指那些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的三难抉择。
“蒙代尔三角”的悖论后来还延伸到了经济学的其他领域。比如说,工业生产领域,成本、效率、规模三者是无法兼得的,这是工业生产的悖论。这也导致了个性化和工业化之间的两难——个性化生产、按需定制意味着需求过小,需求过小带来的结果就是生产规模无法扩大,生产成本无法降低。所以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工业大生产与按需生产、个性化定制往往是相悖而行的,甚至周期性的生产过剩也是工业化大生产造成的。
解决工业“蒙代尔三角”的悖论的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提升技术水平,当科技发展的水平超过技术“奇点”时,悖论会在当时的环境下迎刃而解。如今的大数据以及工业领域的进步,恰恰是解决工业大生产悖论的一个重要变量。海尔恰恰是抓住了这个技术变革的先机。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两只狼”
戴尔大中华区副总裁、战略发展部吴海亮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谈到“中国制造业有两只狼”,“第一只狼是产能过剩,带来的竞争压力更大。第二只狼是互联网、数字化的发生。以前是生产质量好的产品就可以了,今天概念完全不一样了。互联网、数字化更加了解每一个客户……未来制造业的竞争是个性化的竞争。”
“两只狼”的出现实际上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在互联网模式下所遭遇的困境。第一只“狼”导致的问题不言而喻,这几年供给侧改革很大的意义就在于消灭产能过剩;第二只“狼”导致企业无从预测消费需求,更是加剧了第一只“狼”的问题。
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采用的是原始的产销模式,其代表企业是发明了流水线运作的福特汽车公司。它的优点不言而喻,大规模生产是学习曲线固定下来以后便于固定成本偿还的一种生产方式。满足了当时的效益和效率的需求。接着大规模生产开始追求多样化,将产品线加深、加宽,以形成较为丰富的产品组合。
这些建立在供-需的顺序上的,也就是先生产出产品,再吸引顾客进行购买行为。但是,这个过程是存在风险的,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如果掉下去,那么摔碎的不仅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
所谓的“惊险的一跃”实际上指的正是跳跃失败过程中后期成本无人买单的损耗。大规模工业生产背后的产销模式却存在不可避免的沉没成本,无论从库存抑或是运输,抑或是生产设备利用率的降低(闲置时间),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下降很可能会被这些沉没成本所抵消。
工业大规模定制如何打破悖论
如果不是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工业生产中的大规模定制显然是无法落地的。
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大数据和互联网能够帮助企业建立起社群,收集消费者的反馈。因此,大规模定制的运作顺序让传统的生产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供-需,变成了需-供。
这背后的逻辑起点显然发生了变化。大规模定制的核心思想在于将客户放在本位,也就是说将生产销售和管理一系列部门的中心都放在满足顾客需求上,以此为核心创造出一系列运作模式、技术支持、销售方式、反应机制。
这一套运作机制和过往完全不同,就以海尔在COSMOPlat众创汇模块的方式为例,COSMOPlat众创汇模块上采用的协同设计定制模式是将用户的碎片化需求进行整合,从为库存生产转变为为用户生产,用户可以全流程参与设计、制造,从一个单纯的消费者变成“产消者”,横向集成7项业务过程:社群交互、开放设计、精准营销、模块采购、智能制造、智慧物流和智慧服务。
这种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建立企业产销模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其优势不仅体现在产销对路导致的滞销成本的降低,也体现在顾客满意度上升并因此建立的长期的合作关系上,并因此产生的长期持久的利润,从而形成可扩展的利润群。
更为重要的是,大规模定制的主要成本降低在于缩短生产准备时间和减少生产批量,来提高生产的柔性。如果从零售业的角度来观察缩短生产时间的话,可以考虑到数据的预见性,通过数据预见使零售的产品组合提前预知到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在需求产生的同时给予满足,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成本下降。
因此,它能在成本、效率、规模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
中国模式走出世界工业化的新路
这和美国、德国的工业互联网模式形成了显著区别。区别之处在于,国内更注重从用户层面出发,去解决供需和定制的问题。
某种意义上看,国内出现这种新的工业生产模式有其必然性。
第一点原因在于,国内的市场足够大,消费者可以形成足够规模的细分市场,提供产品定制的空间,这不同于其他国家本身市场规模有限,定制成本会非常高。
另外一点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国内的消费升级浪潮不可阻挡,消费者对产品都有细分需求,企业必须应对这个挑战。
海尔大规模定制模式就是要解决一个大规模和个性化定制的矛盾,形成大规模和个性化定制融合。模块化、数字化,高精度加高效率,解决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矛盾。让“生产的每台产品都是有主的”,不需要原来传统的经营,让产品可以不入库。
马云在去年六月的全球智能物流峰会上曾经提到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有先进的最智慧的物流行业,能够把生产和制造业、销售、消费的体验结合在一起,真正一起努力让真正的客户,那些制造业者们,让他们没有库存。如果真这么去思考,我们对社会的贡献远远超过了送了一点点货。
马云的理念其实也正是海尔这种制造业企业的理念。这不仅仅需要物流端的努力,更需要制造端对于用户的需求进行精准把握。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