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的偏见:“匿名产出机制+平台强干涉分发”带来信息偏差

知乎的偏见:“匿名产出机制+平台强干涉分发”带来信息偏差

最近朋友圈被两场互怼刷了屏,一场是愤怒忧伤的“知识分子”许知远pk拥抱时代的马东,另一场则是精知乎和今日头条抢大v,准略来说,互怼的其实是知乎和去了今日头条的原知乎大v恶魔奶爸。

原本就对知乎充满成见的恶魔奶爸,对知乎的评判,肯定有失偏颇。

不过恶魔奶爸为了强化其说服力,引用了所谓的知乎前员工给他的内部信,信里提到,强运营的知乎,“商业利益纷争的引入也成了内容控制参考因素,打击百度,打击阿里,打击微博,维护腾讯,维护360,这种倾向太明显。”

知乎的偏见:“匿名产出机制+平台强干涉分发”带来信息偏差

这个指控并无其他旁证,可信度尚且存疑,但是知乎却难以逃掉瓜田李下的嫌疑,为啥呢?原因就是,知乎,在内容生产过程中可选的匿名机制,以及内容传播审核过程中的平台强介入机制,两者之间存在巨大冲突。

匿名的阳谋与阴谋

匿名机制,其实是降低内容生产者的风险和压力,让其得以畅所欲言。

因此,承接这一需求的app一时风行,比如美国版Secret和Whisper,前者基于熟人间的匿名社交,而后者基于让陌生人间分享隐私,在国内对应的app则为无秘和秘密。

匿名社交鼻祖Secret曾先后融资3500万美元,拥趸者如同潮涌。但到运营了一年多,Secret就宣告关闭。

原因很简单,Secret虽然满足了人们匿名表达的需要,但匿名导致了负面效应的爆发:消极情绪、种族主义、恶意诽谤、人身攻击、恐怖威胁、社区变味,争议不断,遭遇了用户的冷遇。

知乎的匿名发言,同样存在类似痛点。今年5月,知乎甚至引火烧身———匿名的知乎用户在知乎发帖,声称摩拜高管团队贪腐,该匿名发言被自媒体引用,继而发酵、刷屏于全网。

尽管知乎很快就把这个匿名、不实爆料设置为“需要修改”,但随后引发的连锁效应,确实给摩拜带来了负面影响。

知乎相关负责人随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直以来,知乎都不欢迎侵权、谣言、诽谤类信息。”

这番表态出于其美好的初心,但匿名带来的负面效应却不止摩拜的孤例,除了摩拜,比如恶魔奶爸文章所言,他所谓的前知乎员工认为,百度、微博等公司在知乎也频频遭黑,而根源都在于匿名机制。

知乎的偏见:“匿名产出机制+平台强干涉分发”带来信息偏差

引入匿名机制,是因为其低门槛,有利于内容的产出。截至2017年5月末,知乎拥有注册用户量 8400 万,用户月累计页面浏览量(PV)达到 140 亿,日活跃用户2200 万;用户人均的每天使用时常为 50 分钟。

庞大的用户,产出了庞杂的内容,实名用户基于后期的责任承担,发言经过三思,但匿名如同打开猛兽的笼门,释放出了诽谤、侮辱等人性阴暗的一面。而如此庞大的内容,知乎官方难以快速审核、即时处理,这个时间差,给了作恶者放大负面效应的时间窗口。

其次,匿名用户和被侮辱、被诽谤者存在权力上的不对等。比如,摩拜在知乎上被匿名者污蔑,但知乎在未接到司法机关要求前,无权也不会将用户个人的个人信息转交摩拜。

因此,摩拜无奈把知乎列为报告,其实是借助司法之手,逼迫知乎在司法机关的重压下,揪出匿名者信息。

一个公司有完备的法务部门,可以提起诉讼,但是一旦受害者为个人,这种明处和暗处的较量就很不对等了。哪怕是知乎大v冯大辉,也曾在知乎遭遇诽谤,后来冯大辉数度澄清信息,尽管知乎对诽谤信息做了处理,但对于冯大辉的不实指控,早已超越到了知乎平台之外。

过去,知乎对于匿名者的信息并不完全掌握,只是在今年6月,知乎才宣布,进一步强化帐号实名认证机制,凡注册使用知乎的用户都需要提供、验证手机号码。

匿名的阳谋是为了降低内容产出成本,而其阴谋就是打开了侮辱、诽谤的笼子。

强介入机制能消除信息杂音吗?

如果说马东的屈身下迎用户,是典型的市场派,而许知远保持愤怒和忧伤是典型的情怀派。那么在涵盖了直播、门户、短视频、问答社区等品类的内容创业大潮中,知乎算得上个情怀派,对内容进行持续的流程化干预,保持社区调性,与之对应的是快手宿华、今日头条张一鸣这样的技术派,强调由用户主导内容的分发和传播。

但强介入机制,真能消除信息杂音(侮辱、诽谤、偏见)吗?未必,非不为,实不能。

在对内容的强干预机制上,知乎有点像传统媒体,除了用户的投票、点赞、反对等权重外,知乎官方也会对回答进行干预,比如折叠问答等等。

其一,匿名与强干预的冲突性。

大量匿名内容的存在,其实导致了一个后果,就是信息的真实度、评价的客观性都存疑,那么在这个存疑的内容生产机制上,进行干预,真能扭转信息偏差吗?就算是最终知乎采取了措施,但互联网上信息传播的边际成本几近于0,中间的时间差,已经释放了不可挽回的负面效应,参见之前的摩拜案例。

关于这一点,冯大辉曾经发表过评论,“知乎的匿名机制使得一部分用户更为放肆,可以不考虑后果贴内容,哪怕是涉及到人身攻击和影响商誉的事情。知乎管理团队多少应该思考一下这个事情,如果纵容下去,怕是有一天,这个现象就会反噬知乎自己。”

第二,平台强介入与平台中立性。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知乎高管说,“我们反对偏见,也反对谣言八卦。有的用户说,你们这么去做会很难,还不如往后退一退,做成纯粹的平台,不要管太多。平台的价值的一部分就是要有自己的价值观。”

但既然有价值观,其实就很难完全消除偏见,比如,上文所述的所谓前知乎内部员工说,知乎黑百度、保腾讯。在互联网森林里面,知乎算得上腾讯系,腾讯是知乎c轮的领投者,d轮的跟投者。此前数轮投资人中,除了腾讯,还有搜狗、创新工场等。

知乎的强干预机制,又如何能消除瓜田李下的嫌疑呢?毕竟,在商业的丛林里,竞争才是第一要义。那么在知乎的内容审核机制上,是不是于情于理,保护同一战壕的公司,都成为了一个优选项呢?

在知乎和今日头条争夺大v最激烈的那天下午,我在地铁上看知乎,看得做过了站。不可否认,知乎仍然是最好的内容平台之一,但却远远不是个完美的平台。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09-02
知乎的偏见:“匿名产出机制+平台强干涉分发”带来信息偏差
最近朋友圈被两场互怼刷了屏,一场是愤怒忧伤的“知识分子”许知远pk拥抱时代的马东,另一场则是精知乎和今日头条抢大v,准略来说,互怼的其实是知乎和去了今日头条的原知乎大v恶魔奶爸。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