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东楼
PC互联网时代,国内社交市场一度认为大局已定,彼时的腾讯QQ如日中天,占据超过90%的市场份额。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到来,虽然腾讯依然是社交市场的巨无霸,但是社交市场的玩家却越来越多,并都凭借着各自的差异化定位成长为“一方诸侯。”比如基于陌生人地理位置社交的陌陌,又比如基于职场社交的脉脉,以及基于图片影像社交的in。
目前来看,这些玩家虽然在用户体量上暂时还无法赶超腾讯微信及QQ,但是依靠在垂直领域社交需求的深度挖掘,却也纷纷进入了亿级用户俱乐部。而最近一个进入亿级用户俱乐部的成员则是影像社交APP in。就在今年6月,in在举办三周年庆典时正式对外宣布用户总量突破1亿。
而在近日,in所在公司杭州九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2017年上半年财报。财报数据显示,其2017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为3256万元,同比2016年上半年增长204.45%。这意味着,in在用户规模破亿的同时,其商业化的探索进程也正在提速。
那么,in的未来是否值得期待?在强敌环伺的移动社交市场,in下一步又该如何拓展自己的商业空间?
开启视频化战略的in,正在复制Instagram的成功?
虽然上线时间并不长,但由于诞生在移动互联网浪潮最为汹涌的2014年,in赶上了移动互联网爆发的末班车,这使得其在很短的时间内以快于instgram的增长速度,圈占了数千万用户,直至今年6月宣布突破1亿,成为国内图片社交领域的NO.1,且不断基于camera做产品升级迭代。
事实上,虽然是移动社交应用,但in的对标对象可能并不是微信、陌陌,国外的Instagram则是其最好的发展样版。同样是图片影像社交应用,Instagram在近些年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尤其是在2016年之后,Instagram却突然增长加速,用户从5亿增长到6亿,Instagram只花了6个月时间,而从6亿用户增长到7亿更是缩短到4个月。事实上,Instagram在近几年迎来用户量高速增长正是从增加Instagram Stories、直播视频以及Instagram Direct中的“阅后即焚”等一系列新功能开始的。
而对于in来说,虽然目前用户量破亿,但是如果想要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就必须找到能够开启市场的“钥匙”。从in今年上半年的种种产品举措来看,视频化正是其发展用户和沉淀用户的新战略。
我们看到,自今年3月以来,in陆续上线了诸多新功能和新产品,都与视频有关。比如在in 3.0版本当中增加了短视频拍摄功能、360度AR超时空相机功能,以及全网首创的线上多人实时视频直播交友功能——趴呗。
显然,这些新功能的上线,还让in的产品内涵和边界得以拓展。特别是短视频功能和直播交友功能趴呗的加入,使得in不再是单纯的图片社交平台,而成为基于camera升级,玩法更加丰富的年轻人影像社交平台。而且,这些视频化的新功能极具in平台的本色。比如在短视频方面,支持萌趣贴纸/变脸更符合in平台用户的喜好和调性,又比如在多人视频交友功能趴呗则为自己的年轻用户群体量身定制了喜闻乐见的主题和游戏,这与其他移动社交平台形成差异化的竞争。此外,为了进一步完善在短视频领域的布局,in甚至还在最近上线了独立的短视频app—vooha,可以让用户轻松剪辑出想要的短视频,而这无疑对于in目前的产品线是一个有效的补充。
这些新功能、新产品的上线不仅可以吸引新用户,更能够达到沉淀用户的目的。特别是其上线支持5人视频在线群聊进行热门话题讨论和不限人数的围观、弹幕游戏互动交友的新功能趴呗之后,其平台用户粘度获得进一步提升。据了解,该功能在自6月初上线以来,获得用户一致好评,人均停留时长达10分钟以上,甚至超直播行业水准。
实际上,短视频、视频直播等正是当下的风口,不仅资本看好,用户也在短视频和视频直播平台集聚。而在此之前,国内社交平台陌陌在更早之前开启视频化战略,从而让其用户量和收入暴涨,事实证明社交平台在短视频、视频直播这些领域更有先天优势,因此,这一次in很可能复制Instagram的成功。
in在未来如何实现更大的商业破局?
另一方面,尽管in在上半年密集发布了多个新产品,并招聘高级人才大力建设商业团队,但据2017年上半年财报显示,九言科技总成本费用上升了21.22%。更难可贵的是,其亏损总额还同比下降了19.74%。这表明in在收入持续大幅增长的同时,管理运营成本却得到了有效控制。
不过,尽管in在收入方面飙升,亏损明显下降,但目前仍然处于未盈利状态。而作为一家已经登陆新三板上市的移动社交公司,投资人除了看重的是其业务的创新、用户的增长之外,更加看重其在未来的商业化前景。那么,in在商业化方面又该如何实现更大的破局?
我们看到,in除了在今年上半年在产品体验优化和获取用户量方面进行努力之外,还正在与众多品牌客户达成商业合作,加速商业化进程。据财报透露,in目前已经与包括Michael Kors、欧莱雅集团、美宝莲等上百个国际国内一线品牌展开深度合作,品牌涵盖美妆、食品、商城、金融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在今年第一季度与欧莱雅等国际品牌厂商签订了战略性年框合作,这成为in在2017年获得规模化盈利的第一个支点。要知道,in在2016年上市之后才开始启动商业化,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与上百品牌达成深度合作实属难得。
不过,稍加分析,就能发现in的顺利商业化并非没有原因。首先,in不仅具有过亿的用户量,而且用户群体非常精准垂直。据in 财报披露,在其1.1亿用户当中,90 后、95 后用户占比超过 90%。众所周知,随着90后群体逐渐从校园走向社会,消费能力越来越强,而且不同于80后群体,90后更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以及消费体验,而且未来更将成为各大品牌的消费主力,这显然是吸引品牌客户与in合作的第一个原因。
其次,in健康、高品质的平台调性也是吸引品牌客户竞相合作的重要原因,在in上大多都是互相之间分享和交流自己生活中美好的一面的年轻的用户,不同于其他社交平台充斥着各类软色情信息,用户的社交行为更加健康,而这也符合重视口碑的品牌客户的需求。最后,in在国内社交平台当中独树一帜,与国外的Instagram遥相呼应,都是年轻的时尚用户群体聚集的阵地,而Instagram目前并没有进入中国,因此很多国际品牌在选择投放Instagram的同时,为了覆盖中国市场也同时投放in,成为Instagram之外许多国际品牌厂商的必投组合之一。
此外,in还试图挖掘用户潜在消费需求,通过提供个性化的商品服务来获取收入。就在今年上半年,in在平台上陆续试水推出了定制帆布包、T恤、手机壳等个性化定制商品。数据显示,作为用户增值业务的个性化定制商品服务的上线,直接使得in平台在今年六月收入环比增长305.1%。这也证明了in平台上用户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虽然in是一个移动社交平台,但是基于社交平台的用户粘性,用户又都为爱美和追求生活品质的年轻人,所以非常适合搭建时尚购物的社区环境。因此,如果in继续提供更多的具有特色的个性化商品与服务,必然进一步推动in平台收入规模的持续扩大。
最后,基于in产品功能的不断丰富,以及在线上和线下的全面布局,in在未来很可能产生更多的商业化玩法。实际上,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模式从来都是在不断探索当中发现的,也许前面提到的品牌广告收入、增值业务收入等在未来可能都并不会是in的主要盈利来源。
实际上,随着线上流量红利的消失,不少互联网公司都开始在线下寻找用户和业务增长的突破口,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新零售成为新的业务增长风口。比如阿里、京东就纷纷尝试线下开店或投放智能硬件终端的模式来进一步扩大零售业务规模。
而in在2017年开始积极尝试布局线下,寻求通过线上线下服务的打通,来达到发展用户和提升收入的核心诉求。据财报消息,2017上半年,in共在全国范围内布局了超过6000台智能终端,覆盖近500个商场,其中不乏银泰、万达、大悦城等众多全国性商业集团。据了解,这些智能硬件终端不仅可以现场打印照片,还可以进行各种有趣的互动。这使得in在线上的服务可以向线下进行顺利延伸。对于商场来说,in投放的这些智能终端也是从线上到线下导流的入口,并能够增加消费者停留时间;而对于广大品牌客户来说,通过现场in智能终端的创新的现场拍照互动和展示,可以实现即时对商场品牌入驻门店的进行引流和销售转化,而这让其赢得了阿玛尼、巴黎欧莱雅、美宝莲等超过50家品牌客户。与此同时,in还在智能硬件终端上尝试对个人用户进行收费,这使单台智能终端增加超过50%的实时现金收入。
显然,in的线下布局无疑能够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一方面借助线下智能终端为线上平台进行用户导流和获取现金收入,另一方面则全面打通了用户线上和线下的互动场景,也能够为品牌客户提供更加具有差异性的场景化品牌营销服务,而这无疑将在未来进一步扩大in的收入规模。
而在线上,in新推出了多种滤镜以及AR超时空相机玩法,为品牌商提供了一种并非简单展示而是具有沉浸式体验和话题聚合的互动式广告,同样反响良好。 据了解,KFC“一绿爆红”、美宝莲”绝色唇膏“等活动上线后,用户参与互动量达到数十万人次。
因此,可以预见的是,为品牌客户提供覆盖线上和线下的沉浸式互动体验营销将成为支撑in持续做大营收规模又一个增长引擎。
总体而言,in虽然脱胎于图片社交,但是在产品几近迭代和丰富之后,早已成功拓展边界。特别是今年向开启视频化战略之后,其商业想象空间更是大增。而随着in在短视频、视频社交以及智能AR等产品的功能和体验方面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在商业化方面的持续的积极探索,in在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值得期待。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