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微博知名星座博主同道大叔在北京西单大悦城举办了一系列以星座为主题的活动,涵盖“星座好奇屋”、“星座名人堂”、“狮子座霸气高校”以及“狮王扭蛋机”四大展区的星座奇趣展和狮子月生日趴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注意。
在今年初,星座社交新媒体星座女神又宣布完成3000万的A轮融资。除此之外,活跃在各类社交平台上的星座自媒体、拥有大量用户的各类星座占卜网站等,也都受到热捧,星座文化已经从单纯的娱乐过渡到了有利可图的产业。
星座文化由来已久,流行并非偶然
如今,年轻人结识新朋友时,交谈几句后大多会提到星座这个话题,社交平台上也不乏“金牛女和双鱼男可以在一起吗”这样的提问,甚至去买件衣服销售员也会说“这件衣服特别符合您白羊座的气质”。看似无厘头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公众对星座文化的热衷。我们不禁开始思考为什么星座文化会如此火热?细细一想,大概可以从两个角度做出解释。
一方面,星座文化的流行有迹可循,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据APP测测星座公布的数据,测测平台上80%的用户为女性用户,年龄在16岁-28岁之内,23岁为用户峰值。把时间往前倒推十年,正是星座测评、星座分析在学生杂志上火热的时候,而那时学生杂志的受众,与现在对星座感兴趣的人有极大的重合度。因此,如今的星座文化受到欢迎有着先天优势。可以说,现在的星座文化传播更加迅速、信息更新更快,而受众还是同一拨人。
而大家关注星座的原因,无非是从星座上找到寄托。星座文化总结出了十二个星座的性格特征,公众容易从中找到共鸣,从而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排解负面情绪。同时,情感问题又令小年轻们遭受困扰,此时类似“xx座男/女生喜欢一个人的表现”、“xx座男/女生恋爱时的行为”等星座说的出现,无疑救万千男生女生于水火之中。
另一方面,社交平台的助力是星座文化火热的另一个原因。十几年前,当你看到书上写着“狮子座热情开朗,做事大气豪爽,霸气外漏,但不讲道理,狂妄自大,爱面子”时,会不会想找个人一起为前一半描述点赞,然后diss后一半?可是放眼望去,身边全是双鱼座、白羊座、水瓶座……就是没有跟你有同感的狮子座。这样一来,关于星座的互动交流就少了很多,星座文化的传播也有很高的壁垒。
但是现在互联网上的社交平台为星座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就拿同道大叔来说,2013年他开始在微博上发布手绘星座漫画,每条微博获得上万的转发量。之后,同道大叔充分利用微博这个平台,不断加深自己在网友心中的印象,最终坐拥上千万粉丝,成为炙手可热的星座IP。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微博的存在,同道大叔还能否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而同道大叔的走红,是星座文化开始快速传播的起点。许多星座文化的产物都是在2013年之后出现的,毕竟对于能够吸引流量的东西,商家们总是蜂拥而至的。
对于公众来说,社交平台给他们提供了绝佳的交流平台,当提到能够产生共鸣的星座代表事件,往往会有一人发言、八方点赞的情况出现。于是,当星座文化在网络上口口相传的时候,它就悄无声息的成为了当今社交领域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星座文化成为热点,多方平台向星座市场发力
在互联网世界里,基本资料卡是他人认识你的第一个途径。如今,几乎所有平台上的个人简介里都有星座这一项。而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的聊天过程中,星座也成为了打开话题很好的切入点。当你走上街头,甚至还能发现以星座命名的建筑。不知不觉间,星座文化已经渗透到了许多领域。星座文化成为现在的热点话题且热度经久不息,表现在方方面面。
首先,各类互联网社交平台上目前活跃着许多以星座为主题的自媒体。
依托社交平台巨大的用户量和超高的日活率,自媒体自然成为公众了解星座文化最简单、广泛的入口。这类自媒体通常会发布一些星象知识、十二星座性格分析、每日运势之类的文章,而读者也乐意花一定的时间阅读,甚至按照提醒规划日常生活。
之后,当自媒体成为IP,由其衍生出的周边产品也随之出现。以同道大叔为例,自2013年推出一系列以吐槽星座为主题的手绘漫画后,同道大叔迅速吸粉,之后凭借与网友的互动和特色漫画,成长为当今最知名的星座博主之一。期间,同道大叔完成了从KOL向IP的转化,之后又利用IP进行品牌升级,打造出了各有特色的十二星座玩偶并出版漫画书,还将漫画内容改编成舞台剧,相关大电影也已经备案,甚至星座主题咖啡店也成功落地。整个套路走下来,星座文化的衍生产品成功实现流量变现。
同时,星座网站和APP也紧随步伐,迎头赶上。
与自媒体相比,星座网站和APP显得专业化更强一些,它们往往包含星盘、开运方法、运势播报之类与占星相关的内容。目前,新浪、腾讯、搜狐等门户网站都已下设星座类别。此外,部分平台开始邀请占星师入驻,以增加权威性和可信度。由于占星师的存在,用户通过这些平台提出的问题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答复。为了增加占星师答题的积极性,并且对用户进行简单的筛选区分,2014年上线的APP“测测星座”先后引入赞赏、直播、抢答的机制,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平台对用户和占星师双方的吸引力。到目前为止,测测已经拥有了超过2000位付费用户,去年的收入为500万元左右。虽然这类网站和APP的知名度和用户数量不及自媒体高,但是后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而在互联网上有着众多受众的网剧、网综自然也不会放过星座这个热门题材。由在校大学生自制的五集短片网剧《不,相信星座》在B站推出后,立刻成为榜单上的热门作品,反响热烈。另一部网剧《星座啪啪啪》第一季播出结束后,获得了1.1亿点击量,4.3亿微博阅读和101.5万次讨论,以9.8的网络评分而完美收官,并吸引星座女神莫小棋、星座IP同道大叔以监制的身份加盟第二季。至于网综方面,则有斗鱼首创的直播、点播一体化的《213星座编辑室》和以星盘对嘉宾进行分析的《星座棋谈》等节目出现。
除此之外,星座文化还被商家们用到了营销当中。
早在1994年,台湾西式礼饼品牌伊莎贝尔食品就凭借着一条十二星座求婚的广告片——《我们结婚吧!》迅速打开市场,使得其成为风靡一时的产品。无独有偶,杜蕾斯官方在2013年推出《十二星座的星语性愿》创意视频也将星座与产品结合起来,激起了市场的关注度。护肤品牌屈臣氏早期推出的“星座抱抱团,人人送大礼”主题活动,大大增加了会员卡的开卡率和激活率。良品铺子也携手同道大叔,先是推出“星座巧克力”,后又建立了一家以星座为主题的“良品生活馆”。甚至金融届的工商银行、兴业银行等也玩起了星座营销,推出星座信用卡来迎合年轻消费者的需求。
不仅如此,甚至还有商家看中了星座社交的市场,将星座心理学运用到陌生人社交中,试图从一个新鲜的角度找到陌生人交友的破冰方式。其中一类是专注于陌生人社交的APP如星座城,开发者将星盘作为软件中一切社交活动的基础,用户通过星座报告了解自己和其他人的相关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交友计划。另一类是将星座文化融于自身产品中如婚恋网站百合网。8月10日,百合网宣布将与测测星座合作,用星座工具作为切入点,提升百合网用户的活跃度和参与度。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在本月初做了一个与星座有关的调查,受访者近80%是80后,70.3%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很多喜欢星座文化的人。由此看来,星座已经成为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兴趣爱好,因此星座文化成为如今的热点话题也就是必然了。
不过从目前看来,除了个别星座自媒体拥有超高的知名度外,无论是星座平台、APP,还是网剧网综,都还没有出现全民热议的“爆款”。对于深耕星座文化的互联网平台来说,用户基数小、增长率缓慢其实不见得是坏事,因为小基数和慢增长带来的是更稳定的发展前景和更强的用户粘合度。而对于网剧网综来说,爆红几乎是一瞬间的事情,只要制作方能抓住观众最感兴趣的点切入,就有可能大获成功。
专业化与泛娱乐化二者兼得,才是星座文化方向所在
有人认为,星座只是博人关注的噱头,没有什么科技含量可言。实际上,星座的背后有一套系统的理论支撑,即占星术。在美国,有不少人相信被称为“美国神婆”的占星家苏珊·米勒,甚至根据苏珊的运势分析来规划自己的生活。2014年,苏珊因病延迟了星座运势的发布,引得许多人在FB上声讨,理由是没有星座运势的指导,他们无法正常生活。
其实,苏珊·米勒的名气绝不局限在美国内,有资料称其在全球有数亿粉丝。而在中国,苏珊·米勒也有不少粉丝群体。国内有专门的苏珊米勒中文网,用以翻译、搬运占星信息。苏珊本人也不时出现在网综《星座哟哟秀》中,同时还在喜马拉雅FM上开了音频节目。
苏珊·米勒最大的特点是预测极准,这也是她能够拥有大量粉丝的根本原因。粉丝认为,苏珊预测如此准确,是因为她有着超高的占星技能,而占星术是有理论依据的。而在中国,大多数网站、APP和自媒体谈到的星座文化依旧处在很浅的层次,可信度尚有不足,所以用户或粉丝的黏性不高。
如此看来,中国星座文化的未来发展应当趋于专业化。而星座文化的专业化需要有高质量的占星师支撑,但目前,中国很多占星师都是因为兴趣爱好自学而成,所以质量参差不齐。所以,占星培训的市场将会出现。
目前已经有人开始做这方面的创业了,他们将占星培训大致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模式。线上培训通过微信公众号或者网站之类的平台,将免费与付费两种模式结合,以实现普通用户向付费用户的转换 。线下则是开办工作室,实行小班教学。
但是现在的占星培训市场规模还非常小,各平台的培训质量难以判定,收费标准也得不到统一。而国外早在1979年就成立了国际占星研究协会(ISAR),目前,ISAR在全世界开设了13所资格认证学校,且中国大陆就有一所。因此,占星培训有望在行业龙头的带领下,借着星座文化的火热,朝着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而对于现有的星座产品或自媒体来说,因为做到专业化暂时较为困难,因此他们主打的还是泛娱乐文化。由于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交替速度过快,因此寻求差异化发展,针对不同细分市场出击,才有可能在星座文化这个领域突显出来。同时,在电商都走进新零售的时代,有着社交属性的星座相关产品也必然不能把自己困在线上。既然已经有了同道大叔成功的例子,相信日后与星座IP相关的产品也会不断在线下出现。
有人说星座是迷信,却也有人对它深信不疑。而资本从不问市场的对错,只要有发展前景就有投资的必要。国内星座文化产业还处在娱乐消遣的层次,但对于市场来说,存在娱乐和专业两个方面的需求。因此,未来的星座文化还需要从专业和娱乐两个角度同步发展,如此,星座文化才能覆盖尽可能多的市场,获得更稳定的粉丝结构。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 特斯拉首次聘请品牌大使:韩国奥运射击选手金艺智
- 华为研发中心入驻上海青浦致小镇房租大涨,带动周边租房市场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