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属于“寻空的营销启示录”的“商业评论”栏目
删还是不删,这是个问题。自从微信推出“不常联系的朋友”功能后,这个话题便引发热议,对于这个功能,有人赞赏,认为“我可以从这些人里挑出那些我想删除的人了”,也有人吐槽,认为选择某个选项后 ,要删除接近90%的人,“我1700个联系人,半年内没说过话的,没回复过朋友圈,无共同小群的人高达1300多人,这让我怎么删?”(知乎网友楠爷)。
事实上,这只是微信的一个小更新,却可能反应了它背后对于自身社交关系的思考。
一个人最多能与150人保持稳定好友关系
英国人类学家、牛津大学教授罗宾·邓巴曾研究过一个人能维系多大朋友圈的命题。他于1993年提出了“邓巴数字”,他在研究灵长类动物的大脑时,发现物种的大脑新皮质(大脑在进化过程中最后形成的部分)的平均大小与每一物种社交群体的大小具有相关性。他估计,将这一结论推导到人类身上,人们的社交圈人数应该在150人左右,其中包括了亲朋好友及经常碰面的熟人。具体来讲,5个死党、15个密友、150个朋友,这是一般人维持的社交关系。
真实的世界同样如此,想想你半年来与你联系紧密的有几人?保持过联系的有几人?有过互动的有几人?这些数字恐怕不会超出“邓巴数字”的范畴。这也就难怪当你测试不常联系的朋友时,这个数字要占到你全部好友的90%了,正常来讲,如果你的微信通讯录中有不超过300人时,这就是一个正常的数字。(当然其中可能至少有一半是你不再联系的同事。)
微信扩张,朋友收缩
众所周知,微信走到今天已经越来越大,它从最初的IM工具,走到今天成为一个巨无霸的平台,它想包罗你生活中的一切,新闻(微信公众号),存钱(微信理财),支付(微信支付),交水电费(城市服务),应用市场(小程序),这就是微信想“连接一切”的体现。虽然微信变得越来越大,但却也在很多方面克制,比如对朋友圈广告的谨慎,对付费阅读的考虑再三等,这是微信作为一个平台最大努力给用户好的产品体验的表现。
但是微信平台自身的克制,并不能阻止用户个人利用这个平台“野蛮生长”。能够加5000个好友,这对于不少人成为了一个营销工具,有人利用它做微商,有人利用它煽动更多人开户,有人将它作为自己内容更大曝光的工具,有人加几百个群以推广自己的产品。很多人的微信因为这些噪声的存在,受到了极大的骚扰。但对于这些,微信并没有实质上的有效行为来制止,并且它似乎也没有好的理由来制止。
“不常联系的朋友”是一个好的尝试,虽然它并不能完美解决以上问题,但却给用户提供了一个选项,并且作为一个尝试,我们也有理由期待微信的下一个动作。
微博加粉,微信减粉
可能大部分产品都希望自己的用户越多越好,比如了解微博的人都知道微博会悄悄给用户加粉的事。但对于微信来说并非如此,在这个阶段,它已经不需要再通过用户的绝对数量证明自己的价值,相对而言,用户的活跃度则更为重要,它才是这个平台真正价值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讲,删除“不常联系的朋友”并不会降低微信平台的活跃度,反而会让社交更真实也更干净。
一方面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变得越来越大,一方面希望用户的朋友越来越少,这也许体现了微信的期望——第一,为真正的用户提供更多服务,第二重回熟人社交。
在寻空看来,微信推出这个“不常联系的朋友”功能或许只是它整治微信平台微商,传销等杂乱信息的一个尝试。这个功能本身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某网友说:”我和我表妹就‘不常联系’,因为她就住我隔壁。“而要破解别人因为“半年内无单聊”将你删除的功能也不难,你只要每半年群发一条祝福短信就可以了。
不过我们或许可以期待微信接下来的功能,比如不少网友呼吁的“已经删除我的好友”,“判定为微商用户”等功能。
(头图为电影《解除好友》海报)
寻空:商业观察者,社会化营销探索者。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寻空的营销启示录”,与他探讨商业、营销以及任何其他有价值的问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