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围绕无现金活动,争议不断,力挺者有之,批评者有之,官方的定调更是引发舆论关注焦点。据媒体报道,央行近日下发通知称“最近一些地区推进的无现金支付方式……其中的一些宣传主题和做法干扰了人民币流通,社会反响较大,对社会公众产生较大误解”,并要求各地“抓紧行动,依法对不合适的提法、做法进行纠正和引导。”8月10晚,新京报独家报道称,该文件并非央行总行所发,相关要求由武汉分行做出。
我们先不管这些,总行也好,武汉分行也罢,毕竟都代表监管的一种声音表达。在笔者看来,“无现金”三个字,只是个文字游戏罢了,无现金活动也无甚大错处,心太急罢了。作为吃瓜群众,乐呵乐呵就好,认真你就输了。
无现金只是文字游戏
一些人抓住无现金三个字,认为现金上面印有国徽,无现金是对权力机构的挑衅,这就上纲上线了。其实,支付巨头提出无现金社会一词,更多地只是宣传上的考量,毕竟相比移动支付、线下支付,无现金这个表述更容易引发舆论关注,具有很好的二次传播效应。
企业的本意依旧是持续推动线下移动支付的普及,并无消灭现金之意,我相信也没有对现金背后的权力机构不敬之意。
现金的需求有着客观而坚实的基础,怎么可能被消灭呢。大额支付,现金确有不便,但对于小额零星交易,现金则具有不可替代的优点,最大的优点便是高度灵活性和场景普适性,不需要依赖第三方设备和网络,可随时随地用于交易,适用于一切群体和几乎一切小额场景。
所以,所谓的无现金,只能是无限接近,但永远不可能到达。况且,无现金支付的好与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也没有争论的必要。
对于大城市的年轻人而言,开始把钱包视为累赘,非常享受无现金的种种乐趣;对于中老年人而言,扫码支付反而有种种不便捷之处,且不说会不会用,看不见摸不着的,心里发慌的很,还是现金踏实。
大家各有各的道理,且很难调和,既然如此,何必认真呢?
监管出手,只是因为现金“命不该绝”
再与众不同,也不能改变现金只是一种支付工具的现实。作为一种支付工具,现金有优点,但缺点可能更多。在经济活动中逐步减少现金的流通,除了印钞和运钞单位外,其实符合各方利益,并非一些人所讲的动了银行业甚至监管机构的奶酪。
相比现金交易,电子支付最大的优点便是可监控、可回溯,没有假钞风险,也少了现金储存和运输的麻烦,早在1988年,监管机构就出台《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开户单位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采取转账方式进行结算,减少使用现金”,对于企业单位,则明确规定只能在限定条件下使用现金且不能超过一定金额,否则便涉嫌违法。
所以,站在监管的角度,应该是乐于看到现金支付比例的持续下降的。既然如此,为何监管要出手呢?在笔者看来,只是现金命不该绝罢了。
现金并非不可消灭,生老病死、成住坏空,是任何事物都难逃的命运,现金也不例外,也会消失。有一天,现在的90后成了老人,社会中还有谁觉得电子支付不方便呢?只是,不是现在而已。
当前,很大一部分人只会用现金,很多的场景只能用现金,现金还大有用武之地,消灭现金无异于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引起各方反弹。
所以,尽管十年前便有商家拒收现金的新闻,特定场景如大学食堂甚至还长期拒收现金,但都并未引起太多人的关注,因为大家知道,那绝对只是个例。今年以来,一些商家拒收现金的行为则引发关注,因为出现了一些拔苗助长的苗头,且在很多场景中,现金有被彻底消灭的危险。
笔者常去的理发店,便自称为互联网理发店,只接受扫码支付,拒收现金;一些连锁小吃店,也开始拒绝找零,鼓励大家选择扫码支付。就目前的形式看,若不对商家尤其是知名商家拒收现金的行为加以约束,在极短时间内,可能就有更多地企业效仿,并以此为时尚和潮流,届时,将很难往回拉。
果真如此,便过头了。毕竟,现金交易仍有广泛的需求,过多的商家拒收现金其实是剥夺了很多人自由选择支付工具的权利,强行改变人们的支付习惯,变技术服务人为技术驱动人往前跑,失去了技术进步的本意。
所以,现金病不该绝,监管便出手了。不过,移动支付的份额依旧会节节增长,现金用量会越来越少,大趋势是不变的。
多一层反思:新技术、新模式切忌心太急
再深一层看,围绕现金与无现金的冲突,背后还有新技术与旧业态的矛盾。
就拿无现金活动来讲,移动支付的确给很多人带来便利,也大大降低了社会经济活动中现金流通带来的成本压力,更是带动了大数据、机器学习、生物识别等金融科技的发展。但新技术、新模式永远要敬畏一个词,便是“过犹不及”,新技术的进步,本身就意味着资源和利益的重新分配,新技术过于咄咄逼人,便会引发反弹。
在现金支付依旧是主流选择工具之一甚至是部分群体唯一的选择工具时,一句“无现金活动”便打出“本店拒收现金”的招牌,便是过犹不及的典型例证,损害了只会用现金和喜欢用现金的群体的利益,埋下了矛盾的种子。
怎么办呢?适当的时候等一等、缓一缓,适应人们工具转换的自然节奏,莫心急就对了。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