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未来趋势:数据服务或成主流模式,将从服务企业转向服务个人

7月中旬,英特尔淘汰了其技术集团下的可穿戴设备团队。

在更早的前一周,估值曾高达30亿美元的可穿戴设备公司Jawbone,迫于经济压力,已经进入了清算程序。这意味着,Jawbone也倒下了。

而被视作智能手表鼻祖的Pebble,在去年底仅以2300万美元的价格,就卖给了Fitbit。

这三个事件,表明智能手环正在走下坡路。现在看来,智能手环也就两种命运:要么被低价收购,要么就躺着等死。不过,Jawbone倒也不算真的死,CEO Hosain Rahman成立了新公司,主营健康相关硬件设备和软件服务。如果经营的力,在未来,这个公司很可能会携手其他手环厂商,为健康及医疗行业服务。

Jawbone算是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智能手环的活着的另一条路径,向产业链上游转型。同时还告诉我们,创业公司做智能手环,基本上都会是九死一生。

那么,未来的智能手环与智能手表行业,乃至整个可穿戴装备行业,又该何去何从?

行业问题:智能穿戴市场将大涨但手环下降,未来竞争或更激烈

不久前,市场调研公司IDC发布的最新数据报告中,2017年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总量达到2470万块,全球五大可穿戴设备厂商分别是小米、苹果、Fitbit、三星和Garmin。这几家的产品,大家耳熟能详,皆以手环及手表为主。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五大厂商,除了Fitbit是专业的手环生产商,其他商家都是手机厂商及电子消费品厂商。其中,Fitbit曾尝试智能手表转型却遭遇重重困境,手环也正面临激烈的竞争。

IDC预测,2017全年的可穿戴市场出货量为1.25亿个产品,比2016年的1.04亿增长20.4%,而2021年将较2017年翻倍,出货量高达2.4亿。但同时也预测,将来智能手环的市场份额将下滑:预计,今年全球智能手环出货量将达到4760万部,占智能穿戴市场的37.9%,至2021年将达到5220万部,却只占整个市场的21.7%。

与之相应的,是智能手表等产品出货量及市场份额的增加。根据预测,2017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将达7140万块,2021年会增长到1.61亿块,市场份额也将达到67%。这其中反应的一个事实在于,随着智能手表产品质量与体验的提高,手环这一过渡性产品将会被逐步取代。

智能手环厂商的倒闭,以及相关的数据支撑,表明手环在未来市场份额下降已是必然。而在现实的市场表现中,目前厂商之间的低价竞争、同质化严重、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也证实了这一点。未来的市场,定会出现大清洗,大量的小厂商及质量不过关、缺创新的产品将被清理出局。至于剩下的厂商,则仍需要考虑后面的出路,除了考虑手环厂商的竞争,还要考虑同功能的智能手表、智能奢侈品、智能衣装等更多产品的竞争。

解决思路:数据与服务,或是智能穿戴厂商的转型发展之路

事实上,每一个智能手环或者智能手表,其真实价值并非产品本身,而是在于其所产生的大数据价值、背后商业模式以及企业跨界布局所产生的生态价值,还包括与相应产业链上与其他商家为客户提供的协同服务。越是到行业发展的后期,越能体现出数据及服务对于智能穿戴行业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数据,智能手环只提供定位以及与手机等设备互动功能的基础之上,那智能手环的存在也就没有什么意义。

所以,智能手环的盈利模式,从一开始就不是建立在以手环单品为盈利的目的之上的,而是深挖用户大数据之后,进入大健康、安防、教学、广告等行业成为其数据供应商,以共同为各领域的行业提供更精准、个性化的服务。从这角度上,手环、手表等厂商是一个服务供应商,而非可穿戴设备生产经营商。手环所产生的精确数据,不仅仅是描述一个人的行为状态,或者可以借数据实现个性化推荐。

如基因测序在未来要实现的,是将每个人的基因数据化,当智能穿戴所提供的数据与基因数据结合以后,那将是影响人类生命进程的重大意义,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未来数字化社会的建设上,可穿戴装备、智能家居这样的移动终端,但当着将人类在线数据化的重任。所以,数据与服务,才是智能手环在未来争夺的最终市场。这个思路,给予手环产业的价值提示在于,智能穿戴的盈利模式应该靠后再靠后,而不是前端那点仅有的硬件价值。

未来趋势:新三大新维度定义数据服务模式或成主流,将从服务于企业转向服务个人

数据服务的商业模式,其实是智能终端产品的共性所在。但不同的产品,其商业模式也会有一些不同,譬如智能手环与智能吸油烟机相比,模式上肯定是有一些区别。但这种模式,给予智能穿戴产品的启示,至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是从数据获取都数据落地的可服务化。智能终端只是获取并监控用户的各项数据,功能看上去很多,数据看上去很完美,然而用户面对这些数据会很茫然,这并没有什么用。这些数据应该能够发送到上游的健康及医疗机构,通过分析得出结果反馈给用户,并给予用户一定的健康或者医疗相关的意见与建议,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服务流程。因此,终端产品的背后一定要有一套完整的服务解决方案,产品能更有价值。对于这种完整的解决方案,不同厂商有不同的看法,在智芯科技看来,就是一款产品能够真正为用户带来的实用且完整的价值闭环。而苹果,也是将Apple Watch向健康医疗领域下沉,这是同一个道理。

第二,是手环及手表厂商的产业链定位。手环、手表等厂商在今后发展的过程中,其定位绝不应该仅是一个智能穿戴设备生产商,而是大健康产业、医疗产业、运动产业乃至安防产业的上游数据参与商。智能穿戴厂商应该有自己的数据共享平台,并且能够开放SDK接口,打造相应的功能模块,甚至能够根据各种运动、医疗等行业的应用场景,进一步垂直细分数据模块,便于更多行业的更多产品在更多应用场景随时接入数据,方便其调用各种数据。

在不断的商业模式探索中,越来越多的厂商已经意识到,2B的组织化、共性化产品需求,远不如2C的场景化、个性化长尾需求更吸引用户,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为细分人群服务。可穿戴产品从面向企业、组织等渠道,到目前的面向不同使用人群与不同使用场景,这是产品思维的一个极大的转变。在此基础之上,场景应用、人群细分和持续性数据价值推送,成为重新定义智能穿戴产品的三大新维度,这也是符合当前用户个性化需求,乃至满足供给侧改革的新产品思维。

还是以案例来说明。智芯科技推出的PMPD个人行为与健康数据服务系统,就从三大新维度重新定义了产品。其在细分人群这个维度,已构建了女性、老年、婴幼儿看护、商务群体、运动爱好者等多个细分群体;在场景方面,已在母婴市场、专业运动、军用市场、医疗领域、健康看护等领域,按照不同人群的属性及组织行为构建了大量细分场景:譬如在专业运动场景下又分马拉松、高尔夫等比赛场景;而针对婴儿的健康场景,可以细致到监测体温、尿床、哭闹、踢被子等行为数据。

人群与场景分的越细,数据就会越精准,也就能搭建更深度的数据服务。目前,PMPD已经实现对个体的效率管理、健康管理、个人偏好、生活工作行为,进行统计提炼,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干预性建议,让大数据更好的为个体服务。正是因此,集成PMPD的表芯系统产品上线后,立即吸引了意向客户超过259家。由此可见,服务于个人的可穿戴数据服务,更受用户欢迎。在此可以断言,三大新维度所定义的数据服务智能穿戴产品,将是可穿戴市场的主流趋势。

本文从智能手环厂商的死亡,谈到智能穿戴产品的商业模式,最后将智能穿戴产品的最终出路归结到了以个人为主的数据服务。这个过程,既是本文的基本逻辑,其实也是一些智能穿戴厂商持续探索的商业模式的路径。通过文章的数据及案例,相信大家应该也意识到了数据服务对于可穿戴装备的重要程度了。

而智芯科技的案例,也足以表明,数据服务的行业趋势,已经开始从服务于企业,向服务个人转移。

说到这里,不禁又想到了Jawbone与Pebble。如果这两个厂商早些做数据服务的转型,或者与智芯科技这样的厂商合作,是不是不会出现倒掉的一幕?

至少,能多出几分胜算吧。

【王吉伟,商业模式评论人,专栏作者,关注TMT与IOT,专注互联网+及企业转型研究。微信公号:王吉伟(jiwei1122)】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08-04
智能穿戴未来趋势:数据服务或成主流模式,将从服务企业转向服务个人
7月中旬,英特尔淘汰了其技术集团下的可穿戴设备团队。在更早的前一周,估值曾高达30亿美元的可穿戴设备公司Jawbone,迫于经济压力,已经进入了清算程序。这意味着,Jawbone也倒下了。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