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与物流:相爱相杀过后,倒霉的会是人类吗?

无人机的多元场景应用潜力毋庸置疑,其在航拍、救灾、抢险、探索等多个场景下都能起到重要作用。而就目前来看,无人机在物流领域将是一股决定性的变革力量。亚马逊、顺丰、京东等电商和物流巨头,都在无人机领域投下重注。但这并不意味着无人机与物流就完全是“相爱”的,在真正普及落地前,二者的磨合也是一段“相杀”的痛苦之旅。

而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也愈发凸现出来:未来无人机在物流行业占据主导后,目前大规模的快递人群将何去何从?届时,倒霉的就是“没进化出翅膀”的人类吗?

相爱相杀:无人机和物流碰撞出的是非火花

早在2013年,亚马逊公开Prime Air项目时,其实就已经提出用无人机代替物流环节的最后一环——直接用其上门送货。但当时限于无人机技术和美国相关法律的限制,亚马逊在无人机领域进展缓慢。但值得庆幸的是,亚马逊一直没有放弃无人机在物流方面运用的研究。时至今日,仅是无人机原型就已经迭代至第七、第八代左右。而在去年12月份,亚马逊在英国成功完成了其首次无人机送货测试,并决定在2017年扩大无人机的测试范围。

在国内,2015年6月京东就已经开始通过其JDX创新实验室开发无人机功能。在2016年6月,京东在北京、四川、陕西和江苏等4个省开展试验。目前,京东无人机每小时飞行速度可达100公里,包裹重量从5公斤到30公斤不等,而且还在测试可以携带多达1000公斤的无人机。顺丰控股也表示其在2013年就已经开始测试无人机送递包裹,而截至2017年2月,顺丰申报和获得在无人机领域专利数量达111项,包括发明专利51项,实用新型54项以及外观专利6项。

再加上其他或大或小的企业聚焦于这一领域,似乎无人机和物流的“相爱”是能够顺风顺水地走下去的。但其实在发展数年之后,二者的结合依然有太多的“不合拍”:无人机飞行距离有限,难以承担长途运输;容易被黑客操控、入侵;如何抵御未知人性攻击、突变自然环境等,进而保障能够安全送达;监管法律趋严……有太多的原因让无人机和物流“相杀”,碰撞出诸多是非火花。

人类将倒霉?只是因为“没进化出翅膀”吗

不过为何无人机和物流的融合有这么多困难,还有这么多巨头还坚持进行下去?刘强东近日就一语道破天机,“今天我们有7万多名送货员在街上工作,这样成本很高,如果你能用无人机来运送包裹,成本将会非常低。”而这样的成本节约对京东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甚至有可能将京东在农村物流费用降低70%,让京东有利可图。

因此,无人机彻底融入物流的时刻,也将改变物流行业。不仅有助于降低成本,还会让电商的大手触及到更偏远的地区。但由此也带来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规模庞大的人类快递队伍何去何从?“没进化出翅膀”的人类,就应该顺应潮流地被无人机取代吗?

或许其中一部分人还会获得与无人机、物流相关的技术工作,比如使用摄像机来观察或控制无人机、送货机器人和无人值守的仓库。此外,维持或修复整个物流系统也需要大量工人。但这些岗位注定不可能完全转换所有快递人员的工作,必然会有人失业。用倒霉二字来形容的话,失去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确实挺倒霉的。但正所谓不破不立,说不定脱离了快递这一苦累脏的行业,还能搏出另一个精彩人生。

回归本质:机器与人类之争从没有败者

其实无人机与物流的结合,本质上是在代表着人类社会的一种进步,但又同时会对人类本身的就业、生存等造成一定威胁和影响。就像是过去的蒸汽机出现时,对水力、风力的取代让很多人为之惶恐——比如马夫、纤夫等,也像是未来AI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取代一部分简单人类意识的工作。

这些其实都可以看做是机器与人类的斗争,在短时间内,肯定会有磨合上的阵痛。但从长远来看,机器替代的都是最繁重、最机械化、最基础的劳动或岗位,人类完全能够从事其他职业维持生存,并获得更大上升空间。在二者的配合之下,人类社会才能以迅猛的速度不断向前发展。(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06-23
无人机与物流:相爱相杀过后,倒霉的会是人类吗?
无人机的多元场景应用潜力毋庸置疑,其在航拍、救灾、抢险、探索等多个场景下都能起到重要作用。而就目前来看,无人机在物流领域将是一股决定性的变革力量。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