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东楼
共享单车可谓是最近一两年间最炙手可热的创业领域,热闹程度远超过之前火热的视频直播创业。这种热闹气氛尤其体现在资本市场上。就在刚刚过去的周末,摩拜宣布再次获得宣布6亿融资,而这是其本年内第二次获得融资。
而摩拜单车的最大竞争对手ofo也不甘示弱。就在今年3月份,其刚刚完成D轮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1亿元)融资,这让其成为行业估值最高的独角兽公司。紧接着又在4月份,ofo又宣布获蚂蚁金服战略投资。
ofo领先优势明显,模式创新告一段落
资本为何如此追逐这一市场?在我看来,这是因为共享单车是近几年以来少有的中国原创的互联网模式创新产品。我们知道,在此之前,国内绝大数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在国外都能够找到其“鼻祖”,比如搜索引擎的鼻祖是谷歌,视频网站的鼻祖是youtube,电商网站的鼻祖是亚马逊等等,甚至于很多公司在初期创立时都基本上都是原样照搬国内的模式。而现在以ofo、摩拜单车等企业领衔的共享单车确实原汁原味的中国式创新,虽然也参考了Uber开创的共享经济模式,但是其创业模式的内容核心则都是中国原创的。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国内第一家共享单车公司应该是ofo,其早在2014年成立,并于2015年6月在北大首次投放2000辆共享单车,而目前其最大的竞争对手摩拜单车则落后10个月,于2016年4月在上海上线。而在此前,从来没有听闻国外有类似共享单车企业。因此,可以看到,ofo应该是共享单车开创者。在我看来,ofo的开创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通过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把有桩变成无桩。我们知道,实际上,在共享单车出现之前,国内国外政府都曾希望通过向市民有偿或无偿的租赁单车从而解决人们的短途出行需求。因此就出现了由政府推动的有桩单车租赁,但是实践证明,这类模式缺陷很多,尤其是在停车桩不能充分建设的情况下,借车和还车非常不方便,因此这一模式并未兴起。
而ofo的开创性就在于此,其通过在车锁上进行创新,解决了人们此前使用自行车害怕丢车这一最大痛点,这才使得共享单车开始大行其道。据第三方调研机构艾瑞咨询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5月,共享单车行业新增活跃用户近3200万,且ofo、摩拜头部两家平台月活用户数正在逼近滴滴出行。同时,共享单车用户使用频次也持续高速增长,并已经大幅度超越了滴滴等网约车平台。
第二是与自行车厂商合作低成本、标准化的生产轻便的共享单车。我们知道,共享单车能不能最大程度的方便人们的出行,最重要的是能够有足够高的密度来覆盖用户生活出行的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人们使得随时随地用车成为现实。所以,这就需要大规模的生产并投放共享单车。
而ofo是互联网属性更强的创业公司,在低成本创业的条件下,当然不可能自己去生产单车,而这就需要找到更多的自行车生产厂商让其按照自己的硬件产品标准来统一生产共享单车。与此同时,低成本的生产标准化的单车还有利于其后期尽快实现盈利。据媒体此前披露,ofo单台单车成本为300元左右,其单车成本相比市面上的同类竞品都更低出不少。
此外,ofo还通过与国内知名自行车厂联合生产的轻模式,与飞鸽、凤凰、富士达等品牌遍布全国甚至全球的专业自行车供应链企业合作,这使其占据了共享单车70%的供应链产能,保证了其能够在最快时间内完成对城市的开拓和投放。据艾瑞最新5月数据显示,ofo月度活跃用户增长至6272万,相比4月,活跃用户增长率为53.3%。摩拜月度活跃用户增长至5838万,相比4月,活跃用户增长率为8.2%。ofo活跃用户数远超摩拜达434万,活跃用户增速为摩拜的6.5倍。
第三则是将颜色作为其最重要的品牌标示。我们知道,ofo率先推出了标志性“小黄车”,将车体颜色统一涂刷为黄色。而在今天,无论是上到60岁的老人,还是下到五岁左右的孩子,提到共享单车脱口而出的并不是某家共享单车企业的名字,而是小黄车或小蓝车。这一创新虽然表面上看来没有丝毫技术含量,但是对于共享单车能够在人们当中进行广泛普及却有巨大的帮助。
目前看来,共享单车的“颜色”之争已经非常重要,而更多新入行的企业最大的苦恼是没有代表性的颜色可用,这就出现了一些七彩单车,甚至还有土豪金式的颜色单车出现。而小黄车已然成为了ofo的代名词,甚至是共享单车的代名词,作为这一模式的开创者,ofo收获了最高的品牌认知度。根据DCCI在今年六月发布的《中国共享单车13城市用户研究报告》显示,在市场认知度方面,ofo以80.7%的市场认知度位居行业第一位置,摩拜的市场认知度为74.5%,排名第二,小蓝单车市场认知度为30.4%,排名第三。
事实上,共享单车最大的模式创新在于通过将自行车出行+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结合,提高了自行车共享和使用的效率。据ofo数据显示,共享单车模式让一辆自行车的使用效率从5分钟提升到76分钟,提高了16倍,一辆自行车可以服务的人从1人变成了至少10人,提高了至少10倍。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城市资源浪费和拥堵,帮助城市节约更多空间,促进绿色低碳出行。而这正是ofo等共享单车平台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获得政府支持,快速在全国超过100多座城市普及开来的根本原因。
资本推动,国际化战火已燃
另一方面,虽然ofo在共享单车方面开创性的模式创新让其脱颖而出,但是竞争却远未结束。紧随其后的摩拜单车、小蓝单车都在资本的助推下奋力追击。而在眼下,ofo、摩拜单车在完成对国内主要城市的覆盖之后,更将战火延续到了海外。摩拜单车联合创始人兼CEO王晓峰在接受采访时已经表明,新一轮融资将助力摩拜单车国际化进程。
而ofo在海外的动作更是早已开始,ofo最早在去年12月份就开始入驻了新加坡。而在今年3月份,ofo公司宣布在硅谷、伦敦等地开启城市服务试运营。甚至在今年3月10日,在美国西南偏南音乐节上,也出现了ofo的身影。
而在今年4月份,ofo在宣布获得蚂蚁金服战略投资时,也表示将与蚂蚁金服在支付、信用、国际化等领域展开全面深化战略合作。而据蚂蚁金服国际事业部总裁道格拉斯•费根此前透露,截至今年10月,蚂蚁金服的实名用户超过4.5亿,其中境外用户4500万名。如果算上此前在印度的战略合作伙伴Paytm服务的1.5亿用户,蚂蚁金服已经为近2亿海外用户提供服务。显然,ofo接受蚂蚁金服的战略投资,加快国际化进程正是其最重要的一个考虑。同时,ofo也可以借力凤凰、富士达海外成熟的市场营销渠道,快速布局。
现在看来,随着共享单车企业的陆续出海,这意味着行业竞争已经进入了下半场。而共享单车的国际化不仅仅是企业追逐更大市场空间的需求,更将让中国的模式创新在全球范围内接受检验。而根据此前ofo联合创始人于信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ofo在新加坡广受欢迎,在新加坡投放单车数千辆吸引用户数万,平均每1辆单车可吸引至少14个用户。这对于所有的共享单车企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鼓舞。
但是,从Uber及众多海外优秀企业的全球化经历来看,进军海外、布局全球,可能并不会太过顺遂,因为每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政治环境都不同,这需要共享单车企业有足够多的智慧,在应对国际化过程中种种难题。
竞争持续升级,技术创新或是下一个发展方向
与此同时,在经过一年多的激烈竞争,共享单车平台之间的竞争从国内蔓延到国外之后,新一轮的技术竞争也将开始。事实上,早期的共享单车的技术含量并不高,能够占领市场最重要的依靠的是单车广泛的投放。而在如今,随着行业竞争的日趋白热化,共享单车在产品方面渐渐趋同,而这时决战市场的不能仅仅依靠模式创新,而将很可能回归到移动互联网创业的本质,那就是从技术更新行业。
事实上,共享单车企业们也早已意识到这一点。基于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ofo产品硬件从上线开始已经快速更新迭代至3.2版。ofo也与华为电信,率先在物联网技术应用方面发力。而就在上月,ofo更是正式发布“X计划”,宣布将支持中国卫星创业公司九天微星发射民用娱乐卫星,助力中国商业航天事业发展。而此举显然正是ofo为了即将到来的技术竞争提前布局。根据ofo方透露, ofo未来很有可能通过以该卫星为起点的物联网卫星星座,进行共享单车卫星定位监控和信息回传,而这可能进一步提高共享单车的使用效率。
总体来看,从ofo、摩拜单车等共享单车企业先继获得巨额融资来看,共享单车领域的激烈竞争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不过,第一阶段的竞争显然已经完结,从众多机构公布的市场占有率、用户活跃度、品牌认知度等方面来看,ofo无疑成为了最大赢家。而在第二个阶段的竞争当中,国际化和技术创新或将成为共享单车平台的竞争焦点。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 赛力斯发布声明:未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合作
- 赛力斯触及涨停,汽车整车股盘初强势拉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