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消费金融红海 消费金融发展空间究竟如何

曾经,借助互联网金融兴起之势,消费金融成为市场人士眼中的重大蓝海。如今,互联网金融进入规范整治阶段,消费金融也有从蓝海进入红海的态势。

进入红海

从现实环境来看,消费金融发展空间究竟如何呢?

首先,消费金融对应的是居民部门,是要为居民部门提供金融支持,使其通过加杠杆以获取更多的消费服务。消费金融是否有发展空间,一定程度上要看居民部门是否还有加杠杆的可能。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4月上旬发布的《利息负担与债务可持续性》报告指出,过去20年,中国的杠杆率整体呈上升态势,这种态势在2016年得到初步遏制。其中,中国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在可资比较的国际样本中,一直是处于高水平行列;而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远低于发达经济体,但也有一个问题值得警惕,近两年中国居民部门加杠杆迅速,仅2016年居民部门杠杆率就上升了5个百分点,居民部门债务规模更是较2015年增加6万多亿元。

从这份报告可以看出,在中国经济去杠杆的背景下,居民部门尚有一定的加杠杆空间,但要注意控制加杠杆的风险,不仅要从数量上讨论加杠杆,更要从结构上对居民杠杆进行优化,要确保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建立在一个良性发展的基础上。所以在谈到居民部门加杠杆,要进一步细化到,是对居民投资进行加杠杆,还是对居民消费进行加杠杆。相对而言,对消费加杠杆比对投资加杠杆,风险更可控。

其次,从供给端与需求端来看,消费金融市场还有增长的潜力。

就需求端而言,居民部门有加杠杆的空间,但消费需求是否强烈呢?决定消费需求的因素有很多,如可支配收入、消费倾向、消费场景与外部保障等等。我们看到,在2016年中国经济遭遇诸多挑战的背景下,消费对稳增长的贡献依旧明显,且随着新经济以及电子商务的出现,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呈现诸多变化,生存型消费如食品、衣着等在整个消费中的占比不断下降,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文教娱乐等在整个消费中的占比不断攀升。而麦肯锡的一份相关研究表明,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往往会产生更多的金融服务诉求。

就供给端而言,消费金融供给正呈现出多元化和差异化的发展特征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消费贷款的流程逐渐简化,消费金融产品也有诸多不同,这一点从消费金融公司以及电商提供的消费金融产品就可见一二,如支付宝的蚂蚁花呗和京东的白条等。然而,从不同的统计口径来看,相较于国际市场,中国消费金融,供给小于需求的缺口明显,其创新以及供给潜力仍然较大。

综合看出,居民部门有加杠杆空间,但有一定约束性;居民消费结构已然发生变化,消费金融产品对客户的争夺也日益激烈。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已经呈现出竞争的态势,但仍有发展的潜力。准确地讲,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已经进入到红海阶段,而且是一个低水平、低规模的红海。

战略转变

对现阶段的消费金融市场,大环境给出了诸多的有利因素,也给出了诸多的挑战。

国家层面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的理念。而共享发展的着力点有二:居民消费与财富增值,这意味着消费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提升。社会层面看,新的消费方式与消费载体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消费金融的边界已经全面拓宽,大数据时代的信用体系也在助力形成全新的消费金融生态体系,消费金融产品的提供者队伍也在不断壮大,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电商等纷纷加入其中,市场争夺恐更为激烈。政策层面看,消费金融的政策法规也在逐步完善,逐步趋于系统化,功能性监管、差异性监管等监管手段也在不断优化。

在当下的大背景下,消费金融服务提供者要突围目前的红海阶段,可以从三个基础战略入手:从被动式的消费金融到主动式的消费金融;从非理性扩张的消费金融到风险可控、环境可控的消费金融;从碎片化的消费金融到平台化的消费金融生态体系。

消费金融从被动式转为主动式是指,过去往往是看到有什么消费,然后消费金融再补上去,也就是消费金融产品跟着消费走,更多关注金融产品创新,但主动式的消费金融需要激发居民的消费潜力与消费意愿,培育新的消费金融文化,同时在量入为出与“寅吃卯粮”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避免走向极端。

消费金融从非理性扩张到风险可控是指,消费金融提供者需要有业务门槛、制度门槛和技术门槛。消费者也要有门槛,利用互联网手段针对长尾人群拓展业务时,也需要注意长尾人群的风险容纳能力。

消费金融从碎片化到体系化是指,未来做消费金融更重要的是打造实现长期利益共赢的生态体系,在消费之后配套一些金融与非金融服务,如转让已有消费品,或者打包再消费等,都是基于生态观念考虑问题的重要视角。

十面突围

突破的方向则较为多样,具体表现在十个方面。

第一,从稳定时代的消费金融到大变革时代的消费金融。大变革时代有诸多不同特征,社会结构以及要素流动等都发生诸多变化。如何服务于这种变革,需要消费金融做一些新的变化。

第二,从标准化的消费金融到定制化、个性化的消费金融。金融产品最大的特征首先是标准化,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新技术的引入,人们对定制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诉求越来越大,如何把过去只能对于高端人群所提供的产品推及到大众,对现在的消费金融提供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三,从居民个人消费金融到居民家庭消费金融。过去中国整个居民部门实际上是一个个人部门的经济模式,未来随着类似于欧美的这种家庭生态不断发生变化,家庭肯定成为最为重要的主体。将来我们无论是谈税收还是谈消费金融,更多可能要着眼于家庭。

第四,从个体的消费金融到社区和社群的消费金融。可以预见,过去我们以为的“小区”概念会逐步转向“社区”概念,社区将会承载更多的功能,成为整个社会最重要的细胞,消费金融也需要向社区综合配套性的金融支持进行转化。

第五,从个人生命阶段性短暂的消费金融到生命周期成长性的消费金融。未来的创新更多以能否在整个生态体系内为人们创造基于生命周期的一系列的金融服务,这是基于更长远目的的一种创新思路。

第六,从局限于信贷类的消费金融到依托于金融基础设施的消费金融。未来的消费金融,不会就产品而谈产品。纵观全球,新技术带来的巨大变化主要是在金融基础设施层面,消费金融也可顺应这种趋势,将布局的资源首先放在支付清算、大数据征信等这样一些基础设施,在这些基础设施之上获取人流、客流等,而类似于消费金融产品等在内的零售金融产品,自然而然就可以配置上去,从而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先发优势。

第七,从“固定场景”的消费金融到“移动场景”的消费金融。过去的消费金融主要针对的是固定场景,如今我们已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大量的消费场景是零散的、不可控的。未来,能做成真正嵌入式的场景消费金融,无疑就契合了这种大趋势,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第八,从单一的消费金融到“消费金融+财富管理”的蓝海叠加。消费金融与财富管理这两大基于居民部门的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有结合的可能性,这在国外有诸多探索。在国内,我们也看到大量的中产阶级或者是中小企业主,他们的消费需求是与财富管理需求紧密结合的,二者有大量可共同创新的空间。

第九,从单纯的线上或线下消费金融到线上线下相结合消费金融。认为线下市场已经过时或者线上市场是大趋势,都是片面的,无论在产品还是在风险控制方面,线上线下的结合看来都是不可或缺的。

第十,从封闭视角下的消费金融到国际化与本土特色相结合的消费金融。整个社会开放度、流动性在不断的增加,如何基于国际化的视角进行消费金融产品的配置,也是消费金融服务提供者需要思考的一个课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05-27
跨越消费金融红海 消费金融发展空间究竟如何
曾经,借助互联网金融兴起之势,消费金融成为市场人士眼中的重大蓝海。如今,互联网金融进入规范整治阶段,消费金融也有从蓝海进入红海的态势。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