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平台以“熟人借贷”为宣传点的网络借贷究竟靠不靠谱?近日,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由此引发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标的虽然不大,但从此案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网络借贷暗藏的巨大法律风险。
“借钱方便靠谱、理财灵活抢手”、“熟人借钱不再尴尬”、“人脉变钱脉、人人都是金融家”……2016年底,王女士登陆了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官网,这样的宣传标语让一直关注投资理财的她心动不已。该网络平台以“熟人借贷”为宣传点,宣称采取经过实名认证的朋友圈借贷的模式,让王女士对借贷的安全性深信不疑。王女士认为,由于通过平台注册的用户可以随时同自己的好友自由约定利息、达成借款协议,操作起来灵活、简便,投资者可以利用这一网络平台,将自己的空闲积蓄用于网络借贷,以赚取借贷利息的方式进行投资理财。于是,王女士通过扫描官网二维码,下载了由该金融公司自主开发运营的手机APP软件,并通过APP推荐好友、信息匹配等方式添加了大量好友。
2016年12月,丁某在该平台发布借款要约,王女士看见此信息后即与丁某达成合意,确认分两笔共出借给丁某1800元,借款期限5天,到期时由丁某还本付息。随后,王女士通过线上第三方支付公司将该笔借款汇入了丁某账户。但5天过后,丁某却未将借款本息按约汇入王女士的银行账户,眼看借出去的钱有借无回,她多次登陆APP查看,结果总是一次次的失望。而当王女士联系平台对丁某进行催收时,发现丁某的电话已经关机,丁某本人也早已搬离其在个人信息中填写的居住地址。无奈之下,王女士只能向法院提起诉讼。
承办法官介绍,根据2015年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的规定,网络借贷包括个体网络借贷(P2P)和网络小额贷款,在个体网络借贷平台上发生的直接借贷行为属于民间借贷范畴,受合同法、民法通则等法律法律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范。然而,尽管金融网络平台以所谓的“朋友圈安全借贷”为宣传,具有操作快捷便利的优点,但由于从平台注册、添加好友,及至签订借款协议的门槛都很低,且常人在网络交易中通常缺乏相应的信息甄别能力、风险规避意识,又容易为较高的借贷利息所吸引,导致“熟人的借贷”沦为实际上的“陌生人的高利贷”。为此,法院提醒,若想试图通过此类网络平台或手机APP进行“理财”的,应充分意识到其背后暗藏着的诸多法律风险,切勿为高利吸引,反陷网络借贷的谜局。法院同时提醒,即使通过诉讼胜诉,但由于被执行人常常下落不明等原因,案件能否执行到位同样存在着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