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官网15日消息,近日,央行成立金融科技(FinTech)委员会,旨在加强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规划和统筹协调。
金融科技为金融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给金融安全带来了新挑战。中国人民银行方面表示,将组织深入研究金融科技发展对货币政策、金融市场、金融稳定、支付清算等领域的影响,切实做好我国金融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指引。此外,将进一步强化监管科技(RegTech)应用实践,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丰富金融监管手段,提升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
对于行业数不清的参与主体,不管是杂牌军还是持牌军而言,央行的入局无疑起到了迄今为止最令人兴奋的增信效果——那些率先脱去“互联网金融”外衣,在各种场合宣称自己是金融科技企业的玩家们,毫无意外地将更有身份认同感。
业内人士表示,这个举措本身意义就很大,表明央行对于一个高速扩容的混业创新领域,前瞻性地介入业务指引;而不是等出了乱子之后,再来容错。
紫马财行CEO唐学庆解读到,该委员会的性质似乎更偏重行业研究机构。国内的金融科技仍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央行此时成立金融科技委员会,可适时制定金融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指引,有助于引导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正确使用。
真融宝创始人兼董事长吴雅楠则总结,央行成立金融科技委员会透露出三个信号:
其一、数字货币化成为全球趋势。其实,自2014年开始,央行就已开始深耕数字货币领域,成立专门研究小组、召开研讨会、筹备数字货币研究所等。此次央行成立金融科技委员会,代表数字货币成为未来的主导方向,也预示着金融更加拥抱科技。
其二、创新监管模式。近几年,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相继推出“监管沙箱”,为金融科技、新金融等新兴业态提供“监管实验区”,适当放松参与实验的创新产品和服务的监管约束,激发创新活力。央行成立的金融科技委员会,是顺应全球各国央行对金融科技的监管趋势,进行监管创新的一个重要举措。
其三、监管科技化趋势明显。现在业务与科技融合,监管也要与科技融合。与金融科技并行,央行将科技纳入监管手段,同时监管与科技进行更加深度的融合。
吴雅楠谈到,中国金融科技已经走在全球前列,金融科技委员会的成立,是监管在新时代的重要使命,这标志着我国对金融科技的监管从“机构式”监管到“功能式”监管的转变。
近几年,金融科技发展迅速,相关公司纷纷成立,并且都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这使得其中隐藏的金融风险相当隐蔽,加大了监管难度。另外,金融科技公司的不同金融业务往往交织在一起,同样不易于监管。唐学庆也建议,对科技金融的监管可以参考相关的互金监管办法,在制度设计上,实施穿透式监管和协同式监管。此外,应发挥科技在监管方面的作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改进金融科技监管的流程、水平和能力。
金融科技的本质仍然是金融,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并没有改变金融的风险属性。技术对金融的影响可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技促进了金融创新,提升了金融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技术与金融结合时,两者的风险也叠加在了一起,科技金融表现出来的线上化、开放性、跨行业、跨市场等诸多新特征,也使金融风险变得传染性强、波及面广、传播速度快。科技已经打破了各个金融业态的藩篱,不宜采取过去分业监管的模式。吴雅楠认为,监管科技化有利于厘清新金融边界,创造顺畅的沟通环境。对于金融科技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智能化、科技化的监管更易于认清问题、解决问题。
此外,这一委员会的成立,促使行业内形成共同语言,行业内各方能够在共同的语境、共同的理念下进行良性沟通。与此同时,监管能够更好地适应创新,金融、科技、监管三者发展也更加协调高效。金融、科技、监管三者协调发展,才能形成良性关系,促进整个金融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