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21世纪经济报道
4月14日讯,信用卡江湖竞争依旧激烈。
2016年,信用卡业务发展较快。记者统计发现,2016年,12家上市银行信用卡新增发卡量总和超亿张;在信用卡交易额和透支余额方面,各家上市银行也取得不同程度的增长。
同时,部分上市银行披露的信用卡业务收入和不良情况显示,收入有所增长,且不良整体可控。
另一方面,从信用卡累计发卡量来看,工行、建行、招行仍然稳居前三,浦发银行成为年度“黑马”,脱颖而出,信用卡流通户数增长近50%,信用卡透支余额和收入增长均超100%。
2016年新增发卡量超亿张
从信用卡累计发卡量来看,工行、建行、招行稳居前三位,农行、中行、交行等国有大行次之,中信、光大、民生、浦发、平安等股份制银行紧随其后。
具体来说,工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达1.2亿张,也是唯一一家发卡量破亿张的银行,建行、招行紧随其后,发卡量分别为9407万张和8031万张;农行、中行、交行等发卡量突破五千万张,为第二梯队;其他股份制银行的发卡量在两千万至四千万之间。
此外,5家国有大行和招行的发卡量增幅在10%至20%之间,其他股份制银行则均在20%以上,浦发更是增长138.61%,非常显眼。
记者统计发现,2016年,5家国有大行和6家股份制银行新增发卡量为10290万张,即2016年新增发卡量超亿张。
而从信用卡交易额和透支余额增幅来看,浦发、平安、中信、光大、招行、交行等交易额增幅超过20%;浦发、招行、光大、民生等透支余额增幅超过20%。
对此,华东某城商行信用卡业务人士告诉记者:“这是不同的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交易额的增长说明银行在刺激客户刷卡交易方面下了大功夫,盈利点在于刷卡手续费,透支余额的增长说明银行在循环类账户、分期账户的内向挖潜做得比较好,盈利点在于透支手续费。不过,现在银行更加关注透支余额,同时考虑客户资质问题,否则不良压力较大。”
部分上市银行还披露了信用卡业务收入和不良情况。
比如,2016年,招商银行信用卡利息收入达322.93亿元,同比增长20.82%,信用卡非利息业务收入达113.19亿元,同比增长17.93%;信用卡不良贷款率1.40%,业务风险水平整体可控。中信银行实现信用卡业务收入255.04亿元,比上年增长36.42%;信用卡不良贷款35.14亿元,不良率1.48%。
多位银行信用卡业务人士表示,信用卡不良率在2%以内都是可容忍范围。而且,多家上市银行已经或正准备开展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比如工行、中行、招行等。
浦发信用卡业务总收入增长超100%
2016年,浦发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速度“一马当先”。
浦发银行表示:“报告期内,公司信用卡业务呈高速发展态势,各项指标增长显著,风险控制能力不断提升。”
具体来说,截至报告期末,浦发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2758.31万张,流通卡数1687.59万张,较上年末增长46.00%;流通户数1510.77万户,较上年末增长41.81%;信用卡透支余额2667.7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1.20%。
报告期内,信用卡交易额6765.88亿元,同比增长62.90%;信用卡业务总收入216.67亿元,同比增长104.77%。截至报告期末,不良贷款余额32.34亿元,不良率1.21%,较上年末下降0.35个百分点。
一直谋求零售领域突围的浦发银行,2016年在零售业务方面的调整力度再次加大。
3月31日,浦发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总经理陈海宁在年报业绩发布会上表示,2016年在零售业务的投入和配置较原计划提高较大,主要在信用卡、消费贷等方面。浦发银行行长刘信义透露,去年信用卡线上获客量达到70%,这是数字化运用很好的例子。
多位信用卡业务人士认为,浦发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还与支付宝的合作不无关系,用户可在支付宝上申请浦发银行信用卡,流量充分,发卡量大,发展速度就跟上去了。不过,不能完全看数据,也要观察是否存在未流通卡、不良等情况,需要时间评价。
而浦发银行副行长潘卫东表示,今年零售方面仍会增加消费信贷、信用卡方面的投入。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