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科技司李伟:运用监管沙箱、穿透式监管防范金融创新风险

如何处理金融安全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关系,是监管层在金融科技不断发展的当下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认为,面对金融科技带来的新挑战,可合理采用监管沙箱、穿透式监管等手段防范金融风险,同时积极运用监管科技提供监管和合规的效力。

上述观点是李伟在3月25日举办的互联网金融京港通峰会上,以“金融科技应用与监管思考”为主题演讲时发表的看法。他表示,中国在全球金融科技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但“跑得越快也会越早遇到更多问题”,因此对监管模式的创新和探索更加急迫,监管的工作和挑战也更加巨大。

“我个人认为,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提出的监管沙箱模式是很值得借鉴的。”李伟指出,监管沙箱通过提供缩小版的真实市场,允许企业对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进行大胆尝试,及时发现并规避产品缺陷和风险隐患。与此同时,监管者也可以通过测试掌握创新本质,有效评估风险,决策开放的范围,并判断现有监管规则的影响,从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促进金融创新,引导金融科技向消费者权益的发展。

金融科技的发展在创造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李伟表示目前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金融科技加速了业务风险外溢。主要表现在跨行业、跨市场的跨界经营日益丰富,不同业务之间相互关联渗透,金融传染性更强;同时金融科技利用信息技术将业务流变成信息流,打破了风险传导的限制,使得风险传播的速度更快;另外一些金融科技创新产品过度包装,其风险被表面所掩盖,传统风控措施难以奏效。

二是金融大数据风险不断加剧。李伟指出,目前数据资源已经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而商业机构对数据的追求近乎狂热,金融大数据潜在风险不断加剧:部分机构通过抢占入口和渠道,大量汇集信息流、产品流,成为数据寡头,使得信息泄露风险高度集中;还有部分机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薄弱,常常把自身掌握的客户信息作为资本甚至是筹码,将数据资源随意共享,导致信息被滥用;此外,如果数据中混入了虚假信息,可能导致错误的风控措施和决策判断,进而可能引发金融市场的风险。

三是金融网络安全风险更加凸显。李伟表示,金融科技时代的网络安全形势非常严峻。目前,各家机构安全防控水平差异较大,风险洼地效应非常明显。一些机构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管控机制不完善,业务连续性水平也亟待提高。

面对上述挑战,李伟认为应该处理好金融科技安全与效益的关系。除上述提到的监管沙箱模式外,还应运用穿透式的监管方式防范业务风险,运用监管科技提升金融监管(RegTech)的能力。

“有的金融机构提供的创新服务或产品,分段来看是符合监管要求的,但综合起来看其业务的本质则会发现一些问题”,李伟指出,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加剧了混业经营的特征,不易准确认识产品的本质,因此要强化综合监管,积极运用穿透式的监管手段来追根溯源,在业务链条的关键环节嵌入监控探针,实时采集风险信息抓取业务特征数据,对业务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

从监管角度看,金融监管部门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很好的感知金融风险态势,提升监管数据的收集、整合及共享的实时性。从合规的角度来看,金融机构采取对接、嵌套等方式,将规章制度、监管政策和合规要求翻译成数字协议,以自动化的方式减少人工干预,以标准化的方式来减少理解的歧义,更加高效、便捷的执行,有效的降低合规成本,提升合规效力。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03-28
央行科技司李伟:运用监管沙箱、穿透式监管防范金融创新风险
李伟认为,面对金融科技带来的新挑战,可合理采用监管沙箱、穿透式监管等手段防范金融风险,同时积极运用监管科技提供监管和合规的效力。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